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防止“高校性骚扰”

新浪教育

关注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昨日晚间,针对近日关于北航教师陈小武的举报事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微博作出进一步回应,称学校本着高度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开展了调查核实工作。现已查明,陈小武存在对学生的性骚扰行为。北航方面通报称,陈小武的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根据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经研究决定,撤销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1月12日《新京报》)

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南方都市报南都社论:此番北航博导、长江学者陈某遭遇实名举报,举报信显示不止一位女性遭其性骚扰。回溯过去的案例不难发现,无论高校还是职场,身受性骚扰侵害的人群广泛存在,多呈现不止一位受害者的情况,但同时却也举报者为数不多、举报成功者更是寥寥。广州性别教育中心和北京义派律师事务所等组织联合操作的《中国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遭遇性骚扰状况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中,有接近七成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性骚扰,其中女性遭遇性骚扰的比例为75%。虽然性骚扰大量存在,但相较于性侵、猥亵等明确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司法层面对于该类行为的惩处缺乏明确规制,修改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虽明示“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但在救济渠道上仅有“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的设置。也正因为如此,单位在处理性骚扰事件中所采取的态度便显得尤其关键。性骚扰当事人被停职调查,被外界认为后续查处乏力,一是迟迟等不到结论,二则查实后教职被撤但其他学术称号、职务和待遇并不因此取消,骚扰者的学术权力和地位岿然不动,这也是被骚扰者战战兢兢的原因之一。

性骚扰存在的土壤源自特定情境中权力架构的失衡,也包括相关指控的证据固定和保存困难。证据扎实,这或许也是北航举报能快速看到结果的其中一个原因。发生在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骚扰行为,多建立在前者对于学术资源的把控之上,学生被权益所胁迫,学业进度乃至学位授予、学术评价都受制于人,多数性骚扰举报发生在举报者脱离相关学术环境后进行,其难处和顾虑可见一斑。打破沉默的前提是表达上免于恐惧,这包括被具体可感的学术权力所威胁,也包括特定文化和社会氛围所造成的某种压力。举报北航博导的学生在脱离传统文化影响甚至自己事业有成之后才有说出“m e too”的勇气,与之相对,被联络起来的受害人群体依然因外界压力或者被举报人可能的学术权柄而退群。可以说,创造条件帮性骚扰事件的受害人打破沉默、走出内心的阴影,要比单纯呼吁个别当事人站出来更有建设性。

对性骚扰有表达拒绝的勇气和揭露丑恶的底气,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整体应对机制到位。身处性骚扰或者更严重的侵害之中却无力抗拒、胆怯畏惧和保持沉默,其原因中就有受理投诉的单位和机构在其中的暧昧态度。承诺调查却最终息事宁人,大量个案背后可以看到社会层面缺乏成体系、可运转的防范处理性骚扰配套机制。正如电影《嘉年华》中大篇幅展现的那样,性侵害发生后的整体社会态度依然是受害者站出来的最大阻力。相较于性骚扰举报成功所可能给施害人带来的惩处,受害人在举报发起来时和过程中面临被威胁、被非议的风险和代价则要大得多。说出伤害的成本和代价需要全社会细节机制的承接,尤其是专业组织、机构在特定领域的长期跟进服务,包括有效的心理干预与疏导。

创造条件让受害者说出罪恶,是为了让受害者内心疗伤、走出恐惧,也是为了更多的人能因此免于被侵害、活在阳光下。

@中国青年网谢伟锋:防止校园性骚扰这一课,本应出现在课堂之上,哪怕是让辅导员用公开课的形式。性骚扰,远非窥私、猎奇那么简单,对它的防范,亦包含着对心理、生理乃至于法律等诸多方面的涉及,是个复杂的体系。这些知识,是可以让很多年轻人受益终生的,但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是“自学成才”。之前,几起性骚扰事发之后,一些女生只能靠百度、微博等非常规途径来维权。这个领域的空白,可见一斑。

太阳底下本没有新鲜事。湖北汉江师范的毛晶玥,用“卧底”的方式,来开讲关于防止网贷陷阱的公开课,不也成“网红”?那为何防止校园性骚扰,就不能以为同学答疑解惑的方式出现?原因恐怕是隐晦的——如果这堂课开讲了,那是否意味着校园男老师都将被列为防范的对象?这种有罪推断,有可能会“无中生有”地让师生关系趋于紧张。碍于面子,怕伤里子,或者说压根就没想过这事,诸多原因,让防止校园性骚扰的课程一直空缺。

但,这堂课真的很有必要。2014年,《中国妇女报》曾援引过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妇联一项针对北京、南京等城市1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经历过不同形式性骚扰的女性比例达到57%,而在其他机构的调查结构看,数字则是超过57%的。类似“重灾区”的那种吓人话就不说了,但防止校园性骚扰,校方是要提前积极作为了。

性,并非是洪水猛兽,无需顾左右而言他。一堂防范性骚扰的课,是对学生权益的拱卫,亦是对教育的敬畏。尤其是校园性骚扰案已不在是孤例的情况下,更要“先下手为强”。如今,很多大学都是以“双一流”建设为指引,要建设一流的大学,也必须要有一流的胸怀与担当,而非某种“抓大放小”。对此,各大高校更应深以为然。

