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国际学校

幼升小家长有多拼?《陪你一起长大》撕开中国家庭教育的众生相

新浪教育

关注

最近热播的影视剧《陪你一起长大》通过平凡家庭迸发的生活与教育冲突,以及温馨的亲情互动,再次引发了社会对“养娃、育儿”的关注。

第4集一经播出,引发了一波#幼升小家长有多拼#的热议,聚焦幼升小家长众生相:刘涛、胡可饰演的宝妈组队请教牛娃妈,幼升小之路看齐“别人家的孩子”。为了选上去好学校抓住一切机会,铆足了劲抢推优,争名额,打探各路消息,有必要这么拼吗?

剧中”接地气儿“的升学问题,也是现今万千家庭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即将进入4月,北京的升学政策即将公布。无论是幼升小、小升初还是中考,大家都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其中描述了家长们为了学区房费尽心血,不同条件的家庭对待孩子教育的不同态度以及为了孩子能够上一个好的小学,不惜拉下脸皮去“讹人”的种种,让我们看见在当代强压环境中的新生代家长对待孩子教育问题时的处理方式。

作为观众的我们,会认为剧中所表现的,为了孩子小升初都要如此费尽心思的行为有些过度夸张。身为家长,在如今大环境下,应该如何理性对待孩子的升学问题呢?

四组家庭代表了中国家庭教育的众生相

《陪你一起长大》中四组不同背景的家庭在面对“幼升小”阶段的态度和做法,基本可以代表现在大部分家庭的教育现状。四种模式下生长的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下接受同样的“压力”,到底该如何准备,为孩子制定正确的升学方案?

一、常规模式:“挤破头”vs“佛系”

苏醒和奚彬是最普遍的家庭教育模式,严母慈父型:担心儿子不能成功进入心仪的小学,妈妈时刻了解最新变动,无心与丈夫的约会,多方打听。相比焦虑到睡不着的妈妈,爸爸则显得从容许多,坦然地说道“毕竟孩子又不是没学上”。

这也是现今最大众化的家庭教育状态,工作繁忙之余,时刻关注学校招生状态,托关系找后门想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相反爸爸比较“佛系”,毕竟九年义务教育他觉得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升不能只靠学区、名校,而是随着不断成长逐步提升自主意识。

3月中旬上海市中考录取政策改革,全市实施重点院校的分配模式,按区重点模式执行。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保障各区实验高中至少一个名额。由此可见教育逐渐均衡化成为趋势,想要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只有提升孩子自身的能力才是王道,才能无惧政策调整,从容面对升学。今年还有一些省市的政策未公布,希望各位家长切勿盲目追随片区,还是要选择最合适自家孩子发展的学校才对。

二、“公主”模式:专职早教,全面开花

林芸芸和顾家伟则是另一种家庭构成方式,即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忙事业负责赚钱养家,妻子在家做全职太太,负责女儿的教育和生活。生活上一心将女儿打扮成小公主,完全帮助孩子定位成家长心中的“别人家孩子”。学习各种课外班,让女儿从起跑线上就领先于人,多才多艺、光鲜优雅。

“妈妈,开放日那天我为什么要表演三个节目啊?”孩子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表演那么多节目,林芸芸上前安慰:”新月,妈妈和你说过,从你一出生开始,就在和同龄人赛跑,如果你没有特别之处,那怎么能在起跑线上比同龄人跑得更快,赢得更漂亮呢。”

这种的教育情况属于条件比较富裕的精英家庭,倾向于多方面选择,全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将来也是希望可以往国际教育方向培养,对于升学择校各个方面都要高人一等。

最近网上一份上海5岁牛蛙幼升小简历在 “鸡娃圈 ”爆火,为了申请上海一个知名的国际学校,简历足足有15页,简直是吊打一票985毕业生。熟背100首古诗,英语书年阅读量是500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读过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家长也同步”自鸡“,为了上个好学校简直是内卷到极致。

如此将压力强加给年幼的孩子,本该肆意挥洒童真的年纪,被各种补课班占领。幼儿园就开始四书五经琴棋书画,甚至幼升小,小升初也像高考一样焦虑和疲惫。家长的视野和格局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与其如此辛苦,不如适度安排孩子的素质学习,注重孩子的学习状态,挖掘孩子的个人潜力并加以培养,这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三、经验模式:拿以往经验养“二胎”

