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建华教育提雅学园:乘风破浪的博士们打造的创新高中

新浪教育

关注

一群毕业于清华、北大、中科院的博士和硕士,传统教育受益者,却想给今天的孩子建立一所颠覆传统的学校——建华教育提雅学园Theia Academy。

这所英文校名取自“古希腊的光明女神”之意的国际化创新学校,在老牌民办校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建华教育”)与名校博士创校团队的合力下,会成为激动人心的教育变革新力量吗?我们一探究竟。

作者:蝎子号

全世界的家长都在为孩子“赢在起跑线”付出很多,孩子们也为了进名校苦读。在中国,无论是高考还是海外升学,争夺教育资源的竞争各自激烈。但另一方面,“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无法支持人类步入高智能时代”已成各界共识。

目力所及许多欧美国家都在推进项目制学习、跨学科学习、能力培养,评价体系也非单一考试。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激发潜能的创新教育被不断提及。

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就是一所以PBL(项目制学习)著称的明星学校。它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学校的认知:学校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制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的风潮也影响了一批国内教育者。帝都的创新教育一直以来步子都迈得更大,因为一批有魄力有能力的教育家,一群敢为天下先的学生和家长。从公立的北京十一中学、民办的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到如今更“网红”的探月学院、一土学院,都在北京扎根。

身处魔都的我对此却持实用主义者的怀疑,毕竟杜威150年前就给出警示:“新教育的道路是一条更艰辛和更困难的道路,新教育未来最大的风险是由于人们认为新教育是一条更容易走的道路。”

对创新教育我心有向往却谨慎鼓吹,谨慎恰恰源于对创新教育者的敬意。孵化需要空间,教育需要沉淀,明星般追捧反而让人觉得这是一条“出风头的路”,迷失了做创新教育的初心。

说“来看看我们做的创新国际高中”时,我准备了10个问题,不乏犀利的质疑:

在创新学校,如何保证孩子不会变成“小白鼠”?

没有照搬国际课程,学生怎么对接海外升学?

25%的外教,如何做到国际化教育?

85后名校硕博士组成的团队,一腔热血就做得好国际教育吗?

如何看待杜威的警示?

提雅学园筹备负责人王强博士,提雅学园培养体系负责人陈闽江博士,两位国内顶尖学府毕业的博士生,用做科研的严谨态度与我进行了3个小时对话,解答我的疑惑。

即将在9月开学的建华教育提雅学园——一所国际化创新高中的轮廓逐渐清晰。而我的这篇访校也将从质疑入手,我们一同辩证看待这所不一样的学校。

提雅学园创始届,如何保证孩子不会变成“小白鼠”?

王强博士,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校长助理、北京市建华亦庄高中(筹)副校长。他告诉我,在筹备提雅学园期间,创校团队一同走访了斯坦福(Stanford University)、密涅瓦(Minerva at KGI)、霍肯中学(Hawken School)、千禧学校(Millennium School)、HTH等美国著名的创新型学校,也与国内创新教育先驱深入交流。

看过这些创新学校中学生眼里的光,提雅学园创校团队教育者心潮澎湃:要做一所中国原创、国际化的创新学校。

这个愿景太令人激动了,但光靠美好愿望,做不了靠谱的教育。为了能让这所带有中国教育基因的创新学校更扎实的落地,提雅学园的创校团队依然耗费了2年多时间,才研发孕育出一套系统性教育培养体系——

他们将之提炼命名为“目标-经历-反馈”(Goal-Experience-Feedback)(以下简称GEF)。比起很多创新学校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提雅学园培养体系的研发周期颇为“奢侈”。

在这个培养体系的最顶端是“目标”,这是提雅学园的立校之本,即培养学生“成为有光的人,指引自己、温暖他人、照耀世界”,目标设置从微观到宏观。

整体育人目标下,筛选出了最适合高中阶段学生成长需求的12项国际通用、面向未来的素养目标作为分支。

如何实现这些培养目标?提雅学园给出的方案是通过“经历”。“经历”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定位,是各种形式的学习、校外社会实践、校内学院生活、升学指导,以及导师陪伴等的组合。

为了跑通GEF体系,团队前后进行了3轮课程实践,每一轮实践都能发现一些问题,然后在下一轮改进。

王强博士举了个例子。2018年6月的第一轮课程实践,团队最初坚信项目制学习(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要在真实的场景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因此选择了包括京东、科大讯飞在内的4-5家企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来到课程,与建华中学的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探索学习。