@光明网评论员:什么是性骚扰,做了什么叫性骚扰?作为一个外来概念,这个概念一直没有完全落地中国法律和伦理生活。立法二十余年、修订十二年的妇女权益保护法,也只是笼统地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而未对具体行为进行过举例。这直接构成了校园受害者投诉时的定义性困扰。从近些年积累的校园案例上看,除身体接触、跟踪纠缠这样明显的骚扰行为外,黄段子、“一聊就是性”同样构成了语言骚扰,需要在进行制度设计和手册教育时,进行具体的解释和规定。

在此基础上,尤其要提供一个调查和保护同步的申诉流程。前者是要明确,一旦举报机制被触发,应由什么机构进行调查、什么样级别的人主导调查。针对国内一些高校由本学院调查本学院教授的习惯做法,或者被调查者本身就是行政领导的情况,应有严格的利益相关人规避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提供连续完整的、对举报人的保护机制,这是使校园性犯罪不变成“无声之恶”的关键。对此,有很多一流大学的成功做法可以借鉴,比如在哥伦比亚大学,性骚扰调查过程中,受害者可以随时向学校提出更换住处、约请家教、改动或取消相关课程的安排。应对我们的实际情况,还应加上可以无障碍更换导师的保障。

校园防范性骚扰机制的构筑,主要是让“forbidden line”真正烫手,但同时,也会带来很多涟漪效应,改变高校师生的一些心理预期。光明网评论员在与高校老师的沟通中了解到,今天如何指导女学生,往往让很多男老师(男导师)困扰,除了怕给予女学生过多研究压力引发其负面情绪外,更不敢给予很多辅导,怕被人误会引起流言蜚语。因此,有一位教师所在学院的年度终结中有一个指标令人深思:女学生在读期间得到的有效指导要远低于男学生。这是校园性骚扰防范机制缺失的另一个镜像——因为规则没有形成、共识没有建立,很多男性老师也没有“安全感”,在正常教学活动中事实上处在过度自我保护的状态。如果这种隐性心理发展成为“少招女研究生就少麻烦”的态度,则更令人惋惜。此类现象,同样是构筑性骚扰机制的过程中,应该细致调研和考虑的。

一个社会的成熟度越高,其对私人权利的保护就越明晰、细致。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的大脑、作为最具人文精神的社区,应该最先践行这种明晰和细致,使反性骚扰的意识乃至对个体权利的珍惜态度,最终涵化社会文化。

@人民日报丁雅诵: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就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良好道德品质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如若像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像醉心学术、潜心科研的薛其坤,像爱生如子、亲切贴心的曲建武,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其感染,将他们视为榜样。反之,如果教师满嘴正义,却一肚子杂念,那么学生就可能在不经意间受到影响,走偏人生的道路。

师风好,则校风正;校风正,则树人直。作为学校精神风貌的载体,校风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育人效果。前段时间,清华大学潘际銮院士和老伴的一张照片火爆网络。有清华学生说,90岁的潘老师骑车载着85岁的老伴儿在清华园中经过,那场景比荷塘的月色还要美。而这张照片之所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正是因为潘际銮院士身上那股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气质与底色。

师德师风、校风校训,事关大学的精神和形象,事关育人的根基与命脉,也是构建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条件。当前,随着我国高校在办学条件、设施设备等外延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人才、质量、文化、效益等内涵方面建设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因此,把师风、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更有必要。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师风校风建设同样如此。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作为肩负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构建起风清气正、清清爽爽的校园生态,也方能实现“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的育人理想。

   @新京报彭坤:说到底,大学校园性骚扰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关方面的冷漠和姑息,这种姑息和纵容不仅会使行凶者得逞后继续其恶性,而且会使校园性骚扰呈愈演愈烈的姿势。正因如此,北航这次正视问题、不讳恶不护短的积极处理,愈显难能可贵。

此前,某大学女毕业生向国学院院长举报,她遭受该院副院长周某性侵长达七个月之久,该院长非但未着手处理此事,反而劝该女生就此罢手,以免“影响该院学生的前途”等。这样的处理无异于对性骚扰或性侵者的庇护,助长其气焰。

这样的处理又难言“不寻常”:这四年间被曝出的14起高校老师性侵事件中,虽有8起经校方调查证实并已对涉事教师进行处罚,但除了有1起是校方初步调查显示涉事教师未有不当行为外,仍有1起调查结果和处罚并没有公开通报、后续调查结果没有公布,另外的4起均没有调查结果。

作为对校园性骚扰事件负有直接管理职责的大学,对待性骚扰当有所作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明德”的最起码体现,就是对是非的明辨、对性骚扰等问题的零容忍,而不是动辄沉默或庇护。

 华图解析:高校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纯洁无暇的象牙塔,然而近年来,高校性骚扰案件频发,对于此类事件,不同学校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者有之,草草了事者有之,事情不闹大不处理者亦有之,不管哪种处理方式,都严重威胁着学生的身心安全。

2014年,《中国妇女报》曾援引过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妇联一项针对北京、南京等城市1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经历过不同形式性骚扰的女性比例达到57%,而在其他机构的调查结构看,数字则是超过57%的。本应是一片净土的高校,为何成了性骚扰案件的滋生地,这是当下亟需关注的问题。

要想遏制这种现象,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预防机制,从制度层面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只有用法律让那些潜藏在校园里的色魔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还校园一片净土。

来源:华图教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