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国际校老师分享:国际学校里最难的一门作业竟是它

新浪博客

关注

(原标题:国际学校里最难的一门作业,也是所有中国孩子的学术短板)

最近和沪上一所知名私立学校的高一学生聊天,聊到现在的学习生活,一波苦水猝不及防地涌来。

讲到正在学的IB课程,都是“我好苦啊”,“被虐死”,“头发要掉光了”…… 因为接触的国际课程的学生多了,我深深懂得这份苦,安慰了几句,他突然对我说“好开心啊,我跟别人说别人都不理解,他们以为走体制外是特别轻松的一件事,觉得我在矫情。”

国际课程:这些外表光鲜的孩子们,心里都苦死了

IB课程除了6大科目的学习外,大名鼎鼎的要数TOK和EE了。

TOK全程“Theory of Knowledge”是指反思知识的本质,以及我们是如何知道我们声称我们知道的知识,用1600字的文章来论述。我们看一下过去的TOK题目示例:

“There is no reason why we cannot link facts and theories across disciplines and create a common groundwork of explanation。’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with this statement?”

“我们没有理由不能将跨学科的事实和理论联系起来并得出一个通用的解释”对这个说法你同意吗?

“To what extent are areas of knowledge shaped by their past? Consider with reference to two areas of knowledge。”

各领域的知识在怎样的程度上被它们的过去所塑造? 用所学过的两个领域的知识来回答。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neutral question。 Evaluate this statement with reference to two areas of knowledge。”

没有“中立的问题”这一说,请用两个领域的知识来论述这句话。

The task of history is the discovering of the constant and universal principles of human nature。To what extent are history and one other area of knowledge successful in this task?

“历史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普适原则”你认为历史和另一个领域的知识在什么程度上达成了这个任务?

这。。。。。。也太难了吧。

还没完!我们再来看下4000字的Extended Essay(EE)的技能要求:

形成合适的调查研究问题、对题目的探索、交流观点、发展论点。

这篇帮助高中生们为大学的学术生活做准备的实操训练也是赤裸裸地直击我们的痛处了。

被我们认为“风光”的国际校的孩子们不仅不轻松,我反而觉得他们更累。

拿到心仪的offer就熬出头了?不存在的。后面的关卡还有更大的怪要打。

留学生第一年:学术写作真的苦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博士生Heng做了一项调查研究。

该调查在纽约三所不同的4年制教育机构展开,跟踪了18名来自中国的大一大二留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持续了一年的时间,

Heng分别在秋季学期开学初、秋季学期期末、春季学期开学初对调查对象进行跟踪了解,并收集了调查问卷。

就“中国留学生在课堂里面临的挑战”这一问题,根据问卷收集到的答案,“写作”首当其冲,其余的挑战还包括“思考方式”,“口语”,“新的文化社交环境”,“寻找平衡点”。

有趣的是,在“寻找平衡”这一点中,大半的留学生表示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大量的时间花在“一行一行”地读资料,查字典,一稿又一稿的写paper上。虽然很愿意跟美国同学做朋友,但是却没有这个时间。

尽管如此努力,辛苦写好的paper提交上去后换来大学教授简单的一句 “你的writing还需要改进”,于是整个人被更深的迷茫和焦虑支配。

其中一位同学跟Heng说“我来这不仅是为了一个文凭,也是来感受文化的,但是就我现在的情况看,我很少有时间出去交朋友,我的朋友也基本都是中国人。我也有一些外国朋友,但是我没有时间和他们hang out。“ 这18位接受调研的中国留学生向Heng表示,他们都在借助各自学校的writing center和TA来寻求帮助,希望可以通过这些帮助,提高学术表现。

不仅影响了总体的学术表现,写作时间的占用竟然还影响到了留学质量。

在为期一年的调查中,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问题都在往好转的方向适应,但是对于初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学术写作对各方面造成的压力是不容忽视的。

学术写作几大苦:一件件说给你听

美国大学里的写作究竟有多苦?

学术写作的形式竟然多达近10种,包括:“essays, research papers, short tasks of less than half a page, reports on experiments/observations with interpretation, summaries, case studies, plans/proposals, documented computer programs, and book reviews”。

还没什么概念?没关系,我们分解开来看看:

首先,语言。

你自以为你英语很好,口语很溜?记叙文写的很好?但是学术论文可不会陪你演戏。书面用语不仅格式要求规范,对流畅度和用词精准性也要求很高,还有对专业词汇的掌握,对于非母语的国际学生来说,同时确保这几方面的能力已是很大挑战,难怪Heng的研究的对象学生抱怨每天在查字典中度过。

光掌握了词汇还不够,还要考虑修辞、句式,转写来转写去全篇下来句子都是一个结构。慢慢长征,第一步已是如此艰难。

其次,思维。

相比西方学生,中国的学生不是很善于对不同的意见、权威发起挑战和质疑。我们也缺乏论证的能力。然而学术写作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同学们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问、组成论点、推理、论证……论证是否充分,文章是否有逻辑性,是否体现批判性思维这些都是决定一篇论文好坏的重要依据。

然而,这种思维的具备,却又极度依赖于学生的文化资本和长时间的积累训练。比如因为来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学生和教授对学术论文的期待不吻合,比如学术文化冲击:教育系统、学习风格、评估体系等等。比如对于资源缺乏意识:不知道该如何使用网上的资源帮助自己;比如不会选题:“选题自由”对习惯于被告诉该怎么写的学生来说成了幸福的烦恼,“你可以写任何你想写的东西” 在我们的孩子看来变成了 “没有得到足够的指导”。

最后,写作规则。

选题目成了幸福的烦恼:我该从哪开始,怎么选, 选什么呢?抄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总说中国学生抄袭现象严重,但事实上我们真的是故意抄袭还是对规则不清楚、转述不得当?宝宝心里委屈,却又不得法。

引用的格式和规则又分为很多种,各有各的要求(MLA, APA, Chicago/Turabian, IEEE)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引用格式真的是个看上去简单但操作起来让人心烦气躁的东西。

面对学术写作这座大山,读国际课程,准备出国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的理由

没时间—— 课业太忙,分身乏术。

我们的现实

没资源—— 国际校里也有开设相关课程,但是普遍解不了渴。

我们的误区

没意识—— 先进了大学的门,再说这事吧,大学会学的。

本文转载自《番薯307》的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朱紫瑛  实习生:刘晓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