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北京女孩为何独辟蹊径选择一所世界颠覆性学校

新浪博客

关注

新浪2018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将于3月-4月,在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西安启动!关注官方微信: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或去文末免费抢票!

原标题:在这所全球最任性的大学里,这个北京才女成全了自己的“不拘一格”

处剧烈变革的时代,学校教育似乎总会被指“滞后”或者“与社会脱节”。但在北京女孩李一格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中最为可贵的对不拘一格者的呵护。正是这样的宽容,让一格得以自由探索、深入思考、自信前行。而当有更多像她一样具备宽广视野的年轻人投身教育,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未来有更多可能。

▲ 主持《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公开课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过:“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Education is not preparation for life; education is life itself)。”

杜威的这套实用主义教育诞生于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他认为当时的学校已经割裂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无法满足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时空转换,这话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每当人们在教育领域谈及实用主义,我们往往都会保持警觉,因为有时实用会和功利划上等号。而事实上,实用主义已不再是简单的技能实用,它所指向的应是学校和社会的深层次关系。

一土学校的联合创始人李一诺也曾经谈到,她意识到如今大量的教育产出和公司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加速这一脱节的过程。很多年轻人快到三十岁还在想“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用她的话说,“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我们的社会里却是以一种孤岛的形式存在。”

那么,学校和社会可以发生何种联系?以学校为背景,个人又可以和社会发生怎样的联结?一个人真的可以在三四十岁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吗?外滩君曾经熟识的老朋友李一格——一位有故事的女青年,或许能给我们一个答案。

▲ 航拍乞力马扎罗山

李一格,Minerva大学创始届毕业生,高中就读于北京四中道元实验班。在高二那年,她出版了自己的个人作品集《格外》,此书甚至得到了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台湾诗人余光中、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等人的热情推荐。

李一格的语文老师称她的文风为“一格风”,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瑜生还赠过她四句话:“一格一格,不拘一格,格外出格,格外入格”。除了写作,李一格还有出众的主持天赋,十岁开始做小主持人,至今已有十年之久,曾与鞠萍、郎永淳、汪涵等著名主持人合作,常被笑称是行业老前辈、老主持。

这位有个性、擅表达的女孩,更是在择校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和寻常人不太一样的决定——舍弃传统名校,去往一所全新的大学。

创建于2012年的Minerva大学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没有围墙的颠覆性大学,学校采用“沉浸式全球化体验”(Global Immersion)教学方式,将在线课程、讨论小组、实习实践、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教育模式贯穿其中。学生第一年在美国旧金山,剩余三年时间会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完成学业,其中包括印度城市海德拉巴、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德国柏林、韩国首尔、英国伦敦和中国台北。

当年,李一格为了这所学校曾放弃了多所世界名校抛来的橄榄枝,关于Minerva的质疑声也不断向她涌来。不过,如今再谈起这一切,李一格显得无比淡然:“Minerva其实是我做过的最普通的选择,而且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我没有什么忧虑。”

李一格说,她做事情会有一条“线索”:2014年起,在真格基金担任实习投资分析师;2015年在亿航无人机北美负责整体运营;2016年在清华大学iCenter担任两个学期的创客导师。在真格基金实习期间,她推荐的两个项目均获得融资,并且到现在都“活得不错”。她自称发现项目有运气成分,但也少不了好的直觉系统的引导,让她能够做出好的判断和决定。

李一格在前往美国读书前,曾在外滩教育做过一次线下分享。她说之所以选择Minerva,是因为她欣赏它的几个特质,比如连接未来、全球格局、个性关怀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开启了她对教育的深度思考。

她认为先进的教育是返璞归真的,先人们的一些教育思想仍值得被推崇,比如“人应该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教育应该从人的自动性出发,关注人本身的特质”,等等。另外,她认为孔子的游学思想也诠释了教育的乐趣和美感,人们应该边走边看、边思考边实践。这或许也解释了她为何如此热爱旅行,并在旅途中找寻人生意义的初心。

我们常常说,面向未来的教育应以培养“世界公民”作为目标,而这或将成为这个时代以及下个时代的重要议题。世界发展和救援组织乐施会(Oxfam)曾发布世界公民教育的目标,其中就包括: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一份子,尊重自己和他人,建立和活出正面的价值观,培养批判思维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高屋建瓴的目标应该如何实现,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深思。

而极为难得的是,在李一格的故事里,她不仅以学生的角色,接受了一种虽然特殊却相当适合她的教育,现在的她也拥有了作为教育者的视野和思想高度。外滩君希望借着她的实践经历和思考,每个年轻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通道。

B=外滩教育  L=李一格

被成全的“一格风”

B:什么是“一格风”?

L:首先从我的名字说起吧,我的名字是爸爸妈妈给起的,龚自珍有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另外“格”包含人格、品格、风格、格调之意。我自己很喜欢这个名字,它很“中性”。有时候不认识我的人,一看名字会以为是男生。

拓展到“一格风”的话,我希望做人做事有我的准则和风格。就文字来说,我希望它能包含三个方面,即思想、美和生命力。我的风格就是我所写之物的风格。

B:你文字上的“生命力”以及“思想”是如何养成的?