何景华和蒋博是二胎家庭的代表,因为已经有了头胎的经验,所以试图用同样的方法培养老二,但因为孩子的不同性格和家里老人的干预,家庭教育也是陷入难题。

很多时候,家长都会拿着经验说话,比如“老李家的儿子就是从小就学奥数,后来拿了竞赛第一名,高考加了分”。其实经验只是经历,不能照搬放在自己家孩子身上。

十多年前爆火的 “哈佛女孩 ”刘亦婷掀起了一波”别人家孩子“的热潮,基本家长人手一本的育儿经,让很多孩子恨得牙痒痒。如今刘亦婷只是一个很平常的中产阶级“美漂”,并没有继续十年前的辉煌。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是成绩决定未来的时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宇宙,不同的孩子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和特点,家庭教育也要从孩子的能力和兴趣出发,才能得到最理想的效果。

四、底层模式:几近空白的家庭教育

沈晓燕和李翔是一对离异夫妻,孩子的抚养权虽然在父亲李翔手中,但为了孩子的成长,妈妈沈晓燕不得不打工赚钱承担着更多抚养儿子的责任。

这组家庭反应了当今社会底层离异家庭的教育状态。父亲的置身事外,母亲不得不打好几份工为儿子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可能在这个群体的教育观念中,工作繁忙教育大多依靠孩子的自律能力和学校的教育。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不能长时间的陪伴,也不要让家庭教育成为空白。

面对家庭教育问题,四种家庭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仔细去想,他们就是现实生活中这一阶段家庭的缩影。剧集通过四组家庭的戏剧化表达,由此延伸出多种家庭教育模式,引发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以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探讨。

升学择校要以发展目标和孩子定位为核心

提早准备,理智应对

刚下班回到小区门口,看到居民们围绕着最新的告示栏,才得知今年的小学入学政策调整,并不是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够如往年一样直接进入夏阳路小学。苏醒匆忙地赶回家,鞋子也没来得及就冲进房间,翻出户口本……

在升学政策调整下,四个家庭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条件,由此引发大家对于升学择校问题的思考。

在准备升学的前期,家长应该拒绝焦虑和盲从,依照自家孩子的真实情况和未来发展选择合适的学校。在此之前,应该准备好申请提交的 “硬件 ”,时刻关注时间节点。

新浪教育提醒,以下是往年京籍、非京籍的升学提交材料供大家参考:

京籍:拥有北京各区学籍的小学毕业生是可以在本区直接小升初;符合各区跨区手续办理条件,也可跨回户籍地或家庭实际居住地入学。

非京籍:非京籍学生小升初需提供“四证”等材料,各位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前,务必准备齐相关材料,在平台“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证明证件材料审核入口”审核。避免耽误孩子入学。非京籍有学籍的孩子原则上是可以在本区小升初。

“四证”主要包含: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家庭户口簿、北京市居住证(或有效期内居住登记卡)

从以上分析的四组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可以看出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面对孩子的阶段性升学择校,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可以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家庭教育的盲目表现出一大漏洞:没有考虑孩子。抱着为孩子好的说法,将个人理想加给孩子。教育应该以孩子的个人基础为核心,挖掘孩子的个人潜力,培育有创造性的人才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

在这个阶段,家长焦虑的点具有很大共通性。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潜力的开发都十分重要,选择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是为之后的升学、考试、留学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升学择校必须在正确的引导下制定方案。

升学择校专家吕付国认为,家长选择学校时,要提前考虑好各类学校的差别。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国际化学校除主科外还注重特长培养,而国内更注重语数外等主科学习。以升学结果来说,要关注孩子未来在社会中,在工作中所处的环境,能够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再做出选择。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帮助广大的家长群体解决升学焦虑,新浪&微博2021国际学校春季择校展已经在上海、青岛举行,下一站将于4月10日在北京与大家见面。

展会中北京朝阳区清华附中国际学校、北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等名校齐聚一堂,邀请了知名升学择校专家吕付国连红王实刘雷韩少雄为大家带来京城幼升小、小升初、中高考学业规划、志愿填报及政策解读。详析国际学校的发展趋势和一对一的现场专家咨询,名额有限及时点击预约。

人生是一场竞赛,但孩子的身心也要平衡的发育。一味的盲从,并把不适合的课程压力强加给孩子,最后变成了一句“爸妈都是为了你好,长大你就知道了”!家长们要树立正确的择校观,就像龙应台说过:“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新浪&微博2021春季国际学校择校展

近期日程安排:

4月10日 北京站

4月17日 深圳站

4月18日 苏州站

5月15日 北京站第二场

责任编辑:杨馨然

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上岸?怎样为孩子选择适合的道路?带着您的疑惑,进入专属群组,与数万国际学校家长聊国际教育。与数万国际学校家长聊国际教育,扫码添加小助手,进入专属群组。

点击可查看长按识别二维码进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