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情感历程

新浪文教
张爱玲23岁时,认识了一个男子。从此她的生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人是胡兰成,当时汪精卫伪政府宣传部政务副部长,上海“孤岛”时期的《中华日报》总主笔。他们于1944年缔结婚约。1945年,两人再无相见。
1956年,张爱玲在美国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认识了她以后的第二任丈夫,美国作家赖雅。1967年,赖雅因病逝世。
乱世之恋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描写了一对世间男女在战乱年代里悲欢离合、欲仙欲死的爱情,这部角逐金马奖的电影剧本即是以女作家张爱玲和汪伪政府法制局长胡兰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创作的。
张爱玲少年时代失去了太多的爱,失去了人们通常轻易得到的爱,因而,成年的她更渴望成熟男子的爱情。遇到胡兰成,她得到了理解和信任,滋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来,这是情感的栖息地,是抚慰创伤的良剂,所以她太投入。
张爱玲一生追求一种脱离现实的纯粹爱情--不问缘由,不问经历,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超越了阶级和信仰。正是因为如此,出身于大家闺秀的一代才女张爱玲,才有了和汉奸文人胡兰成的乱世恋情。
美国姻缘
1955年的秋天,张爱玲乘上开往美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去往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在新罕布什州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一位风度翩翩的美国老人给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便是赖雅。
在赖雅65岁这年,也就是1955年,张爱玲不期然地走进了他的生活,他被这个比他小30岁的女子深深吸引了。而张爱玲那颗受伤的心使她常常在不能自持的时候用理智克制奔驰的情感。然而,赖雅这个热情的美国男人却用关怀与理解。用默默的柔情打动了她,她紧闭的爱情的闸门被冲垮了。
张爱玲对赖雅像对慈父般的依恋。她真心实意地要一个家,要一个爱人。毕竟这世界上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1960年年底,张爱玲应邀想去香港写剧本,在张爱玲走后,赖雅严重中风。1967年8月,赖雅去世,
赖雅死时,张爱玲只有四十六岁。她闭门不出,深居简出,独守空房,品尝这既心酸又荒凉的孤独况味。
孤独和荒凉是张爱玲喜欢的两种体会。她只给她的读者留下了谜一样的传奇、一曲悲歌。她用凄美的休止符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