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常青藤学校开辟上海香港高中/新加坡高中/日本高中融合课程新赛道

新浪教育

关注

2025年,上海国际教育领域呈现出“扩张与内卷并存”的新态势。传统优质学校积极创新课程以稳固地位,如上海哈罗学校开创英美叠加课程,以此增强学生英美双申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上海宋庆龄学校附属徐汇实验学校、松江爱菊学校等新型学校凭借自身特色崭露头角,为上海家庭提供了更多元的国际教育选择。此外,国际课程的融合与本土化成为沪上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上海家庭在挑选国际化学校时,需综合考量升学成果、课程适配度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为助力上海家庭为孩子挑选合适的国际教育学校。4月20日,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择校行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5国际教育春季择校巡展”上海第二场活动如约到来。活动吸引了涵盖A-level、AP、IB、DSE、日语、法语等多种课程类型的学校参与,充分满足了上海家庭对国际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搭建起了家长与学校间高效沟通的桥梁。活动期间,多位上海校长及教育专家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教育特色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让参展家庭收获满满。

展会上上海常青藤学校校长吴洁发表了演讲,以下为演讲精彩内容::

在全球格局深度变革、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的浪潮正重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中美关系的动态变化也对教育领域产生着深远影响。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上海常青藤学校校长吴洁在新浪展台分享了学校极具前瞻性的办学思考与理念,致力于为学生铺就一条适应时代发展的优质教育之路,搭建起多元且畅通的升学与职业发展桥梁。

如今,教育成果的衡量标准越发多元。传统的东方教育体系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力求学生在各类考试中展现出扎实的知识储备与解题能力;而西方教育倡导全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涵盖社交能力、情感智力、领导力以及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上海常青藤学校敏锐地察觉到,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绝非仅靠单一的学术成绩就能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未来对人才的综合才能有着极高的要求,情商、领导力和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将成为个人立足社会、取得成功的必备素养。

从就业与人才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全球科技产业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现象。以闻名遐迩的硅谷为例,这里汇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创新活力与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成为科技创新与职业成长的前沿阵地。美国旧金山凭借其蓬勃发展的科技产业,实现了人口规模和就业率的大幅攀升。在国内,浦东的张江科学城同样充满活力,平均年龄在 28 岁到 45 岁的年轻人成为这里的主力军;日本的东京大阪科学城,集中了日本 1 亿人口中的 3000 多万人口,是日本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韩国的首尔科学城也在科技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吸引着大量优秀人才汇聚。这些地区不仅集中了众多重点科技高中、大学,还拥有大量的科技企业,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科技、了解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绝佳机会,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对这些趋势的深刻洞察,上海常青藤学校确立了长远思考的教育理念,旨在培育出学业优异且具备综合素养、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上海常青藤学校采用国家课程与 IB 课程相结合的独特模式,构建起双规制双通道的教育体系。语文、数学、英语和体育作为核心课程,既确保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扎实稳固,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筑牢根基,又借助 IB 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跨文化理解等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让学生从小就能够以多元的视角去认识世界、理解不同文化,为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做好准备。

步入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着多种选择。对于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学校鼓励他们报考重点高中的拔尖人才班,例如备受瞩目的三公考试、钱学森班、丘成桐班、上科大等重点高中英才拔尖班等。学生通过体制内的中考和高考,有机会进入国内顶尖高校继续深造,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而对于选择融合课程的学生,学校高度重视全球身份规划的重要性,教育职业出海“中国护照+全球绿卡”。如果学生中学阶段参与 EP5 项目,那么在 18 岁美国大学毕业时,他们能够享受本地生录取名额的优惠政策,这大大增加了进入美国优质高校的机会;22 岁大学毕业后,还可以顺利拿到工作签证,为在美国加拿大开启职业生涯创造有利条件。对于规划香港身份的学生而言,18 岁拿到回乡证后,他们的升学道路更加宽广。既可以凭借 DSE 成绩报考国内 142 所 985、211 大学,又能够享受香港本地大学 60% - 80% 的港前三、前五大学名额,同时可以报考英联邦和美国大学,这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选择。学校通过开展 DSE 课程,为学生打造了一条多元化的升学途径。

