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从公办国际班走向哈佛 看她如何爬到食物链顶端

新浪教育

关注

原标题:成都女学霸从公办国际班走向“哈佛” 看她如何爬到食物链顶端 牛娃录

2016年3月22日,许智美拿到全美排名第一的高中菲利普斯·安多弗(Phillips Academy Andover)的录取通知书。在通知书的右下角有手写的这么几行歪歪扭扭的字:

恭喜你,Kelly!

你得到了录取委员会最高的票数(22票)通过!

大家非常期待能再次欣赏到你在格雷夫斯大厅的钢琴演奏!你属于安多弗这里。

毋庸置疑,智美离她的哈佛梦又近了一步!安多弗中学不仅地处波士顿以北25英里,离哈佛只有一个钟头的车程。从“成长的光环”来看,这所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总统的母校,始于美国独立战争,系全美历史最悠久的高中,2014的年捐赠额达到10亿美金。可以说,安多弗是中学中的哈佛,哈佛是大学中的安多弗。

消息传来,作为老师的我,并没有丝毫惊讶,反倒觉得:安多弗这个落脚点与智美的人生轨迹形成了合理对接。更何况,智美的哈佛梦,说起来还真有些年头了。

记得有这样一件趣事:三年前智美的爸爸给我说起,不少仰慕智美的男生的家长,试图向智美爸和智美妈订“娃娃亲”。智美爸没有直接拒绝,回去问了问智美的反应。智美的回答不卑不亢,五个字 ——“咱们哈佛见”!智美爸给我提起这事儿,本以为是我教智美这么说的。我并没有印象,想必也不是,我对哈佛并没有这一份钟情与执着。那一刻,她爸和听到这个趣闻的我,都笑哈哈。

成都家长圈眼中的 许智美

在成都家长圈子(加群请联系sinaqunzhu)里,听说过许智美的,以“万”作为计数单位,毫不夸张。不少人将许智美和“优秀”划上等号。对她的“优秀”,大体上有两种不同声音。

第一种是无法复制的杰出。随便谈几点:

七中育才连续几次的全年级第一

竞赛方面,英语、数学、钢琴三者的综合实力,在全成都同龄人当中,无出其右

努力程度方面,学霸也实难望其项背

更有坊间传出,许智美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在他们眼里,许智美是一例个案,一个传说,一种抽象的存在。(注:经我证实,智美初中后每天平均睡四五个小时,白天偶尔打会儿盹儿,一般有十几到二十分钟)。

然而,还有一帮学生和家长,在惊吓之余,开始往另一个极端评价许智美。在第二种声音持有者的辞典里,优秀往往透露着一种“绵软”。前不久有一本书很火,叫《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书中谈到一类美国的精英,从小到大一帆风顺,常青藤名校背景不凡,但到了现实生活中,却令人失望,无法做到卓越。

然而,要明察秋毫,最忌讳的就是“一棒子打死”。该书的推崇者中,不乏有人生搬硬套,甚至有“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和“酸葡萄”(Sour Grapes)心理作怪——似乎仅仅在认知上对“绵羊”有所警觉,就可以缩短自己离“狮子”的距离。

诚然,平凡的绵羊,有时并不认可优秀的同类。就连狮子与狮子之间,相互认同也有一片深深的鸿沟。

那么,许智美的优秀,是否暗含了一种绵软?她是否仅仅是一只优秀的绵羊?她的生活是否像后一种声音认为的,如同一场黑白电影?

全家三年围着孩子转

在上面的视频自述中,许智美自己做了否定的回答。然而后一种声音,还常常集中在她密密麻麻的课程表上。下面是许智美2014年暑假8月份的大课安排:

智美对我说,上面的课程还只是大课。剩余的时间,她还要写作业,还要学语文,做阅读题。自己经常是晚上两几点睡,早上七点左右起。(注:智美嘱咐我:18岁以下请勿模仿!)

