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35个牛剑28个藤校 雅典式课堂背后的故事

新浪教育

关注

都历年的升学榜单上,有一所低调的学校始终在创造“升学奇迹”。

建校12年,学生共拿到35个牛剑、28个藤校offer;

2009年第一届毕业生,就有进入斯坦福、康奈尔、布朗、宾大等Top10名校及藤校的学生;

在刚刚结束的申请季里,共斩获了3枚剑桥,1枚芝大,以及帝国理工等英国G5大学、美国罗斯霍曼理工大学、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等诸多名校offer。

从2019年的录取上看,美国方向,14.3%的学生获得TOP30,57.1%获得了TOP50,100%获得TOP80录取;英国方向,47.3%获得TOP5,78.9%获得TOP10,100%获得TOP30录取。

之所以说“奇迹”,是因为它的学生中考入学平均成绩仅480分左右,但经过3年的“打造”,孩子们重塑自我,个个都能“逆袭”冲击海外名校。

这所“神奇”的学校,就是康福国际高中部(以下简称康福)。

更难得的是,这样的好成绩“后劲很足”。康福的毕业生在本科、研究生毕业后,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有在谷歌做人工智能工程师、有在牛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回国创业荣登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单、还有到中科院继续做研究的。

康福为何能创造如此多的“奇迹”?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采访了康福的缔造者、校长刘煜炎博士。说到刘煜炎,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人物,学术资历非常深,剑桥大学博士、中科院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很多加入康福的家长和学生就是慕名而来。

刘校长说,“奇迹”背后的秘诀,在于将科学家的建模思维和立志利他精神结合起来,从教育的“术”和“道”全面培养学生。

教育的术:建模能力,是学生最应学习的底层思维

独创“四层建模”

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入名校后,刘校长把名校的招生规律摸得透透的。

“成绩和标化高分,只是申请顶尖名校最底线的要求,说明学生在过去能获得成功;更关键是,他还必须展现出能在未来获得成功的能力,除了学术,更有综合素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维素养。”

为什么总是强调思维?刘校长说:

“知识是外在而繁杂的,每天奔涌而过,不知能留下多少。而思维是从你心里生长出来的,牢牢地链接了你的思想和外部世界的知识、自然、人和社会。”

为此,他提出“四层建模”的设计。所谓“建模思维”,是一种思维习惯,遇到任何事,知道应该从哪里切入、怎么思考、怎么解决。在刘校长看来,建模教学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而在于思维训练。

第一层是题型建模,让学生掌握考题题型,这样考试就没问题了。

第二层是围绕科学规律建模,做题之余,掌握学科背后的本质逻辑。

“目前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还处在‘看山是山’的层面,认为它们是不同的学科,但其实它们的底层规律是相通的。我们的老师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学科的规律,用规律来打通不同的学科,这样看起来,学生学习十几门AP课程,其实越学越轻松、越透彻,通常用2门课的时间,可以干掉3-4门课的内容,而且不用大量刷题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层是思维规律建模,即“元认知”的构建,学习任何一个学科,都存在思维的共性,包括“归纳演绎、扁平思考、因果关系”等。找到这些规律,会让每一次的思考都更有逻辑、更能接近真相。

最后一层是心智建模,我们看一个人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是德行上的成功,这背后也有规律,即高度利他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所以我们会要求学生具有领导力和关心弱势群体的特征,改变学生的心智模式,变成一个关心社会、帮助他人的模式。

这样的思维训练,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比如今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和剑桥大学offer的康福学生刘霄阳,他在高一下半学期才从东莞公立学校来到康福就读,经过最初对陌生体系、英语教学不适应后,在第二年他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拿下了12门AP成绩5分,2门A Level A*,和SAT考试1580的优异成绩。(→之前“爸爸真棒“上关于刘霄阳的报道)

考了这么多门AP,刘霄阳说,其实他觉得越学越简单了,并不因为他是学霸,而是刘校长课上的建模思维,让他把学科之间的底层关联打通了。

“化学中有物理,生物中有化学,环境科学会用到化学生物,生物又和心理学相关。一些科目的学习会帮助我理解另一些科目。所以后来我逐渐找到科学的本质,相当于从高维解决低维的问题,大道至简。”

独特的“雅典式”课堂

为了培养学生这四层思维能力,康福用了很特别的“雅典式”课堂带学生学习:

自我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对学术观点提出质疑,看看有没有和书本上不一样的第二种、第三种做法;

组内对抗性质疑: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组内一个同学“攻击”,一个同学防守,“攻击”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真理越辩越明;

组与组之间的质疑:组与组之间进行更大范围的质疑,互相提问、解答;

在班里分享:每个组在班里分享成果,老师会再更高层面提出质疑,最终班级达成共识,老师引导学生提炼出本质的内容,然后建模,以后学生们就可以用这个模型解题、验证。

走出去,参与更大规模的国际型竞赛:不做针对性的突击学习,只把赛事作为一次实操演练。

几轮质疑后,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知识应用也会更灵活。

这次被剑桥大学录取的曾雨萱就告诉笔者,她最爱康福的,就是这种互相battle的学习模式,以及互为“学友”的同学们。

“从高一开始,课上就把我们分成4个组,每组5个孩子。组里学习较好的学生,负责把较弱的孩子教明白;一组要负责把一类题,向另一组同学说懂,最后还要上台去,给所有学生讲。这样的学习方式特别有趣,和同学探讨知识特别快乐。”曾雨萱兴奋地说。

