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芬兰教改真相:教育排名全球第一的国家是怎样做的

新浪博客

关注

(原标题:这个教育排全球第一国家,教改真相在这里)

看点

芬兰教育的成功引起了国际多方的关注,近日,一则关于芬兰教育废除学科的报道登上了话题头条,但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回应此为不实消息,并称新版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中,学科教学并未被废除,重点将放在横向(通用)能力和跨学科学习上。专访了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组负责人安内莉·劳蒂埃宁,以及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全球学校改革和教育实践领域顶尖专家帕西·萨尔伯格教授,请他们来解读此次芬兰教改的核心关键词。

最近,一则关于芬兰将废除学科教学的新闻在朋友圈刷屏。但事实上,这其实是一则不折不扣的假新闻,甚至它最初的出处是去年3月由外媒报道的一则旧闻:

2015年3月21日,英国大报《独立报》发布了一篇题为《芬兰学校:随着国家的教育改革,科目将被抛弃,以“主题取而代之”》的报道,直指2016年8月开始正式实施的芬兰教改。

而几天后,美媒《华盛顿邮报》也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上述不实报道予以澄清,题为《不,芬兰没有抛弃传统的学校科目》。

说来也奇怪,明明是一年多前的旧闻,却偏偏在今年11月14日这天旧貌换新颜,“奇迹般”地在中国上了头条。其实早在去年就有中国媒体全文编译了《独立报》的不实报道,只是Cesim中国在本月又刊发了一条所谓的最新消息:芬兰将颠覆学校教育,成为世界第一个拜托学科科目的国家。

而后,经查证,原来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恰好在同一天,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芬兰学校不会废除分科教学》(Subject teaching in Finnish schools is not being abolished):

文中明确指出,尽管2016年8月开始实施的新版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的确会带来一些改变,但是学科教学并未被废除。

具体来说,为了应对未来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新版课程的重点放在了横向(通用)能力和跨学科学习上。课程强调合作性课堂实践,鼓励小学生在以基于现象的项目(phenomenon-based project)学习中,同时和多个老师合作。

另外,课程还要求小学生每年至少参与一次多学科交叉的学习模块。这些模块是根据当地的教学情况来设计并施行的。甚至核心课程还规定,小学生要亲身参与到课程的设计规划当中。

虽然官方机构已及时予以澄清,但国内的谣言仍在短时间内蔓延开来。究其原因,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此次的假新闻并非空穴来风,毕竟由于PISA的关系,芬兰在国际读写能力和算术排行榜上占据榜首,俨然成了成功的教育体系的代名词。因而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国际教育的风向标,更别提像“废除分科教学”这样赚足眼球的字眼了。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此次芬兰教改的真实情况,外滩君分别联系到了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组负责人安内莉·劳蒂埃宁(Anneli Rautiainen),以及目前正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担任客座教授的全球学校改革和教育实践领域的顶尖专家帕西·萨尔伯格(Pasi Sahlberg)教授。帕西曾撰写过一系列关于芬兰教育的文章,并著有畅销书《芬兰课程:世界能向芬兰的教育改革学习什么?》。

帕西在为《华盛顿邮报》撰写的文章中说道,改革归改革,芬兰学校未来还是会继续教授数学、历史、艺术、音乐和其他课程的。不过改革后,孩子们会被要求学习更宽泛的话题,例如欧盟、社群和气候变化、或是芬兰独立100年,从而引入涵盖语言、地理、科学和经济学的多学科学习模块。

其实,芬兰教育的实质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教育治理是高度分散的,而所谓的“芬兰国家课程框架”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共同标准。

也就是说,芬兰的320个市政府都可以自由地根据当地的情况来安排教学。中央政府发布立法,提供地方经费,并为学校该教什么、怎么教提供一个指导性框架。但教育者可以自己决定最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因此,不同学校的教学实践各不相同,通常根据当地的需求和情况客制化设计。

而此次教改中提到的整合学科教育和整体性教育,并运用到教学和学习中也并非新鲜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芬兰的学校就实验了这种方法,自那时起它就成为了很多芬兰学校教学文化的一部分。但这次新改革会给芬兰的中学教师带来许多变化,促使他们从传统的专注于学科教学转变为更多地和学校里的伙伴们合作。

下面我们不妨来看看,此次教改中提到的几个核心关键词:

什么是横向(通用)能力?