如此便是她初中时的常态,当然小学时要轻松不少。记得智美还在龙江路小学时,她爸给我讲:到了暑假,智美就特别兴奋,因为可以离开成都去日本玩!这是她一年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爸还给我看他们在日本的照片:在温泉洞里泡鸡蛋,慢慢地温泉中的硫磺与鸡蛋壳发生化学反应,成了“黑玉子”。

初中到了七中育才,智美暑假出去玩的时间骤减,暑期学习强度相对小学翻倍。智美父母在七中育才的隔壁租了一个套间,从住处步行到学校门口只要一分多钟。时间便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上初一时,智美原本考上了七中最强的网班。后来为了腾出时间,就转到了七中国际班。

然而,国际班一开始分配的英语老师,发音并不好,课程进度对她来说太慢。有时上课无法用心听老师的课,自己翻词典看,老师还会很不高兴。

据智美回忆,初一教的内容太简单,对自己没有什么用处,学不到东西。考试答案的唯一性也让她很无奈(注:智美初二刚开学后两个月第一次考托福,成绩为113,满分120)。例如,有一次智美考英语填答案:the car is automatic. (车是自动运行的),被打了个叉。标准答案是:the car drives on its own. 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笔者读高中时考英语,深有同感)

初二伊始,智美开始准备美国高中的申请。她跟我说,有些课虽然对她意义不大,但是还是跟着走。但是,许智美的时间还是腾出了一部分,之前被学校垄断的时间稍微松了绑。

可相应的,许智美的补课强度,迎来了人生高峰。据智美回忆,她每天的课外辅导,有时高达十几个小时,一般都是一对一。英语平时基本自学,看些书、杂志。数学课的时间相当多,甚至有些课来不及上,就录了视频回家看,经常弄到半夜两几点。

还记得去她家时,智美有一位一对一的数学老师,北大数学系本科毕业,准备出国读金融。老师很年轻,举手投足能看出数学的严谨。他每天都在智美家,如同她的哥哥一般,俨然成了智美家庭中的一分子。

同时,智美还有一个叔叔,专门负责给智美安排课外辅导及相关日程,录制来不及上的课,开车接送等。我经常接到智美叔叔的电话。智美家还有一个阿姨,经常做一些精致的小食品,如水果拼盘、果汁酸奶,定时会送上她的书桌。

这个在七中育才隔壁租用的房子,看上去朴素实用,家具略旧。一进门,像教室一样安静,首先映入眼帘的客厅,极似国内许多高校的“文印作坊”——台式电脑、复印机、打印机、办公桌、旋转椅——设施一应俱全。

坐在客厅电脑边的,常常有一位老师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为智美准备或整理资料。有时坐在那儿的是智美的数学老师,有时是语文老师,有时是她的叔叔。

智美爸总结地很精辟:他们家,智美就是中间的那颗行星,家里面每一个人都是卫星,中心思想就是围绕着她转。说完后,智美爸会若有所思地微笑。

她如何冲破权威教育体制

可是,一家人围着孩子转,这显然与大多数人的教育理念违背。孩子会不会太依赖父母?孩子的自理能力会不会太差?孩子会不会是被推着走,没有自己的目标?这说到底,不仍旧是“优秀的绵羊”么?

我认为,这样的判断过于行为主义(Behaviorist)。行为主义被推到极端,会假定人只是外力的应激者,如同巴普洛夫的狗、膝跳反射中的青蛙大腿。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了渴望,却像“阿尔法狗”(AlphaGo)一样,通过大量“刷题”(即:建立数据库+大数据分析)就能取得优异成绩,这必定不是人类。

从小学二年级算起,我前后教过许智美7年时间,在我眼里,不同于许多人的猜测,她是一个情商颇高的孩子。我将许智美颇高的情商归结于“同情共感的想象力”(Empathetic Imagination)。这种能力常见于接受过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有一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孩子。

博雅教育,也称通识教育,即接受大量的人文、社科、科学读物的熏陶。简而言之,要读各种所谓的“闲书”。而批判性思维,体现在不是简单地服从权威,而是去独立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做出判断。

问题是,许智美在“威权式”(Authoritarian)的教育体制里能爬到食物链的顶端,又怎么会有时间去做这类功课呢?答案是,从小有时间,可以培养;长大没时间,可以挤时间。