然而现实是骨感的。真实的问题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专家手上也有真料,但奈何缺乏教学经验,内容深度和课堂沟通出了点问题。这次实践后,团队立刻复盘,共同迭代出升级版的项目合作指南,并结合对专家在项目前进行培训的方法,让没有教学经验的人也能快速融入课堂,领导项目制学习。

3轮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后,提雅系统跑通了GEF的全流程,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素材。更重要的是,新老教师也在探索与锻炼中共同成长,个人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均都得到飞速提升,完成了将近20门课程的实践和迭代。

“我们有一个项目叫‘如何健康饮用奶茶’,是由生物背景和社会科学背景的2位老师和5学生共同参与的跨学科项目。他们通过社会学科田野调查的方法走访了北京西单的奶茶店,访谈了常买奶茶的客户;用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分析奶茶的组成部分,并从营养学的角度查找了中国膳食健康相关建议,最后就‘如何健康喝奶茶’给出了1万字的调查报告和奶茶饮用建议。”王强博士举例说。

“在课上,我看到了学生为了做智能小车,每次都主动留堂;为了设计‘多功能操场’方案,一次次推翻原先的设计;对焊接电路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午休都到实验室练习,就为了焊接一块焊点爆满美观的电路板。”提雅学园展开性学习负责人和智涛博士分享和学生共建的智能小车PBL项目研发时提到。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提雅学园艺术与美学领域负责人、首席设计师吴越老师,曾参加中国北车动车项目研发设计。她告诉我:“在这些课程中,学生们既学到了设计思维的精髓,也锻炼了各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兴趣找到了自驱力。智能小车课程里,有个学生特别投入,每次课后都主动留下来继续做东西,家长从一开始为觉得耽误时间而担忧,到最后看到孩子的热爱和成长而欣慰。”

比起HTH激进的创新步伐,提雅在课程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制定得更为周全,项目制学习绝对不是提雅学园学生最主要的学习途径。

学生的主要经历会集中在6个方面:底层核心学习、领域通识学习、展开性学习、学院生活、健康发展和导师陪伴,刚才提到的项目制学习是展开性学习的一部分。

这群体制内教育胜出者最大的感悟却是,看清楚传统教学分科学习的弊端:没有完整的构架,零散的知识解决不了具体问题。所以,在提雅学园的“领域通识学习”中,虽然学生会学习数学、语言、科学等学科,但课程不是教孩子这个学科单一的知识,而是对这个大领域的核心议题,边界和内涵,以及这个领域与未来的关联有理解和认识。

另外,提雅学园搭建的知识图谱把每个领域的核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完整呈现出来,避免了知识学习的碎片化,让孩子对学习更具全局观。

没有照搬国际课程,学生怎么去对接海外升学?

谈到新教育学校,大部分家长在为孩子做选择时还是会有顾虑。毕竟适应未来这个提法前瞻性太强,眼前的问题是:孩子从学校毕业后能不能申请到好的大学?这才是更实际的。

在提雅学园的GEF体系中还有至关重要的环节:反馈,对学生能力素养进行跟踪进行评估。

2019年4月,提雅学园正式成为MTC(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掌握式素养成绩单联盟)的成员校。MTC是由百余所美国顶尖私立高中组成的能力素养成绩单联盟,其中包括藤校录取比率极高的诸多顶尖私立高中,如菲利普斯安多福高中,菲利普斯埃克赛特学院,纽约的道顿学校等。

在美国,去标准化的评价已渐成为趋势,大学对于升学标化成绩的作用一再弱化,而转为看重学生实际的素养和能力。

如何判定学生具有某项素养,比如“批判性思维”?

负责提雅学园教育培养体系的陈闽江博士介绍说,首先团队构建了以“成为有光的人,指引自己、温暖他人、照耀世界”为目标的通用素养模型,并将素养进一步深化到释义和量规,以指导教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及过程性的评价反馈。

学生在课程与活动经历中收集与素养目标相一致的过程性资料,整理形成“证据包”,并上传至学校开发的PRISM平台留存。期末时,学生会结合各项“证据包”向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做一次展示,用实际经历证明自己素养方面的发展。

每个学期的发展最终会汇集形成每个学生个性化素养发展档案,这将是一份比GPA更具说服力的成长证明。

25%的外教,如何做到国际化教育?

虽然提雅学园的定位是“国际化的创新学校”,有意思的是与那些用外教作门面的国际学校完全不同的是,提雅学园表示,学校会严格控制外教的人数,不超过教师总数的25%。

国际化学校不用外教,为什么?

