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一位专业老师谈谈他眼中的国际教育

新浪博客

关注

原标题:我的“国际教育”观|沈老师专栏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不等同于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只是教育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早期的教育应该还是来自于家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孩子如何劳动,教他们生存之道。到后面才开始设立了学校私塾,于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参加科举考试以考取功名,成为人上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教育的目的貌似也变得个性化和模糊化。现在,我觉得到了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

在离开象牙塔前,很多人积累的更多只是学习能力,而很多例如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运营统筹能力等,有些我们也是在社会大学中领悟出来的。而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可以领域出不同的道理。

我们再来谈谈中国的国际教育

为什么在中国会存在国际教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为什么现在我们反而要学习别人的东西。这应该归咎于我们近代的历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我们的国门被打开。这时让“天朝人民”意识到原来我们的科技是如此的落后。一下子让我们文化自信被打击的遍体鳞伤,荡然无存。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中国确实是落后的。五四运动才让中国人民认识到德赛先生(democracy和science)。这时为了强大自己,我们采取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派遣很多优秀的国人远赴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强大我中华民族。

从这个时候起,有两个概念深深的就印在我们中国人民心里:

国外的月亮是圆的,本土的都是劣质的。

国外学到本领的那帮人确实为中国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国外的教育是顶尖的。

从此我们开始怀疑我们的一切,怀疑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我们开始变得文化不自信,变得卑微起来。

没错,在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时候,我们确实是缺失了。但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用改革开放后的时间不停的在追赶。而追赶的最好方式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并搭建国内外教育的桥梁。所以,这才是国际教育真正在中国大众内孕育的开始。

国际教育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且目前颇具争议。但是他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发展趋势是势不可挡的,所以他的成长肯定是伴随着质疑和自我修正逐步完善和稳定的。

最早基础教育的国际教育来源于合作办学。中国家长都是求稳的,会选择有和国外对接的大学国际班就读。因为在世界大学排名上随便挑一个也比985高校高。所以,有些物质基础的家长开始想通过这种方式给孩子找一条出路,花钱买国外的优质教育。

随着中国物质水平的大幅提升,信息全球化,这种合作办学的学校开始不入有更高追求家长的法眼了。于是衍生出了将孩子直接送到英美澳加等国家直接就读高中或者是将孩子送到国内的国际学校的人群。但这些学校的课程很多都是将欧美本土的课程引入国内,孩子在国内参加考试就相当于直接去和国外本土的孩子去竞争。

所以,从整个大环境来看,现在中国的国际教育有以下几点变化:

留学越来越低龄化,留学主力军从研究生已经转向高中生;

越来越多的学霸开始加入到留学方向,他们更多是追求藤校和牛剑;

留学生的数量在逐步增加,但名校录取比例基本维持不变甚至有所减小,名校对于中国孩子而言貌似越来越难了;

中国家长开始慢慢从关注排名到关注学校的地理位置、文化、学习氛围和与孩子的匹配度;

在中国支柱产业地产从黄金迈向白银时代,股票停滞不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涌入了中国的国际教育。

从中国的国际教育启蒙和发展来看,其成长都是越来越健康和良性的。有错的不是教育理念,而是操作国际教育的人。对于资本,我希望投资教育不是抱着以“盈利”为目的,更多的是一种慈善,为中国教育提供更多元化的道路。或者说你的目的是通过教育给你累积更多在其他“商场”上的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国际教育变得更纯粹。

当然,资本是最势利的。等他们看清国际教育这个所谓“大蛋糕”的钱没有金融那么高利润后,资本的推动一定会更理智。所以我相信,这几年一定是国际教育的洗牌期。好的国际教育能通过口碑慢慢扩大自己的版图,而浑水摸鱼、居心不良的国际教育会被清出市场,这也是市场经历优胜劣汰的结果。

对于国际学校,我希望更关注于孩子个性化的发展,激发孩子的潜能,帮助孩子去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做到青春无悔。学校应该多务实少务虚,根据自己的管理水平招收适量的学生。学校的扩张一定是稳健的,不能是爆发的。因为好的管理者也是需要通过时间累积出来的。学校多利用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多孩子“开眼界”,通过好的社会活动去引导孩子认同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尽量去帮助孩子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学校最根本的还是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觉得这是是学校的底线。

对于家长,应该要多了解并关注自己的孩子,同时多做功课了解国际教育的现状和各个学校的特色,然后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国际教育。

中国的家长现在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焦虑”。这焦虑的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学校和机构都在宣传别人家的孩子。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得让自己沉浸在这对比的焦虑中。别人家的孩子固然优秀,但你要永远相信自己的孩子也有闪光点。不要在比较中去教育孩子,这样会让孩子缺少个性。没有一种教育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国际学校提供的教育是完美的,其实完美的教育在这个世界上就根本不存在。你只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去了解各个学校的特色,然后选择最匹配你需求的学校。对于学校不能提供的,而又是你在意的,那也只能通过自身资源去做弥补了。

对于中国的国际教育这个新生儿,我们既要认可它确实为体制教育下的高考另辟了一条蹊径,给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了他们满意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要认清并承认目前中国的国际教育还处于“混沌”状态的现实。这种由混沌走向平稳是历史的必然,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我做起,多为社会添一份正能量的思想,让更多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帮助更多的家长更理性选择国际教育。

本文转载自《学通国际课程》的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实习编辑:王楠  责任编辑:朱紫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