据智美回忆,她6-9岁的时候,跟着一个贴身美国外教Zach。这位美国青年,在我第一次见他时,正好准备离开中国回美国。9-12岁时,智美的外教换为英国瑞典双国籍的Cecilia。

我问智美,你接触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渠道有哪些。她想了想,答道:在中国的普通学校里应该学不到批判性思维。自己从小和Zach, Cecilia一起的时间很多,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一些他们的影响。还有英语作为媒介和VPN(翻墙)的帮助,可以看到很多英文的资料。久而久之,就有了一定批判性思维。

原著阅读班的砥砺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智美六年级时,我开了为期一年的原著阅读班。班上集聚了成都市英语最优秀的一批孩子,不少在CCTV“希望英语”演讲与风采大赛中晋级过全国前5强。

我们这个班每周上一次课,从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动物庄园》(Animal Farm)讲起,后来逐句讲完了他的旷世杰作《1984》;中途我们读完了一本牛津通识读物《动物的权利》(Animal Rights);最后我们还畅游了500多页一本由威尔·杜兰(Will Durant)著的《哲学的故事》(The Story of Philosophy),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Pre-Socratic philosophers)说起,直到讲完尼采(Nietzsche)。

安排这四本书,的确是有意为之。乔治·奥威尔反乌托邦式的描写,对所谓极权主义和意识形态桎梏,有着摧垮拉朽般的揭露作用。威尔·杜兰对哲学史细致生动的叙述,是建构思考模型的绝佳读物——每一位哲学家就是一种模型的提出者;哲学史就是一片片血淋淋的思维战场。

先破后立,让板结化的思维产生裂缝;立起来的,是一种基于通识教育的批判精神(Critical Thinking Based on Liberal Arts Education),一种祛魅后追求真理本身的热情(Passion for the Truth after the Disenchantment)。

最近,我让智美举出5本自己最喜欢的英文原著。她的回答:

1984、 The Kite Runner 《追风筝的人》、Notre-Dame de Paris 《巴黎圣母院》、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24个比利》、The Selfish Gene 《自私的基因》。

我窃笑,《1984》和《自私的基因》上榜了。《自私的基因》是今年通过视频教学给她导读的。

2016年通过视频,我在芝加哥给智美导读了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旷世杰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我们试着用以基因为单位的“激进版进化论”,解释动物的万千行为。

下面我们将探讨面收窄,聚焦智美的英语学习。大体上,英语学习包括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两端。她英语的输入端,有如下元素:贴身外教、原版书和杂志、TED演讲(五年级开始,我在课上开始放给她看);那么输出端,不得不提及英语演讲。记得智美小学2年级刚来到我的班上,她发音很棒,但十分腼腆,声音好似蚊虫。后来经过魔鬼式训练,她渐渐有了演讲范儿。

2010年,智美小学3年级,参加了CCTV“希望英语”演讲和风采大赛,获得四川省小学组冠军,全国第五名以及最佳语音奖。其间的心路历程,且看我在推荐信中这一部分的描述。

2010年,许智美获得CCTV“希望英语”演讲和风采大赛四川省小学冠军。她扮演从画框中走出来的蒙娜丽莎。

英语学习是许智美生活的一个缩影。有些东西应该幼时培养,比如智美贴身外教打好的语音基础;有些东西必须打破,比如“一猫一狗之式”的教科书。我常以《新概念英语》1-3册作为反面教材(《新概念英语》4不错,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名篇名作);有些东西最好挤时间,比如原著阅读,读一些类似《1984》、《自私的基因》的“闲书”。又比如针对孩子的情况,松绑一些被学校垄断的时间。

许智美到底为何成功?

如果把许智美的学习视野拓宽——英语、数学(华赛、奥赛双一)、钢琴(连续六次获得成都市优秀艺术人才钢琴组一等奖,三次获得十佳)、芭蕾舞、二胡、游泳、骑马、跳高(拿过全校第一)、滑冰(能做“燕式平衡”)——你会不禁提出一个悖论。

这个悖论涉及“宽度”与“高度”的辩证关系。(注:智美在自我介绍的最后说:“我坚信宽度决定高度”)针对这个关系,可以追问出以下三个问题:许智美到底是专才还是通才?是“偏执”还是“平衡”?是以赛亚·伯林(Sir Isaiah Berlin)所说的“刺猬”还是“狐狸”?

