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被梦想中的学校拒绝后 那些学生究竟都怎么样了

新浪教育

关注

新浪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圆满结束,嘉宾私藏干货欢迎关注微信:国际学校家长圈,或[点击这里]查看。

申请季我们听了太多成功者的故事,今天王同学录了哈佛,明天张同学录了耶鲁。然而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每一个被女神校录取的故事背后,就会有十个、二十个心心念念一所学校多年而在申请季被一夜脆拒的故事。

最近主页菌看到菌菌申请那一年被11所名校全聚德的北京高考状元依旧光彩照人,如鱼得水扶摇直上。于是,主页菌决定来去跟踪那些当年申请季的 “失败者”,聆听他们说些什么。

201X年美高毕业,美本申请全聚德,NYU Stern 202X届即将入学。

我第一年申请了很多前20的彩票校, 还有Barnard, Boston College, WUSTL, Northwestern, Cornell, Wellesley, UCB,基本没有保底。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种迷之自信,觉得自己能录西北。当被很多safety都给拒了的时候,我还和朋友开玩笑说自己要“全聚德”,结果真的到没有收到任何offer的那一刻,心态还是崩了。除了被4-5 所学校waitlist,其他学校都把我拒了。我给每所Waitlist学校的Love Letter都改了6-7遍,每次都是写一次哭一次,特别希望能被Off Waitlist。就觉得,真的,很难承受这种结果。

我后来也下了苦功夫在Facebook上把西北前三届所有的中国人都找了一遍,统计了他们的美高,发现每一个被录取的中国籍学生都是顶尖Boarding School的美高学生。西北和UPenn这样的学校非常在意你美高的名望。像我这样的真的没有什么机会。

等Waitlist的那阵子我在美高每天课都不上,就在College Confidential上看Waitlist的帖子。看到NYU给很多人发邮件给他们Off Waitlist的机会的时候,我一天能刷几百次邮箱。这种提心吊胆的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看到AO在Admission Blog上说他们已经发完所有Off Waitlist的邮件,就真的彻底凉凉了。NYU那时候是我最后的希望,最后却什么也没收到的时候真的很绝望。

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真的会有一个Gap Year, 也没听说过与我有类似Profile的人Gap Year。我不知道Gap Year最后录取的是什么结果,不清楚Gap Year会对自己的申请造成什么影响,也不知道Gap Year里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来提升自己的Profile。我Gap Year的时候甚至并不知道有Gap Year的学生录取难度比应届生高。我是今年申请季才听说,听到的时候心态特别崩。

Gap year主要考验的是你的抗压能力。你首先要准备好忍受花好几个月把之前所有事情都重来一遍,还要想今年是不是又会被全聚德,如果是那样又该怎么办。因为被全拒德了一回,对自己的实力,Profile,已经完全失去信心了,真的拿不准。

你还得忍受孤独。我Gap的几个月很少和别人交流,一是害怕别人和我聊起申请的事情。我不想去面对这件事情,也不知道如何和别人解释。我希望别人觉得我这个人已经消失了,这样他们不会在意我申请结果和我现在在做什么。第二是我对自己整体能力产生了怀疑,很没有自信,不想见人。

那几个月里每天就是写Essay。真的精神压力特别特别大,基本上睡不好觉。每次写Essay的时候一定要到星巴克,肯德基这种人特别多的地方去写。我一个人待着的时候精神就会比较崩溃,一定要强迫自己在人海里,感受到人的气息,才能情绪稳定下来去做手上的事情。

我当时就想,如果再被全聚德就去美国读个社区大学,或是去Rutgers之类的学校再申请转学。我觉得我应该不能再Gap一年,不仅家长不会同意,心理压力也太大,太痛苦了。去社区大学心理状态会不一样一些。在家里的时候,你手头除了申请没有太多其他的事儿,自己的能力停滞在原地,也没有在学习新的知识,意识会集中在担心自己之后申请的状况以及以前的失败。如果在读书,在认识新的人,在接触新的东西,注意力会被分散开来,这个过程中也会找到很多乐趣,而这个乐趣是能够抵消一部分压力的。再加上一个人待在家里也会和社会有些脱节,这也会再次无形中制造更大的压力。