L:父母和老师一直在鼓励我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要受限制。我还记得初中时,要写一篇关于“美”的文章,我爸就把家里关于美学的书都藏起来了。他对我说,先不要看,自己写。我的老师也对我有这样的期待。他们让我先自己去思考、经历和游走,然后去写、去表达,哪怕东西不成熟也没关系

小的时候,父母带我看人看外界。我父亲也会带我认识他的朋友,并鼓励我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来我逐渐有了想要阅读以及需要阅读什么的意识,比如经典的积累,对文学本真的认识等等。这样反而成全了我一些,若是过早地大量阅读,思想就会被引导,即使你真的很博学,也不一定能形成自己原始的味道。

第二个阶段是从二十岁到今天吧,我是边走边读。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深入去读和这个城市相关的书。比如在阿根廷读阿根廷史;在德国柏林,我读了一些哲学著作。我读书就不会被书完全左右,而是带着批判地阅读。同时我再去做整合和提炼,就会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B:你的“一格风”是如何被呵护的?

L:可以这样说,我很幸运。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老师,包括Minerva第一年教我多元模式沟通的院长教授,都单独给我写过信或邮件,让我珍惜自己的才气,保护一格自己的风格,甚至不给我推荐读书清单,让我的思考自然发生,阅读水到渠成。

上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甚至说“一格,快要中考了。你还是学一点作文的框架吧,哪怕中考完之后你还给我”。

这几位老师我一生感激,他们给我的例外和宽容,还有深深的信任,都是我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东西。

我最近刚刚见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导师,他说“一格,你今后人生做的所有决定千万不能影响扭曲你的灵性”。所以你看,一直有人在提醒我,要呵护什么保护什么。我的父母也常跟我说,不要把自己弄得太杂,即使有很多机会和诱惑,也要懂得拒绝。他们教育我要从容不迫,坚定自己的大方向。

按照线索做事,找到思维决策的捷径

B:为什么你当年选择Minerva的时候,没有什么忧虑?

L:我初中在首师大附中创新实验班,高中在北京四中道元实验班,现在在Minerva大学先锋班,我觉得这些选择都很自然,而且像是一种召唤。我一直有一个内在逻辑,一个人如果感到有很多选择,或者每个选择都不够坚定,这证明他没有做到专注。所谓专注就是,你是被选择的那个,甚至无需选择

我在亿航工作一年决定离开时,有很多公司来找我,包括清华iCenter。但是我还是下定决心去了清华大学做创客导师。因为我一直很热爱教育领域,也希望自己能在这个领域有所经历。

B:你所做的事、所经历的一切,遵循的是怎样一条“线索”?

L:首先我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直觉上觉得自己的终点在哪里。这个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它不会让我变得急功近利。我觉得专注力的根本原因在于长远的定力和耐心。第二点是,我想问题的方式不是我要追求什么或者我想去体验什么,而是我最终要抵达的地方对我有什么要求。我选择去真格基金、清华或者Minerva,是因为我内心想做的事情要求我对商业规律、对创新和教育有素质和经验,所以我就自然去做这件事情了。

B:你很重视直觉,对你来说,什么是直觉系统?

L:我们生来有直觉,但不成系统。也不是所有的直觉都能够指导人做决策。直觉的养成需要成本、经验和悟性,以及内化的逻辑。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直觉很准,但近两年更关注系统化。

美国有一个学科叫Heuristic,这个学科不完全等同于直觉。他研究的是shortcut,也就是思维和决策的“捷径”。要是让我说,什么是直觉系统的话,那就是对“第二小节”胸有成竹。

就用谱曲和演奏做类比吧,一个音乐家在写第一小节的时候,一定已经有了第二小节的方向。因为它们是连贯的,有音乐的内在规律。同样,弹奏者、指挥家在弹奏或指挥第一章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第二章怎么演绎了。所以小节之间非常有关联,它不可能允许你有过长时间的停留或间隔。它需要你加深修养和技术来形成自己的直觉,从而让你判断下一秒做什么。谱曲相当于思考,弹奏相当于做决策。

B:你当时是依靠什么样的直觉,成功为真格基金推荐投资项目的?

L:那时候我的直觉就是要深刻理解一个投资机构最核心的信条,对于真格来说,就是“人”。所以删繁就简后,我围绕着核心展开工作。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最看重什么,它可以帮人祛除杂念和干扰因素,提高判断效率。这就是直觉系统培养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能保证你最优的结果,但可以提高思考的专注度与决策的“性价比”。

▲ 滑雪

城市教育可以让你成为“候鸟”

B:你觉得学校、人和城市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L:我觉得如今的城市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了。过去几十年,我们还在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城市本身不太具有纹理。而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立足国际有自己独特身份的大城市。这里的身份指的是一个城市具有活力和灵性。除了纽约上海,还有伊斯坦布尔这些文化都市,实际上每座城市都拥有自己的灵性和气质,它本身的文化和资源也相当丰富。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再城市化了,而是,把城市与人深深绑定在一起,共同进步与发展。这让我很兴奋。孩子不应该只被校园包围,而是应该真正地去归属,去建造。这样的归属感已经不再是成长与校园的联系,而是对城市产生的责任感,那就是一种命运的联结。

B:你自己和城市之间产生过怎样的联结?