据智美本人回答,她想执着地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美,自己却不知这应该算偏执还是平衡。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自己大致列出4个理论,不同理论解释悖论的结果不一样。我按照悖论被消解的程度将4个理论排序。

1. 资源论

中国教育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严重不足且分布极为不均。面对这样一个局面,为了照顾公平、维持社会稳定,几乎一刀切的高考制度成了权宜之计,且很难被取代。于是高考制度在这样的政治社会背景下,从程序上保证了相当程度的公平。

然而,一刀切的高考如同一个顶层设计,它将影响并且塑造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一个穷孩子,通过高考,有了向上流动性(Upward Mobility)的通道;而一个富裕的家庭,如果不去争取额外教育资源,孩子最后获得的,会被整个一刀切的制度拉平。正如平均主义带来的恶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教育的思想市场(Market of Ideas)无法形成。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病,一句话概括:教育的价值很弱,筛选的价值很强。这种教育制度,好像一个筛选机器(Sorting Machine),过早筛选,时时筛选。然而筛选出来的并不一定是真正优秀的人,而是最会考试的一类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y)即做题。

即便对于七中育才的许智美,如果完全按部就班,对她来说等于“荒废热血”,将自己“稀释于荒诞的洪流”。许智美的父母对教育资源敏感度相当高,具有极强的“教育猎头”素质,经常给智美请到十分“特别”的老师。智美的钢琴曾拜师于李云迪的老师、著名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这样说来,智美算是李云迪的小师妹了。智美爸提到过,多年前但昭义老人家,一堂课45分钟收1200块,还要挑有潜力的教。

智美的一对一数学老师,北大数学系毕业,如同她亲哥哥一般,一天数个小时手把手辅导她。英语除了贴身外教,我偶尔教教智美英语,带她参加比赛,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人生谋事”的角色。我教她英国议会制辩论,带她看《经济学人》杂志和TED演讲;智美要代表学校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David Gross交流,我为她出谋划策。

说到英语比赛,记得某年带智美去北京比赛三天,智美妈主动支付我8000元的日薪,往返头等舱。一般的家庭绝对没能力支付,不少富裕的家庭也会大开眼界。智美家为她获取的教育资源是很可观的,虽然资源利用的效率难以评测。“偏执”与“平衡”的悖论,在极为优良的资源获取中,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

2. 跨界论

互联网加速了创新,“跨界打劫”成了创新的主旋律。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所著的关于人类创造史的书《如何让马飞起来》(How to Fly a Horse:The Secret History of Creation, Invention and Discovery),总结出编织创新的五种针法:1)给予;2)借用和移用;3)杂交;4)明显化;5)互动。这5种针法是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去聚焦创新活动。

很明显,创新在这里可被理解为“织网”。如果脑子不够用,就得去向社会借脑子(borrow the brain)。脑子越多,创新的节点就越多,网络就越绵密,整个社会的脑力(brain power)就越够用。然而对于一个初中生,通过广泛涉猎不同学科、技艺,在后者之间至少会产生“借用和移用”,“杂交”,“互动”三种作用,在微观层面激发创新。通俗地讲,就是举一反三。

智美对自己的“跨界优势”(The Crossover Advantage)也有一定意识。截止到2014年,她连续六次获得成都市优秀艺术人才钢琴组一等奖,三次获得十佳。这些奖,虽然被认为主要作为升学用,但能坚持六年始终如一,一定费了不少时间。

智美爸向我提起,但昭义老先生曾提议让许智美走钢琴🎹专业路线,全身心投入,一天练琴十多个小时,以后做“李云迪式”的培养。智美一家想了想,还是放弃了,这种“刺猬”(注:参见前面的刺猬和狐狸)做不得。

许智美广泛涉猎各门学科竞赛,以及类似骑马、芭蕾舞、二胡、滑冰、游泳等各类技艺,那有没有具体的跨界优势呢?

