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西藏历史文物特展见证藏传文明的源流

北京晚报

关注

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西藏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金色宝藏———西藏历史文物特展》将于8月9日至10月9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百余件(组)珍贵文物首次在京亮相。

璀璨的藏文明

走进历史博物馆大厅,人们感受到的是庄严和肃穆。面对着远古的器皿,中央政府册封金印、诰书,巧夺天工的金像、铜像,如有神助的精美唐卡,人们不能不惊叹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生活在雪山白云下辽阔土地上的藏族人民,剽悍豪爽,淳朴智慧,信仰虔诚,创造出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千百年来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中又进一步丰富了自己。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藏族人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更加幸福的明天。展出的丰富文物藏品使海外敌对分子种种谬论不攻自破。

藏族文明起源于何时?现有证据证明:西藏至少有4000年的文明史。考古学家曾在西藏发现多个旧石器地点,确认数万年前西藏高原就有古人类生存。近年来,科学家在昌都卡若和拉萨郊区的曲贡,相继发掘出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物———小口垂腹罐、陶塑猴面像、石梳形器等。而在隆孜县夏拉木石棺墓出土的小口细颈球腹罐,则属于早期金属时代;从而推断出当时已有以农耕为主、畜牧狩猎为辅的原始部落在世界屋脊生息繁衍,并与黄河流域、川西高原先民们有文化交流。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展览中有一方白玉印,印文为“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是元成宗于元贞三年(1295年)赐给第五任帝师扎巴俄色的印信。特意提它,因为意义非常,它关系到西藏地方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原来,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带着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应蒙古王子阔端之邀在凉州会面,商定了西藏地方归附的条件,为元统一西藏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后八思巴成为萨迦派教主,忽必烈称帝后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又命他兼领总制院事,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及藏族地区行政;又受命创制以拼音为基础的八思巴文,并成为元朝政府的官方文字。鉴于他的功绩,八思巴被晋封为“帝师”。此后帝师为朝廷常设职务。帝师地位崇高,既是皇室宗教导师,又是天下佛教领袖,同时担任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首领,兼领总制院(后为宣政院)。自八思巴始,元朝14任帝师除3名代理帝师外,均出自萨迦款氏家族及其弟子,由此可见当时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起的作用,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

巧夺天工的藏传佛教造像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早在7世纪吐蕃王朝时,就与汉地、于阗、尼泊尔、印度有文化交流,以后佛教传入西藏,雕刻或绘制佛像蔚然成风,15世纪时达到高峰。本次展出的佛像造型千姿百态,有释迦牟尼鎏金铜像、莲花手观音鎏金铜像等数十尊,具有很高文物价值。在藏传佛教中,度母(藏语卓玛)是最美丽和最慈悲的女神,相传能解八大灾难,又称八难度母。受到信徒尤其是藏族女性普遍的尊崇信仰。度母有21种,绿度母为主尊。在西藏地区传说中,文成公主就是绿度母的化身。此次展出的绿度母合金像,造型优美,比例协调,璎珞钏环形态简洁,额、胸、臂部均嵌有宝石,面为藏人,工艺精湛,是西藏当地风格的佳作。大威德金刚又称“怖畏金刚”,相传是文殊菩萨降妖的化身。展出的大威德金刚合金像9头34臂16腿。这是藏传佛教诸神中造型最复杂的一种,制作难度极大。该像工艺细腻精湛,为造像中的上乘之作。

独具特色的唐卡艺术

唐卡是极具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吐蕃时期。它在藏语中原意是印章,后演变为藏式卷轴画的名称。唐卡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依制作方法和材料可分为两类:以丝绢绸缎为材料,用刺绣、编织、拼贴、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作的叫“国唐”;而用颜料在画布上绘制的则叫“止唐”,止唐根据画背景的不同颜料分为金唐、赤唐、黑唐、彩唐等,不同地域又有不同流派。此次展出数十幅唐卡精品,下面介绍三幅。

元代《时轮坛城》唐卡。坛城即曼陀罗,佛教密宗里主要指诸佛、菩萨、圣者所居之地。时轮坛城里外三层,是以时轮金刚为中心的世界。此卡设色要求严格,配色和谐。坛城上黄下绿,左红右白,采用冷暖对比,立体感强,寓意深刻。唐卡四周绘有密集金刚、喜金刚和胜乐金刚等百余座本尊像,整幅作品线条流畅,画风极为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明《多吉丹佛塔》唐卡。多吉丹佛塔位于印度伽耶,被认为是释迦牟尼涅的地方,是佛教徒向往的朝拜圣地。多吉丹意为金刚座,作为菩提道场象征坚固永恒。此卡塔形别致,主塔居中,中央有一尊释迦牟尼等身像,小塔林立四周。画中共有1000多个佛龛,内有1000多座佛像。画属勉唐派风格,工笔绘成。有的人物不足一厘米,仍眉清目秀,栩栩如生。绘工之细简直难以令人置信,相信观者必会拍案叫绝的。

清《松赞干布像》唐卡。此画属噶赤画派。形成于16世纪。画派创始人南喀扎西将勉唐画派技法与印度金铜造像直接摹写风格相结合,风格为工笔重彩,色偏青绿。图中间为松赞干布像,人物造型优美自然,画下方两侧为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及两位大臣。

保存完好的历代瓷器

元朝时,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联系密切,民间贸易发达。皇室常将宫廷制品以赏赐或布施名义送到西藏,作为生活品,瓷器尤多;故元、明、清各代官窑名品及民窑佳作在西藏并不罕见;内地的孤品甚至已绝迹的古瓷,在当地仍保存完好。展出的白釉锥花僧帽壶、白釉高足杯、青花缠枝花卉纹碗、青花云龙纹罐、五彩人物故事图棒槌瓶、青花缠枝莲纹觚、粉彩百鹿纹方尊等,以明永乐至清乾隆年间历代官窑中的上等精品为主,其中部分瓷器形制及所绘图案表现出藏民族特色,成为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愈显其珍贵。

佛经典籍及生活用品

吐蕃32代赞普松赞干布在位时,命大臣吞弥桑布扎参考梵文创制了使用至今的藏文。此后从手工到刻版印刷,西藏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典籍著作。内容涉及佛教、文学、历史、传记、天文、医药等,此次展出的有《婆罗门行续》贝叶经、《吉祥无量寿佛好事经部》金汁手抄纸本、《格萨尔王传·姜岭大战》手抄本等。展出的生活用品也十分丰富,有金錾花长寿纹碗盖及盏托、飞凤纹嵌宝折沿金盘等。这里介绍两件。一是珍珠冠。它是由上万颗天然珍珠组成的冠饰,当时只有西藏的夏贝和台吉等贵妇人方能拥有,在庆典时将它戴在巴珠上面。而镶嵌有29颗红珊瑚的巴珠,每粒红珊瑚都价格不菲,可见它的珍贵。二是象牙雕佛本生故事。在通长174厘米的整根象牙上,生动地镂刻着21组人物,分别表现佛祖释迦牟尼一生刻苦修行悟道中的故事。整根象牙雕工纤毫毕现,细若游丝,精美绝伦,任何人看后相信都会被它极高的艺术造诣所折服。

看过展览,我为祖国有藏族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感到自豪,在此,我向藏族人民道一声“扎西得勒(藏语吉祥如意)”,感谢他们使我得到这样美好的艺术享受,祝愿他们生活得更加美满幸福。(柏冬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