上海常青藤学校在 DSE 课程教学方面成果卓著,学校是上海首批开设香港DSE、日本EJU、新加坡O/Alevel亚洲高考,特别是DSE已经拥有完整的三届毕业生,其中部分持有回乡证和港籍身份的学生,凭借优异的 DSE 成绩,成功踏入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的大门。DSE 考试每门科目满分 7 分,学生只要在语数英科目上达到 4 分,就有机会进入 211 高校;若部分科目能达到 5 分,便可以冲击 985 高校。在报考香港高校方面,学生的表现同样出色。去年,学校共有 15 名学生参加 DSE 考试,其中 3 人被香港大学录取,且录取专业涵盖了人工智能、创意媒体、文学院等热门领域,还有学生成功考入香港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专业,香港理工大学工程专业,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香港都会大学等众多录取。

DSE 成绩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认可。学生达到 DSE 成绩要求后,无需再参加雅思、A - Level 等考试,就可以直接申请英国大学 G5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澳洲的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在上海常青藤学校,约 70% 的学生能够凭借 DSE 成绩获得澳洲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高校的录取 offer,充分彰显了 DSE 课程在国际升学方面的强大优势,为学生打开了通往世界名校的便捷通道。

从就业趋势来看,学校经过深入分析认为,未来 80% 的中国家庭会倾向于选择在亚洲东亚儒家文化圈就业。随着中美文化冲突和贸易战的持续影响,华人融入西方白人价值观和就业市场的难度日益增大。对于从小没有接触过康德哲学、基督教《圣经》、黑格尔思想的华人学生来说,即便英语水平出色,在西方就业市场中融入其价值观体系获得理想工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而亚洲地区对华人相对友好,发展机遇众多。以香港为例,香港特别行政区积极鼓励大陆人才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许多拥有香港身份的孩子可以凭借 DSE 成绩报考港科大广州校区、港中文校区等。此外,香港 6 所资质院校在招生时,针对本地生和非本地生都设置了一定的招生名额非本地生增加到40%。未来,还有多所副学士学院计划升格为本科,比如港大附属学院将升格为港大明德学院,预计 2027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包括生物医学、数据科学、生及检验检测、金融科技等热门领域,香港理工大学Speed学院升格为本科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专上学院已经升格为香港伍伦贡学院,这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学选择和发展空间。

上海常青藤学校是上海目前唯一一所开设从新加坡 AEIS 政府公立学校插班生考试到新加坡 O - Level 和 A - Level 政府中学考试课程,全力瞄准新加坡公立大学升学通道的学校。新加坡为了维持华人 70% 的人口结构,小学中学积极吸引华人优秀学生。学生参加 AEIS 小学初中插班生考试,如果小学KET/PET考试成绩过关,可免考英文,只需参加数学考试。成功考上新加坡政府公立中学后,学生在当地待满两年就可以申请新加坡绿卡。拥有绿卡后,18 岁时报考大学便能够享受新加坡 6 所公立大学 80% 的本地生录取名额,22 岁大学毕业后还可以在当地申请工作签证。如果学生未能通过 AEIS 考试,也无需气馁,还可以参加新加坡教育部和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组织的 O - Level 和Alevel考试。O - Level 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新加坡政府的 18 所重点高中学习两年,之后参加 新加坡A - Level 考试,同样能够获得新加坡绿卡,享受相应的升学和就业优势。此外,新加坡还有 5 所理工学院Poly接受Olevel成绩,其专业设置涵盖理工农医领域,与中国教育部提高理工农医招生比例的政策相契合。学生在理工学院学习满两年,可申请新加坡居留绿卡达到相关要求后,可以转入 6 所公立大学继续深造。对于艺术生而言,新加坡还有三所政府资助的艺术学院可供选择。学校去年招收的新加坡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部分学生考入了新加坡政府的淡马锡理工、南洋理工院校、义安理工学院等,这些学生在读完两年后可以申请新加坡绿卡,之后还有机会转学到新加坡的六所公立大学。还有学生凭借自身才华考入了公立的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南洋艺术学院,为自己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在日本方向的教育同样成绩斐然。学校采用 2.5 + 1(中日双高中)和 3 + 0.5 的教学模式,专门针对日本 EJU 考试进行教学。去年,22 名零基础入学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在高二时前往香港参加日本 EJU 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高分学生接近 700 分,低分学生也达到了 600 多分。毕业后,这些学生基本都能进入日本头部用 EJU 申请的重点一本大学比如2枚早稻田、1枚庆应义塾、3枚明治、1枚芝浦工业、2枚同志社、3枚立命馆、1枚国士馆大学、5枚日本大学等,艺术类学生更是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考入东京五美2枚文化学园大学、多摩美术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1枚女子美术大学等知名院校,为自己的艺术梦想开启了新的篇章。