许智美的回答如下:

学术方面比如数理化,特别是数学好了,物理化学的计算题等等上很有优势;课外说,比如音乐对舞蹈的节奏感有好处,跳舞和滑冰的平衡感对骑马有帮助,滑冰和舞蹈互相有好处。(但是)说实话,写完很多英语作文再写语文作文的时候感觉有点力不从心。那些超美但没有多少逻辑和实际意义拼命煽情的句子都快忘了。

看来许智美的跨界,具有一定“溢出效应”(The Spillover Effect);而在逻辑意识和“言之有物”方面,英语作文甚至对中小学语文作文产生了“挤出效应”(The Crowding Out Effect)。总的来说,智美的跨界,在某种程度上也消解了“偏执”与“平衡”的悖论。

3. 反馈论

如果陷进一种反馈循环♻️,要挣脱出来很难。举个例子,一个戒了毒的人,再度染毒的几率很高。这不是简单的自制力问题,而是吸毒者的社会关系网络没有断。人说到底是处境的动物,需要周遭给予的反馈,很多时候身不由己,自制力和理性都失效。想想孟母三迁,还是挺有道理。

再举个例子,一个网游上瘾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在网游中获得了一种存在感和认同感。网游提供了一个周期很短的“正反馈循环”(Positive Feedback Loop)。砍一下怪,就掉一点血;杀一个怪,角色(Avatar)就赚一点经验值;一个下午可以升好几级,过一关有奖励,运气好还能打出全新的装备。网游之所以容易上瘾,秘密在于它的“反馈循环”周期被设计地很短,而且被数量化(quantified),公开透明。基本上,点一下鼠标,就有一点反馈。如此容易获取的“正反馈”和随之而来的认同感,一般的孩子怎能不上瘾?

考试也是容易上瘾的,尤其是考霸。考试的“反馈循环”周期较短,做完一道题,如同打了一个怪;做完一套卷子,如同升了一级。一场考试,短的60分钟,长的120分钟。老师改卷子快的,第二天就能公布分数,大考还会张贴成绩榜。整个反馈循环不仅高效,而且可视可感。这类正反馈,尤其以中高考刷题为代表。有了标准答案后,卷子好评判了,分出的快,学生得到的反馈也快。考得好的学生,被训练地刷题刷出了存在感😺;考得不好的学生,或卧薪尝胆,或有苦不说,或看破红尘。

考试与网络游戏的区别,本质上或许是:前者的反馈周期一般是60到120分钟,后者可以短至几秒钟(打一个怪👹)。那些考霸,或许就是最适应60-120分钟一反馈的人,巴不得考完后,立马就知道自己和别人的成绩。智美在取得全年级第一以前,也免不了这种“短周期反馈”的诱惑。

以刷题为代表的短周期循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测评知识点的掌握,帮助老师评估和调整教学;另一方面,答案过于单一,以知识再认(re-identification),而不是注重知识形成过程(Knowledge Formation and Its Etiology)的刷题,让学生的大脑逐渐变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于是,最后比的不是谁有更好的观点,谁能最好地解决问题,而是谁的跑马场能让“别人的马儿”(即:别人的思想)跑地又快又好。智美在考到年级第一之前,也在从事“为别人跑马”;拿到第一之后,压力和焦虑也随之而来。

真实的世界里,人的活动的反馈周期可能相当长。一个创业项目,如果能存活,两三年下来还不一定初见盈利;一项突破性的研究,可能要一二十年的孜孜不倦。反馈的周期越长,就越需要一种对未来敏锐的嗅觉和更广阔的思维格局。一个适应90分钟一反馈的考霸,和一个能够忍受7年之苦的奋斗者,无法划上等号。

智美能读完一些原版小说,让反馈周期从考试的120分钟,扩展到十几个小时,已经很不容易(注:很多孩子,在初高中阶段,基本没时间或心思读完几本好书)。

然而,她的时间被占用过多,很难体验到反馈周期更长的活动,比如写一篇长文,做一些“从0到1”的项目。从反馈论来看,许智美无法超脱“平衡”和“偏执”的悖论。毕竟,应试走的好,从现有体制的层面是一种“平衡”;从人生的层面,是一种负面意义的“偏执”。