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其实都不明白美国大学申请是怎么一回事,但每次聚会总会有人“好心”地向我施压。比如说我姑姑一直误以为我成绩不是很好,在打听我申请情况的时候一直觉得我眼高手低,劝我去Rutgers读书。被我拒绝以后,她和我说“你不要瞧不起Rutgers,你应该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我当时就很崩溃。我们学校也有国际生去Rutgers读书,我知道他们的profile是什么样的,我觉得不管怎么样我都不是只能去 Rutgers这一类的学校的人。

我姨娘也会经常和我说 “你不要对自己期望那么高嘛,只要有大学读不就好了?为什么非要读那么好的大学。” 可是我就是觉得我应该去读好的大学呀,我不觉得以我的成绩和能力最后随便去一个大学就应该满意了。周围人的舆论那时候对我的打击还是挺大的。我今年特别期待录取结果,一方面是希望有学上,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让大家看到,我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好一些。

如果要我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的话,我的第一条建议是:签机构要乘早,选美高要谨慎!这个建议可能不太适用于已经在申请季的同学,但我觉得真的很重要。我当时去美高的时候没有签中介也没有做太多研究,随便听姑姑的意见选了一所学校就去读了。当时没有认识到好的美高和普通美高的差异,以为只要去美高就能在大学申请中有很大优势,后来才知道一般般的美高其实还不如国内比较好的国际部或好一点的普高。

我是申请季已经要开始的时候才签了机构,因此没有机会做任何背景提升。现在我觉得比较遗憾的是自己没有参与过夏校、Research一类比较学术的活动,这导致我大学能申请的专业范围特别的窄,Profile特别偏Business。大家还是要乘早去找专业人士,从长远来看,这能大大减少被全拒德的几率。

除此之外我建议大家多了解上两届的Profile和他们的背景。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还是要多上一些论坛,像CC,CUUS,知乎,多向前辈讨教一下经验,多和同龄人比较一下,不能盲目自信。就比如说今年这一届分数高的人很多,我好友列表里很多SAT 1500+的人最后都去了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这一档的学校。

最后就是真的不要眼高手低,我第一年没有ED2是很错误的,一定要抓紧ED的机会。不要申太多彩票校,多申一些Low match和保底。

201X-201X年新加坡Raffles毕业,Northeastern 202X届,Computer Science专业。

现在理性地回头来看我的GPA,活动和推荐信,其实最后只去Northeastern一点也不出乎意料。我当时就没有申请很多排名特别高的学校。好一点的学校有像Brown。我还申请了RISD的摄影,因为家里是搞艺术的,一直有这方面的兴趣。后面也留了不少保底,像U Miami, Northeastern。所以潜意识里我还是预料到了会去这一档的学校。

但是如果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我的大学申请结果确实是非常令人失望。从小到大我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当时高中考上Raffles的时候也是特别风光。最后的失落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压力。到毕业的时候你看到你同学呀,好朋友呀,室友呀都申的很好,全是Ivy,就你一个人每天拿拒信。

在新加坡周围的同学都很Competitive, 很早就都想得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准备也更充分。而我可能没有准备好融入这样的一个环境吧。申请季前一年才决定要申请美国。我刚进高中在上文理科混合,后来转到了理科班,却又发现自己不适合竞赛。反正就是没有规划,没有目的,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同一届去了达特茅斯的同学在申请前的暑假就去拜访了三届的学姐取经,做了各种准备。我那时候根本没有这种意识,从头到尾都很迷茫。

过去一年在Northeastern我一直在想怎么transfer,所以很多心态都还是像高中生:每天想着我要怎么表现,怎么拿成绩,怎么拿推荐信,怎么弄简历。这也是我最终决定不继续考虑transfer的原因,在in between的状态下,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做,没有办法融入大学生活。你一直抱着一种你一年以后就要转学的想法,都不太想交朋友了,交了朋友也容易不太真诚。