王强博士告诉我一项统计数据:在8年前,10个留学生中,3个会选择回国;如今10个留学生中,8个会回国。而预测将来出去10个留学生,回国将是15个。

更好得使用外教,是让他们在其最擅长的课程方向上发挥,恰恰体现出提雅学园独特的教育观:

“出国留学是成为国际化人才非常重要的过程。去学习海外先进的方法和经验,结合自己的立场,最终在中国主场发挥价值,成为具有国际化符号的国之栋梁。”王强博士解释,“什么是具有国际符号的国之栋梁?老外很难讲清楚,也很难培养我们国家的栋梁。”

这与作家龙应台所理解的国际化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什么是国际教育?它不是把我变得跟别人一样,而是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的不一样。”

85后组成的团队,一腔热血做得好教育吗?

王强博士曾有整整7年兼职在好未来教授数学课,初到建华的前2年,也曾站在中学部一线讲台。什么是教学经验?他给我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

“我刚上讲台时,我讲完一段内容底下学生懂没懂,我不知道。2年后,我跟学生眼神一对就知道他们懂没懂,这就是经验。”与时俱增的经验所付出的代价是,“我从跟同学们称兄道弟,到后来渐渐感觉——理解00后学生是一件力不从心的事。”

在筹建提雅学园组建教师团队时,王强把自己的焦虑告诉建华教育的谭静校长:这帮经验不充分但能理解学生的年轻教师,能做好的教育吗?

建华教育的谭静校长说:“这得看你如何理解学习,如何理解教育。如果你认为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懂孩子就更重要。”

这句话让王强豁然开朗。

作为建华教育发展的总舵手,谭静校长在这群博士创办新式国际化高中的过程中,不断地帮助他们明晰教育信仰和哲学方向。在谭静校长写给提雅学园的创校寄语时,提出“提雅学园愿意回归教育最原初的价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养成美德,发展理性,寻找某种完美的、自足的状态;将人类最高尚的生活和人类幸福寓于个体的德性与心智的完善之中。”

今年9月开学的提雅学园,创始届计划招收不超过20个家庭,18名老师已经就位,团队成员学历硕士起步,60%博士,40%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可以用“名校+高学历+年轻”来概括这群老师。

年轻老师对教育创新的接受程度更高,比如提雅学园使用的课程设计法是“基于理解的课程设计法”,即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

传统教研方法老师花很多精力去琢磨“我要怎么教”,却很少思考“这么教学生是否真的能学会”,UbD从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始,继而确定恰当的评估方法,最后才是规划教学过程。简单的说就是评价前置,逆向设计。

有经验的老师具有路径依赖,很难转型。但对提雅学园年轻又高知的教师团队来说,强大的学习能力、没有思想负担,从概念学习到落地实践,从理解内化到向外输出,他们验证了创新型教学设计法及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是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

在提雅学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多元的、弹性的、流动的。主要分成3个类型:学术导师、学院导师、成长导师。一个老师可能会身兼多个导师身份。

比如陈阳博士,是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中,最受学生们爱戴的班主任和理综学霸。在提雅学园他既是教授化学课程的学术导师,也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成长导师,

成长导师会成为学校中最懂学生的那个人,无论是自我认知、情感学习、还是情绪心理、职业规划,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都能找到他信任的成长导师答疑解惑。

提雅学园也会采用学院制管理,每个学院设有学院导师,帮助学生在议事、交流、运动中更好融入集体,建立集体生活和氛围。

如何看待杜威的警示?

落在提雅学园标签的是创新教育,但提雅学园创校团队却始终认为,他们恰恰做的是教育的回归。

从根源上说,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新教育”从理念来看一点都不新。教育理论界始终有“内生说”、“外烁说”两大门派。前者认为教育激发人的潜能;后者则认为教育是通过外力让人获得习惯。

今天主流的传统教育思想来源于“外烁说”,近年渐热的“新教育”则是“内生说”的抬头。两大门派各有利弊,不存在哪一派吊打另一派,是随着时代的要求此消彼长的关系。

与提雅学园创校团队对话的3个多小时内,我时刻感受到他们对这套创新教育的系统充满自信和如履薄冰,两者交杂的情绪,杜威的警示也悬在他们头上。

提雅学园勾画的蓝图也许不适合所有学生,所以在选择同行的家庭时,他们慎之又慎。面对创新和突破的不容易,他们更相信由此带来的对教育生态多元化的积极意义。“推动教育要有不同的声音,教育也要有各种形态和体系。”

对选择提雅学园的家庭来说,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关键就在于“你敢不敢”。正如经济学家何帆说:

如果大家都用一个办法的时候,是没有超额利润的;如果你敢于走一条另外的、不一样的路,你比别人醒得早,你更有胆量,有从容的心态,就有了教育上的“特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