4. 风控论

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生活的重心会发生从“资源获取”(Resource Acquisition)到“风险防控”(Risk Management)的转变。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将这种社会称为“风险社会”(Risk Society)。

社会一旦富足,风险管理重要性凸显,获取新的资源反而退居二线。同样,在移动设备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风险防控的焦虑,也悄然潜入。举例说,不少人的苹果手机,电量🔋低于30%时,就开始担惊受怕。有的是怕关键时刻没电,有的怕的仅仅是怕本身😨(Fear Itself)。对风险防控的焦虑,随着生活被量化和透明度的提高,开始侵入了我们的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许智美拿到年级第一后,也进入了这种焦虑。

智美坦言,为了考第一,花了很多时间在刷题上。经常会有感叹:What have I lost in order to get the first!?”(为了年级第一,我失去了多少啊?!)就实用性来说,她感觉“没有必要刷那么多的题。损失了不少可以用来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时间。”而遭遇风险防控带来的焦虑后,她其实压力山大。

我问她当时有没有Rat Race(注:直译为老鼠赛跑,即无休止的竞争)的感觉,她说这个形容太贴切了:

考第一后,下一次考试就只有两个选项:不是保持原样就是倒退。所以自己的压力真的超级大。加上同学老师都在拿自己举例子,常常担心如果拿不到第一会怎样。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有一些事情属于边际效用递减(Diminishing Returns)的,例如吃自助餐,吃到一定程度就吃不动了。另外,对于某种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如果过分依赖这种资源,会出现所谓的“资源诅咒”(The Resource Curse),或者说是“富足的悖论”(The Paradox of Plenty),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当资源价格出现波动,容易引发危机,例如石油丰富的某些中东国家。

智美拿到体制内的年纪第一,就要面对通过刷题来保持第一,而刷题本身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同时在以做题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教育体制里,这种做题能力的“富足”,也成了一种诅咒,因为评价标准太单一,连标准答案也只有一个。初一初二时的许智美,在应试的加冕与摧残下,牺牲了不少灵气。学海无涯,学习应该尽量尝试,变得风险厌恶(Risk Averse),反而是一种自我设限(Self-limiting),容易变得井底之蛙(Tunnel Vision)。风控论下,“平衡”与“偏执”的悖论最为显著。

“优秀的绵羊”还是“马戏团的狮子”?

我们再次回到这个问题:许智美到底是不是一只优秀的绵羊?

在之前作出否定的回答的基础上,这里做一个肯定的描述:智美是只曾一度关在“马戏团的狮子”。体制内的教育,如同一个马戏团,训练的要义基本上是条件反射的强化。中国教育的不少弊病,说到底是违反了孩子的天性。

如今,智美即将迈入安多弗,狮子要回归森林了!这将是一个广阔而富有挑战的平台。

其实,智美去年在安多弗夏校的学习,体味到了学业的挑战性。智美妈说,当时智美一个人去安多弗夏校,上生物课,专业词汇太密集,智美有时会听不懂。记得当时智美在夏校还给我发微信,问我一些生物实验的设计(注:笔者本科学的是生物技术)。可喜的是,她相当有韧性,最后选的心理学(Psychology Current Issues 02)和生物学(Biology First Year 01)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中国教育体制内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在马戏团生活的辛酸。然而,马戏团里也能出状元,任何一个体制都有办法为适应体制的人加冕,而任何一个马戏团的动物也可以畅想“飞跃马戏团”(One Flew Over the Circus Troupe)的自由。

未来的人生无限广阔,祝智美和中国千千万万的孩子们,心中有梦,并保护好它。

作者:向杨(Alan)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四川大学生物技术本科。2010年外研社演讲大赛全国季军,英语教学经验丰富。本文选自他的微信公众号“羊说”(xy8810_alan),略有删减。

请添加微信sinaqunzhu或扫描下方“国际学校家长圈”二维码给我们留言哦!

责任编辑:实习生楚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