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家长必读:美国娃为啥不怕写作文?

新浪教育

关注

上周五陪逃逃练钢琴,开始说好了练半小时,但练完后我觉得效果不够好。这学期活动比较多,他没时间天天练琴,其中几小节练得半生不熟的过几天回头肯定又忘得精光,于是我试图想让他再多练15分钟,几番交涉逃逃不答应,我有点急了,说“不行,今天怎么也得再练15分钟!”逃逃也很强硬:“You can’t force me, you should try to convince me!” (你不能强迫我,你得想办法说服我啊!)

不得不说,他这句话很管用,成功地转移了我的视线。我开始感兴趣他这说法从哪儿学的,难道学校开了辩论课了么?逃逃说不是,是练习writing写作的时候学到的。老师说,无论你的文章是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要说服别人什么,一定要想清楚、说清楚Why, 而且这个Why要让人信服,这是每次写作文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听起来很有点儿意思,我已经完全把练琴的事抛之脑后了,一边请逃逃在书包找他每天的学习计划本,一边问他老师究竟是怎么教写作的。

原来他们的写作分为这几个步骤,按照顺序依次是:(1)、Prewrite – 策划要写的话题,(2)、Draft – 先写出一份草稿,(3)、Revise – 修改,比如改写开头和结尾,重要部分增加更多细节等等,(4)Edit – 校对文字,语法,(5)Publish – 完成,发布。

接着,逃逃又翻出几张皱皱巴巴的纸,说他最近在准备写一个关于”每天要玩半小时游戏“的作文,给我介绍了在Prewrite策划这个阶段的Spider Chart——蜘蛛图。蜘蛛图这个名称很好玩儿,但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导图,中心点蜘蛛的身子是想写作的话题,然后伸出很多脚,每一个是支持中心点的事实、理由等等。

逃逃选的话题是“小朋友每天要玩半小时游戏“,然后列了一堆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比如可以让你开心,可以发展大脑,因为它能锻炼你的创造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可以让你交到更多朋友,是绝佳的放松和休息方式,可以和朋友/家人一起玩,还有益身体健康(我对这点表示质疑,他解释说30分钟不长不短刚刚好,而且如果是玩Wii一类要活动的游戏也相当于做运动了。)

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在策划阶段准备好蜘蛛图之后,会在小组里头脑风暴一下,大家看看你这个话题怎么样,会不会感兴趣,用来支撑这个话题的理由事实足不足够,有没有信服力,如果一桌子的几位小朋友都觉得不行,那就得考虑换个话题了(我猜逃逃上面这个选题应该是全票通过的)。刚开学的这两周他们并没有完整地写作,基本就是在不断地训练头脑风暴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最强调的是要思考Why, 为什么你想写这个话题,别人为什么会感兴趣,为什么你觉得你写的有道理。(怪不得逃逃对convincing这个词印象深刻,都能拿回来对付他老妈了。)

想想我们以前学习写作,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列提纲,但往往侧重于怎么把文章写清楚,比如记叙文得写清楚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议论文的话,考虑怎么开头立论,用什么例子,最后怎么结论,主体部分怎么写,前后怎么呼应,怎么修辞等等。我们把很多的精力放在怎么把文章写得漂亮上面,放在了What和How上面,而忽略掉了Why- 写作的初衷。

这或许也造成了我们长期认为理科同学的逻辑思维比较好,而文科生都是偏感性的印象。理科生在大量的演算论证中打造的是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文科生花了很多时间在阅读写作,追求的更多是文字之美。以前一直深以为然,但现在觉得其实不然, 像在美国的学校,不光在数学、物理这类的学科,而是在所有学科里都会去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写作时去思考论证观点是否有足够的信服力,比如学习历史政治时思考辨析一些事件背后的原因等等 。上次我提到美国老师开家长会的时候最强调的两点是阅读和思维,想想还真是,拿写作来说,在逃逃8岁这个年龄阶段,老师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明显大于文字能力的雕凿,主要表现在:(1)、侧重点 - 告诉孩子想清楚Why,为什么写最重要,(2)、提供思考Why的工具 –  蜘蛛图,把写的理由,支持写的事实图形化陈列,(3)、舍得花时间 - 说是要练习写作, 两周过去了,还只是在练习Prewrite策划。

当然,我相信到了高年级,美国的老师肯定也会注重孩子文字表达上的准确优美等等。不过,从小培养固化这种深挖“为什么写”的思维习惯,不仅在写作本身,而且在学习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会让孩子受益匪浅。如果说写作训练大多数都是在学校由老师负责指导,家长能影响的很少,但在其他方面,我们真可以多鼓励孩子凡事不要一下跑到细节里去,要更多想想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把这个搞清楚了再开始动手。

PS: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上海市最近举行了一场小学生征文比赛。有个命题是“我家的传家宝”。在沪600多所小学、逾万名学生的参赛作品中,“外婆留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 在十分之一左右的学生笔下不约而同地,成了“我家的传家宝”。

这个数据让我愕然,倒不是质疑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文学是艺术的一类,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很正常,小作者笔下的种种故事我们不必考证。让我不解的是,难道真有那么多的孩子都认为这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是他们的传家宝,最能体现他们的家族精神吗?在琢磨Why选择这个题材时,真的那么巧合还是根本没有思考?是孩子不喜欢思考,还是我们没有提供让TA思考的空间?

  本文转载自《逃逃美学的博客》的新浪博客,点击阅读全文

 扫描二维码关注“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掌握更多择校内幕

扫描二维码,下载国际学校APP

责任编辑:尹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