周围的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非要转学。每次在美国室友面前提到转学,她都会不满意地和我说“Northeastern是个好学校!”后来我自己也觉得其实未必需要转学,更没有必要为了peer pressure和家长群这两件事再浪费更多时间。现在决定不transfer以后反而自由了,可以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高中虽然在新加坡,眼界其实也挺窄的,周围都是中国去的scholar。而在美国的大学里面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人,社交圈也会变大。会发现人生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日子。其实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

如果要给学弟学妹建议,我会让大家尽早为申请大学做准备,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除此之外还要心态好,不管怎么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脚踏实地,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融入环境也是基于心态,你变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人了,别人才会更想要认识你。其次的话努力找到自己的social support system也很重要,要有聊得来的朋友,也尽量和父母保持好关系。

UCSD 2017届毕业,Cognitive Science专业,毕业后在纽约一家电商Start-Up当产品经理。

高中时特别喜欢Brown,觉得Brown可以自己通过选课决定自己的Major,真是个自由的学校。比较遗憾的是我SAT分数不高,考了好多次都一直提不上去。我那时候以为只要活动做得足够好是可以弥补分数的不足。结果,呵呵,发现自己还是太天真了。

莫名其妙录了UCSD时,我甚至都不知道圣地亚哥在哪儿,有些什么专业。心理还是有点落差,我一直到开学也没上过他们的官网,报到的时候也是充满怨气地去的。那时候是铁了心要转学去私立大学,所以大一、大二一直都在努力申请转学,申请了USC,西北,但是都没有转成。

大二的时候机缘巧合上了一节Cognitive Science (认知科学),觉得特别有意思。后来一查发现UCSD 认知科学是全美第一,也是发明这个领域的学校。网上看了一些文章,觉得这个专业和未来数字、科技发展关系还挺密切的,于是大二第二学期转了专业。在新专业里,我发现我每学期上课学的东西都能联系到生活中会碰到的事物,让我多了一些看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我读大学的2013-17年正好见证了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我学Cog Sci带来的理解其实奠定了我现在想要发展的方向。

学校对于这个专业非常重视,所以教授和课程质量还是很高的。我在这个专业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学校最厉害的领域是“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我最后悔的就是为了修商科课程,没能上更多人机交互的课程。

有段时间我非常想做Consulting,但是发现进不去,学校不是target school,我又是国际生。Network了很久,拿到了很多内推也没有什么用,大概是没有缘分。之后就决定去科技公司。面了一个游戏公司,一个卖票的黄牛网站,一个广告科技公司……我运气也不错,先是通过Networking找到了纽约时报的实习,后来又通过那次实习找到了现在的工作。

回过头来看自己本科的经历,我觉得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价值,既然要在一个学校待一年两年或四年,那就应该尽量优化自己在校期间的体验。看菜做饭呗!

就业而言,学校确实很重要。好的学校可以增加你进好的公司的几率,但你如果在一般的学校也不意味着所有的门都关上了,只是要多花点功夫。我的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的职位理论上只招top 20大学的毕业生,但我从40多名的UCSD毕业也照样被录取了。虽然SD不是投行的Target School,我们这一届也有不少同学去了大摩,小摩,Barclays做投行。我大一的室友就是这样,一路疯狂地LinkedIn,疯狂地Network,拿到了实习,最后拿到了大摩的全职Offer。拼还是拼得出来的。

很多事情也很看运气,机缘巧合,读大学也好,找工作也好。有时候正好认识一个人,正好愿意帮你个忙,又正好有个职位,也就进去了。而其他时候你盘算很久,后来也不了了之了。不管大学去了哪里,我给大家的建议是:该做的事儿,做,多定一些短期小目标。这样机会来的时候抓得到就抓,抓不到就再找。

读完三段心路历程,总的来说就是,正如那个高考状元转学MIT然后一路飞黄腾达,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只要大家可以顶住压力,砥砺前行,一时的失败,才是让你飞的更高更远的动力。与诸君共勉!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三士渡”,未经允许禁止二次转载。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张粉霞-YH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