不仅在班级内,更高年级的同学还会和高一高二的学生组成对子,用自习时间给他们上有挑战的课程,“我的AP宏观经济就是学长给我上的,最后考了5分;我也会给低年级的同学上高数课。”

经过这样的训练,曾雨萱说,她不仅把知识点记得特别清楚,还从和同学的讨论中,找到了不同的思维角度,把知识体系修炼得更完整。

一个意外的惊喜是,后来她参加剑桥的面试发现,面试时和教授对话的方式,就像她平时给同学讲题,三年的训练下来,早已驾轻就熟。

批判性思维的每日训练

贯穿课堂全环节的“质疑”,背后其实是康福非常注重培养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考,就是质疑命题所建立的因果、逻辑关系,去想明白,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从表象找到背后的本质,创新也由此而生。在康福,我们每天都在进行这样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刘校长说。

如何培养?他给笔者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屋子里男生都是短发,女生都是长发,是否可以归纳得出“短发就是男生、长发就是女生”的结论?通过质疑,学生们会从各个角度提问,比如男生把短头发留长,或者女生把长发剪掉,是不是性别就变化了?

所以,当别人告诉你一个结论时,你要立马相信吗?怎么去发现漏洞?

而这些思维训练,都是他在做科学家时,经常用到的,他会把其中的要素和核心能力,都融合到康福的中小学课程中。在康福的学生身上,科学素养、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维,已经变成了核心素养,非常多的科研、创新人才由此而生。

“斗”出来的老师

在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讲、同学在下面听的模式。曾雨萱告诉笔者,学生是主人,有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尽情质疑、分析、讨论,老师完全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

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辨和学科教育,对老师提出了超高的要求。

康福的老师们都是身经百战的“斗士”,他们时常要用自己教学生的质疑、辩论方法,来打磨自己的课程。老师间也要“辩课”和“斗课”,这是康福的一大特色,理科文科各教研组老师互相听课,提出质疑,再就质疑点展开辩论,在这样的氛围中,把课程打磨得越来越高效。

当然,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在本专业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底才能顶得住学生的“斗”,只会照本宣科讲课的老师在康福是站不住的。

教育的道:立志和利他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有了好的思维力,好比拥有了教育的“术”,教育真正的“道”在于唤醒学生的志向和梦想,并且引导他们利他行善,这决定了学生们人生的高度。

立志

“我可能不怎么记得我的中学老师教过我什么,但我记得他点燃了我的人生梦想,以及如何去追求梦想。他告诉我要做一个科学家,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有意义的科学家,后来我做到了。”这是刘校长立志的起点。

因此,每个进入康福的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最初入学时写下: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能考上怎么样的名校?我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曾雨萱还记得,她在刚参加康福面试的时候,刘校长很肯定地告诉她,只要你努力,就可以上剑桥大学,而且以后可以做科学家,这给了她很大的信心。

梦想和兴趣的种子种下后,就会从内在生发出动力。

今年被剑桥大学录取的刘智美同学说:“如果要问我有什么学习方法,第一点一定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与对学习的热爱,这能推动我们自觉地、自主地去学习,只要配合适合自己的方法,就会水到渠成。”

利他

在康福高中,每个人都读过康福的誓言,“我决心做一个非凡的人……我选择做一个利他的人……”利他精神在刘校长的教育体系里面,是最为基础的奠基。

在他看来,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某个专业学科,也并非硕士博士,而是成为“改变世界的人”。从学生们进康福的第一天起,刘校长就会不断“灌输”他们从最小的利他精神做起,从帮助身边的人和公益做起,慢慢承担更大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对世界有用的人。

而康福的学生不仅在校内,毕业后,都在践行着利他的价值观。

比如曾雨萱提到的“学友制”,就是康福最有特色的“利他”行动,看似简单,但真的对身边人起到了实实在在的影响。曾雨萱还经常去通州的一个关怀中心,照顾有听力障碍的小朋友们。

刘校长说,“学校是一个社会实践场,修炼学术水平、思维方式之外,也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心智模式,成为互助互爱的人。”

雨萱的师姐、2014届毕业生郝煜,进康福前中考仅483分,初中物理还不及格,通过三年学习,高中毕业时被剑桥大学录取,SAT2获得 800分满分,现在回国创办了教育事业。

2011届毕业生吴昊凯峰,约克大学博士毕业后,目前在中科院做着从事磁学方面的科研,同时做了很多文化公益。

刘校长说,他把那么多优秀的孩子送出国,但最终希望他们学成之后回到中国,建设自己的国家。而他要做的,是提升孩子们的心智模式,引导孩子发现真理、实现生命的价值。

“12年前我创办康福国际教育,是从自己大儿子由一个普通生最后考上剑桥得到的启示。但大儿子学成后却不愿意回国生活,给了我另外的思考。我希望中国的孩子能够获得真正中西合璧的教育,根植中华而面向世界的教育。

于是5年前,当我的女儿临近上小学的年龄,我运用实践成功的康福育人模式再次创办了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的K12学校——北京凯博外国语学校,希望把正确的教育带给更小的孩子,真正培养属于中国人的全球化精英教育。”

孩子需要的,也许并不是一个精心打造的起跑线,而是一个好的人生赛道。这是一条通往春天的赛道。

从小开始建构正确的心智模式,并开发优秀的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砺志,明德,求真,创新”,让每一步走得有方向,有效率,这也许就是在有限的教育时间阶段中,我们能给孩子铺设的最好赛道。之后,就是他们的尽情的迎风奔跑,海阔天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