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男子无才便是德

新浪文教

关注

新浪网友:大怡宝

鼓吹了几千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实还包含着更深一层的含义:男子有才便有德;一才遮百丑;

最近在某知名BBS上看见一帮子或自封、或互捧为才子的ID们,接二连三地演出一台台抄袭谩骂的闹剧,不由生出些厌恶感,心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男子无才亦是德,或者说:男子有才德必丧。更可怕的是:才子多作怪。为了证明我这偏颇的观点,不妨先举几个偏颇的例子:

1)顾城是公认的才子,想当年他在中国坛的地位,并不输于高行健。但瞧瞧这才子干的勾当吧:先写书中伤情人,再举斧杀害妻儿。虽然最终自己也以一死告解天下,但其丧心病狂却绝非一般人所能比也。

2)郭沫若:写《女神》时才华非同一般,之后灵感如仲永一般泯没,却不甘于被摒于才坛之外,不得已只能靠马屁工夫换得一席之地。相比之下,倒是稍显拙笨的沈从文干脆弃文从史来得更为高尚得多。

3)香港拍的《四大才子》,其中有一幕提到祝枝山和唐伯虎为了讨好皇上,不惜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跑到妓院里在皇上喜欢的女子杯中下迷药,没料计谋被识破,当众被抓,剥光了衣服丢在猪笼里游街,最后还招来皇上的一顿臭骂(估计和真实的史料有很大的出入)。初看有些愤愤不平,以为以四大才子之身份,岂能为讨好皇上做此种偷鸡摸狗、男娼女盗的勾当。但细细想来,导演和编剧也有他们的道理:才子也要穿衣也要吃饭呀,文章写得好,只能换得皇上一时瞩目,伴君如伴虎,光靠好文章,不懂得作人,用管理学的话来说:就是技术技能尚可,人际技能尚缺。而以才子之身份地位,平常是不用讨好他人的,所以一旦讨好起某人来,分寸失当,反而显得更为卑微,更为下贱。此为才子人前人后的不同之面也。

以上所说的才子,首先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被公认为有才,同时自己亦认为自己应属才子之流,颇为自负的一些人。这类人,很容易被称赞冲昏头脑,亦很容易将自己的才学夸张至百倍。不知不觉中,自己给自己背上了才子的包袱,说话做事,亦是站在才子的高度。奉人必先招摇一番,遇到平庸之辈更要自我炫耀一回。万一不幸碰上个把质疑者,则恨不能将所有随身带着的得奖证书拿出来一一对照,假如这时候有人插嘴说:怕是地摊货吧,估计他不拉着你去公证机关走上一趟是决不肯罢休的。

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一个问题:才子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和他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他的才学,和因某种机遇给人造成的某种错觉,以及他在这部分人眼里的价值,和在其他人眼里的价值,是很难时时划上等号的。才子们就好比在一个灯光胡(忽)闪胡(忽)闪的舞台上转悠,影子时而拉得很长,时而消失无踪,而他们就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影像中渐渐失去了对自己真实价值的客观判断,以至于最后忘了自己的老爸姓啥。假如真觉得自己才高八斗,又何必老提某个权威的评价,和那些只能代表某些人看法的证书?这只能说明他对自己的才学并无根本的把握,或者说,极度自负者,必有极度自卑之处。尤其是那些总觉得自己才气冲天,却无人赏识的"才子",更是十里之外,你都能听到他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叹息声。用王朔的话来说:真把自己当了个人。

才子的心态不平和、不正常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在某些人处得到最至高无上的崇敬,在某些人处却被贬得一无是处形同垃圾,日子一久,难免会有脆弱者经不住折磨,导致精神上的失衡和心理上的易激。具体的表现为:该倨时恭,该恭时倨。让瞧不起他们的人更为瞧不起,让本该尊敬的人,慢慢失去了崇敬之心。

才子做人是很累的:一方面他们要在才华上高人一等,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在道德观和价值观上表现得与众不同。譬如人人都说滥爱症不好,他是一定要出来唱赞歌的,譬如人人都说抄袭不对,他是一定要出来辩解一番的。假如仅仅是纸上谈兵,尚可原谅。但为了表明他们的表里如一、说到做到,他们又偏偏要身体力行,勇开先河。用好听一点的话来说:他们打破了旧的道德束缚,用大实话说:此君何德何能,能以才子冠之?真可谓是才在而德先丧也。

才子的累还表现在:仲永之才泯,并非特例,才就象财一样,除非能静心修练,及时补充,否则在世事纷扰之下,很容易时过而才迁,今时之才不同于往日。所以才子之流很容易变成守才奴,一是固步自封,二是流于迂腐,三则变成孤芳自赏。他极力维护的那张表壳,亦很容易变成徒有其表,内无一物。但正同前面提到的,才子之为才子,必不甘于居于人下,于是乎靠马屁工夫升官发财者有之,靠抄袭之笔苟且度日者有之。其道德之沦丧,比之凡人,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古人还说:郎才女貌。大致意思是:男人有才,女人才爱。而且大部分女人可能羞于承认自己爱财,却不耻于承认自己爱才。其实女人爱才,和爱财,又有什么区别呢?爱的不都是不受男人长期左右和控制的东西吗?靠所谓的才气,可能能赢得女人一时的仰慕,可要长久留住她的心,却不是光靠写几首情诗,说几句荡气回肠的甜言蜜语,体现点才子的个性和臭脾气,就能办得到的。如果此招真的有效,英儿又何必离开顾城?顾城又何至于为此而杀人?

才子还有一个臭脾气,就是凡事不论懂或不懂,也不看场合,一定要发言,仿佛国家大事,少了他的论断,人间风云,少了他的评说,就不成其为大事,不足以道风云。至于漏洞百出、自相矛盾等毛病,通通可以以才子之怪癖一言以蔽之。毛主席的染字加多两点,郭沫若还能解释成那是通假字呢,何况才子说错几句平常人还不一定听得懂的深奥话?至于才子开口处是金玉良言,还是几日未刷牙后的唾沫四溅;是言简意骇见好就收,还是长篇大论罗里罗嗦;是各种意见兼听兼明,还是学孙悟空拔汗毛,捧自己的哏,灭来者的威,那就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如此说来:相比才在必须德丧,还是才不在而德存的好。所以顺便鼓吹鼓吹:男子无才便是德吧。

以上谬论,不足以评,只博一哂:)

欢迎访问新浪文化文学专区,赏读更多精彩文章

本文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来新浪文化艺术论坛发表文章或来信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