帕西告诉我,横向能力指的是孩子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和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能力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词,指的是孩子们需要知道什么和能去做什么。

“但这些类型的能力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会需要学生去记忆和掌握更多知识。我们知道,学校科目是基于知识的学术分类来建立的。但是,现在年轻人所生活的世界已经不再是传统学习所能应对的了。现在世界的本质是有机的,复杂的和无规律性的。”

而安内莉也表示,横向能力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涉及到学习和思考,与他人互动和表达技巧,包括处理日常事务和照顾自己与他人,甚至还有IT技能、工作生活能力、企业家精神以及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这些能力使孩子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

什么是基于现象的项目学习(phenomenon-basedproject)?

其实与其说基于现象的教学,我们更应该称它为“基于项目”或者“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两个词在教育语言中更为常见。

基于现象的项目学习指的是跨学科的课程融合,不同学科的老师基于一些主题和话题,在一起重新设计课程。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会大大加强。而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教学方法,早在一个世纪之前,约翰·杜威就是这个教学方法的强力支持者。

多学科交叉教学与废除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据帕西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教育系统已经废除了学科教学。其实不管是中国还是芬兰,目前学校所实施的都是多学科的教学。

其实此次的芬兰教改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近两年,芬兰学生在几次国际测试中成绩下滑。但令人疑惑的是,芬兰教育当局并没有针对这一局面来实施改革政策,而是让所有学校花时间在学科一体化和基于现象的项目学习上。

答案是芬兰的教育者考虑到了一点,那就是学校要教给年轻人的,应该是他们生活中有用的东西,而不是试图让学生的测试成绩重返前列。很多人坚决主张,芬兰的年轻人比以往更需要与真实世界议题相关的综合性知识和技巧。基于一些学校在这方面的长久经验,综合性教学方法提升了老师间的合作,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

近年来,芬兰的教育引起了国际的多方关注,所谓的全球最佳,不仅体现在成绩的高低上,更在于它的均衡,芬兰学生成绩落差是全球最小的。因此,包括英国在内的各国政治家和教育专家纷纷前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朝圣”,希望能识别并复制它成功的秘密。

那么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首先,平等是芬兰教育的核心和精髓。

芬兰非常高效地将钱投入在了人人能享受到的中学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因而需要更多的资源。除此之外,芬兰教育格外关注所谓的后进生,这也直接导致全国学生成绩落差不大的结果。

其次,教育的目的是学习而不是竞争,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很多人都说芬兰的教育很快乐,也许快乐的源头正是在于,学校没有那么多排名,或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一点还体现在,芬兰的教育不提倡考试所以,在芬兰,孩子十几岁以前没有考试,甚至很少做家庭作业。因为芬兰人普遍认为,玩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一旦孩子准备好了,未来会学得更好。

第三,全世界最专业化的师资。

芬兰拥有全球最严格的师资标准,自一九七九年开始,教委会就定调,中小学老师属“研究型”,必须具备硕士学历,这几乎是全球最严苛的规定。在芬兰,老师是一种“最爱学习的动物”。而且芬兰老师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怎么学习”。

而对老师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芬兰政府也给了老师和学校最大的教学自主权。课程设计拥有充分的灵活性,真正做到了适应不同类型的孩子和学校。

关于芬兰教育,一个名为“Filling My Map”的国外博客上,看到一句话,感到颇为适用:“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1、少一些正统上课=多一些选择

2、少一些在校时间=多一些休息

3、少一些授课=多一些自主

4、少一些老师=多一些关心

5、少一些教师候选人=多一些给老师的信任

6、少一些上课=多一些课间休息

7、少一些考试=多一些学习

8、少一些课题=多一些深度

9、少一些作业=多一些参与

10、少一些学生=多一些老师的关注

11、少一些规则=多一些信任

帕西告诉我,如果不让芬兰的孩子去学校,他们会感到很难过。我想这句话已经足以说明芬兰教育的优势了。孩子的快乐源于互动,不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孩子之间。而且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渐渐懂得如何去学习,去设定自己的目标,甚至去评估他们的生活,而这正是芬兰教育之所以如此优秀的根本所在。

国际学校家长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国际学校家长圈官方微信公众号(Id:ischoolQZ)。了解各类国内各种国际学校、国际班的招生政策及师资配备;了解国内外教育;获得择校经验分享和建议。

本文转载自《外滩教育的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朱紫瑛  实习生:肖宇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