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在美国高情商的孩子原来是这么培养的

新浪博客

关注

有刚搬来美国的家长问过我:感觉美国孩子一天在学校,真正上科学文化课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比起国内满满的课程,他们真是轻松多了,那么那些在学校的又不在真正上课的时间他们在学什么呢?

其实,在美国的学校,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孩子会花大量的时间学习Social Skills(社交技巧)。而等孩子长大点,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些社交技巧的学习才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课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美国课堂上一些社交技巧是怎么教给学生的。

1、协议规则的建立(Rules)

其实美国的老师更喜欢把这些规则称为:Essential Agreements(协议),因为这些协议不是我告诉你要怎么做,是我们共同商量,都同意要遵守的一种契约。

等协议确定后,孩子会在上面签字或者按手印,然后我们会一起把它放在显眼的地方,随时提醒大家。老师有时候会故意做出一些违反协议的行为,小朋友也会很积极地去纠正老师哦。 怎么引导孩子说出这些协议的内容呢? 我们举个例子,一套乐高玩具我们玩的时候的规则是什么? 我会问孩子这样一些问题引导他们, 这套玩具我们几个人玩比较合适?

假设他们回答4个人,如果已经有4个人在玩,又有小朋友想要加入怎么办?

有两个人同时想要一块乐高怎么办?

玩的时候,我们是在一张桌子上还是在地上?为什么?

老师说乐高时间结束,你们要做什么?

2、分享的快乐

分享东西最大的矛盾往往是多个人同时想要同样的东西。这时候你可以教孩子一些方法,和刚刚提到的建立协议一样,你也可以问孩子怎么办。通常他们想出的办法会有这几种,

其实我也可以玩别的,我不介意先给别人玩,那我先让给别人;

我和别人同时都非常想玩,我们石头剪刀布猜拳决定:

我们之间谁先来的就先玩5分钟,然后交换。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分享之后,我们会大家一起坐下来讨论,讨论的是三方的感受—— 旁观者,分享的人,和被分享的人。 一般老师会作为旁观者先说自己的感受,比如:我看到你们轮流在玩这个东西,我看到你们都玩得很开心,没有吵架,最后的时候还一起玩了。我为你们骄傲。然后分享人和被分享的人也会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一般都是积极的,那他们下一次也会选择正确的做法。

3、合作的意义

我要吐槽下:

没合作过的学生的第一次合作真的是好难啊! 但是迎难而上才是真理啊~ 整个教小朋友“合作”的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问题:

1)不同就是错误吗?2)了解为什么要合作?3)学会怎么合作?

1、不同就是错误吗?

低年龄的小朋友总是觉得东西非黑即白,不是对的就是错的。所以当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时候,只要别人说的和自己有一点不一样,他们就觉得是“错的”。

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问题开是锻炼他们的包容性思维,比如,我喜欢吃橘子,你不喜欢吃橘子。我没有错,你也没有错。就像这个问题一样,很多问题都是你没有错,我也没有错,我们有不同意见的时候,鼓励小朋友先听,然后发表中肯的意见。

2、 那为什么要合作呢?

因为两个人的想法往往会比一个人的更精彩。有一个小游戏可以玩。

拿一张白纸,几个孩子不要商量,轮流往白纸上画东西他觉得可以跟前面联系上的东西。比如,第一个孩子画了一棵树,第二个孩子画了一只鸟,第三个孩子画了一条龙… 最后根据白纸上的画,大家一起来编一个故事。当然最后的故事往往是有趣而疯狂的,在孩子们哈哈大笑的同时,不要忘了提醒他们这个画和这个故事是大家合作才能想出来的哦~

3、 最后一个问题,怎么合作?

我们会用两种手势教孩子,

Combine your ideas。 结合大家的想法。

Build on each other‘s ideas。 借鉴别人的想法并变得更好。

4、发泄的重要性

大人需不需要发泄?需要!

小朋友需不需要发泄?也需要!

大人可能可以控制自己发泄的时间地点,可对小朋友来说可能就难了。哭,生气,过于兴奋和激动,这些情绪都是分分钟可能发生在小朋友身上的。千万不要急于停止他们,孩子们也有权利和必要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啊。

在美国教室里(我们也推荐家长在自己家里)都会有一张Calm Down Chair(冷静椅子),

在介绍这张椅子的时候要跟孩子讲清楚,这不是惩罚(很多孩子会担心这是惩罚),老师在需要发泄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些椅子。当你觉得有需要的时候,即使老师没叫你去,你也可以自己去,只是在冷静椅子的旁边我们会放上一些工具帮助孩子冷静:

压力球:让孩子释放情绪。

白纸和笔:写或者画出你的情绪。

毛绒玩具:如果你不想和人说话,可以试着先和不会说话的玩具聊一会。

不同时间的沙漏:当你冷静一些,自己决定还需要多少时间可以回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一般有1到5分钟的选择。

当然,这些发泄工具都是共性的,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喜好添加或减少一些合适的工具。

最重要的是,等这段情绪过去后,一定要找时间跟孩子聊一聊刚刚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要表示理解,并帮他想一想下一次发生同样的事情,我们可以怎样处理以避免这些负面情绪的产生。

本文转载自《憨爸在美国》的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实习编辑:李璇  责任编辑:朱紫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