L:以阿根廷为例,我之前对南美了解不多,最了解的恐怕是足球。但是当我离开北京,深入布宜诺斯艾利斯,我的精神和思想也进行了一定的迁居。当我做一个重要的决策,或者谈论一个北美合作,或者对一个全球性话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那一定是包含了对这个城市更精确、更包容的心态。

一个人这一生寻找自己的归属城市不是简单靠理性,或者是匹配,实际牵涉到情感,属于命运的一部分。城市是一个大校园,它是立体的,你们彼此有责任感。

再比如柏林,我在柏林待的这四个月让我对它的历史以及柏林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个城市会教给你什么是自然的迭代。因为二战的破坏,很多建筑都是翻新的。他们正在找回曾经属于自己的文化。

我曾经看过他们的报告,关于2030年想要做什么样的城市。报告显示柏林将会成为一个和谐的、科技的、开放的、多元性的城市。而对我来说,只有真正亲身抵达这个城市,看城市的建筑、深入观察它和人的互动,才能感受到这个城市如何对他们公民进行教育。

B:你会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深入了解一个城市?

L:首先,我们应该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你就像当地人一样平平常常去生活,不要像个游客一样每天去景点拍拍照然后就离开。只有这样,你才能和一个城市的节奏慢慢吻合起来。然后你就慢慢觉得自己是融合进去的,而不是分裂的一个状态。其实现在已经没有所谓远方的概念了,都是坐飞机十几个小时后就可以抵达的地方,所以你一定要正常去生活。

第二点,我觉得要让自己更深度地去认知一个城市,就必须把握出自己非常理性的一部分。每个城市都是有表象的,你去分析和理解一个城市的时候,不要被这样的表象所迷惑。这样的理性需要知识上的积累以及对人性的判断。

比如面对德国难民的问题,你要有非常清醒的理智,然后再加上自己对社会的求知。不要依靠表象来判断城市。另外,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和政府公益组织等所有最鲜活的东西打交道。这个可能也是Minerva为我提供的便利。我在阿根廷时,接触了他们教育部的领导,接触了从事环境保护的一些人,然后接触了他们的创意者,他们最大的电商公司,还有几个艺术家,他们都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

B:把自己抛入世界会影响你对家乡的认知吗?

L:人只有走出去到另外一个文化社会,才能知道珍惜自己的故乡有多么重要。我从国外回来后,也会对北京有新的认知。我常说现在的人防御心理太重,比如防御政治风险、经济威胁等,如果你太过防御自己,就无法在一个地方获得深层次的安全感。

但是如果你能走进去认识一个世界,并且能够比较深刻地认识文化地域机制,这反而会去除或者降低你对自己家乡的防御心理。因为到了外面的世界,你就会发现每个地方都有新的风险,新的不安全感。这会让你重新去审视自己的家乡。

另外,我觉得自己的思维模式是有内核的。很多人去到外面的世界,都是从这个点到下个点,然后从这个点继续往外走;而我是先从这个点去到下一个点,然后我会回到原点,再去下一个地方。所以我把本质抓得很牢,这样我就不会游离,也不会被事物带走。

我觉得一个人需要成为“候鸟”,飞过足够多的城市,穿过足够多的季节,最终会回到原地。当你见过足够多的人,去过足够多的城市,认识的人到达了一定量之后,就会知道自己要落足在哪里。这就是你一定要守护并且要回来的地方,它是是属于你的地方。一个人不能没有归处。

B:为什么说,我们要成为世界公民?

L:我认为任何一个开放的国度和城市一定要让自己的公民具有世界公民的属性。这会带来两个好处,第一个是,你不会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第二个你可以对共同利益(common ground)有更多的理解。

其实很多时候,企业管理者或政治家的出发点,可能不是狭隘的一个小群体,而是关注一个长远的大区域的人类进程。这会让人做决策的时候相对有包容精神。另外,世界公民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取长补短,因为你可以明白不同文化的优劣势。我在一个组织里时,就很清楚要利用什么样的文化优势,弥补什么样的文化劣势。

比如说,我跟日本人相处,就会对日本有一定的理解。那我在团队里,就一定不会去侵扰日本人的谦卑,他们对于自己身份地位的认识等等。同时日本人精益求精,细致,谦恭的精神对团队合作也有帮助。所以我觉得世界公民意识的实际用处就是它可以让你把握优劣势的脉搏,并利用这种优势集合来解决问题。

另外成为世界公民还可以帮助你进行资源调动。比如说,我现在在创新创业或者教育领域,我知道如何把事情拓展开,因为对于广阔资源的认识可以让我明白,别的地方正在把这件事做到什么样的程度。

本文转载自《外滩教育》的新浪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小编注:本文为转载新浪博客文章,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不能代表新浪立场,新浪尊重原创。

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商务合作请联系尹老师:010-58983664


如何上国际学校如何上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实习生张雅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