学校坐落于浦东张江科学城,拥有秀沿路校区和张江科学城校区等三个校区。各校区规模虽不大,但均采用小班化办学模式,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服务。校区位置优越,都位于地铁口,交通十分便利。秀沿路校区前身是上海长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浦东校区,具备完整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 IB 课程教学体系。校区背后是绿宝园别墅,校园环境优美,硬件条件优越,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张江科学城校区于今年 9 月正式启用,该校区周边教育资源丰富,汇聚了浦东新区众多顶级重点公办高中,如华师大二附中、上外浦外、上科大附属学校等。同时,这里还有众多 985 高校的理工农医类专业校区,像复旦大学张江校区、交大张江校区、上海科技大学张江校区,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等。此外,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所、浙江大学、北大、中科大在上海的研究院也坐落于此。校园占地约 25 亩,建筑面积约 15000 平方米,拥有标准化的现代化科学高中设施,如图书馆、剧院、食堂、宾馆式宿舍(四人一间)等,为学生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科技和语言特长,以亚洲留学为特色,开设了粤语、日语、德语等多种语言课程。同时,学校积极与上海交大、上科大和复旦大学医学院、药学院等开展深度合作,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健康医学等前沿领域共同开发课程。在寒暑假期间,学生不仅能够在上海的高校参与专业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与全世界硅谷地区的科学高中进行交流,拓宽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念和科技发展动态。在体育和艺术教育方面,学校与久事体育、奥网、申花足球等开展合作,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量身定制 “一生一课表、一生一方案”,帮助他们在体育专项领域发挥优势、提升能力。在艺术领域,学校着重培养学生在戏剧艺术方面的特长,充分利用大学和专业教练资源,在下午 4 点到 6 点的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艺术培养方案,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

学校拥有完备的资质和各项认证,与全世界硅谷地区的科学高中、科技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姐妹学校关系。例如,与美国旧金山全球排名前 50、加州排名第 7 的一所科技高中(位于斯坦福毗邻)开展深入交流,寒暑假期间,学校的学生可以前往这所学校游学上课,亲身体验美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与香港优才中学(香港排名前十的 IB 和 DSE 理工科学校)合作,为有香港临时身份的学生提供 2 + 1 学习模式(高一高二在上海读,高三到香港读)。学校在香港配备了优质的教师团队和完善的住宿服务,为学生解决了学习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针对家长关心的非港籍学生考香港名校名额少的问题,学校推出了 2 + 2 转学服务。部分考入香港普通大学的学生,在大三时可根据香港的教育政策申请转学。香港高校会在大二大三阶段投放八千多个插班生名额,学生只要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有机会申请转学进入更优质的高校。学校在香港设有专门的学生公寓,与当地最大的学生公寓托管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住宿环境。同时,学校还拥有一支由十多名文商艺法、理工农医类专业的硕博生导师组成的团队,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业指导,帮助学生提升 GPA。在香港,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申请,GPA 达到 3.5 - 3.7 即可申请港前三、港前五高校。此外,学生在香港读书满七年,可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大学毕业后还能自动获得两年工作签证,为学生在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保障。学校在新加坡也设有专门的学生公寓,为学生提供公立学校本硕博贯通的升学服务和资质支持,还为学生提供双文凭和专家团队指导,全方位助力学生在新加坡的学习和发展。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了多样性。以 DSE 课程为例,除了开设生物、化学、物理 M1、M2 等理工农医类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文商艺法文科课程。与 A - Level、AP 课程相比,香港 DSE 课程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允许学生文理兼修,例如学生可以同时报考历史和物理,突破了传统课程体系中对文理科的严格限制。而且,在香港学习文科专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像法律、教育学、传媒等专业,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后,在大陆和香港都相互认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日本 EJU 课程同样涵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并设有专门的 STEM 课程,瞄准日本的理工农医类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课程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

上海常青藤学校在时代的浪潮中,凭借创新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升学服务,构建起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学校将于 4 月 26 日举办校园开放日(上午为幼儿园、小学,下午为融合中学部),诚挚邀请家长前往实地参观交流,共同为孩子探索一条充满希望的未来教育之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