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孩太“做”有误--一桶糨糊上海话
受政策限制,长期没有吴语的广播,学校里也不教吴语。客观上加剧了上海话内部差异。说上海话的读音差异有时可以反映此人的身份背景。
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上海人渐渐失去用上海话表达书面语的能力。有些专业术语只在特定的小圈子里使用,因此专业术语读音准确与否,熟练与否常可以看出是否行内人。举例来说,在一沪语室内剧中,某演员演一名从事高雅音乐的人士,在沪语台词中硬是有几个夹心饼干似的普通话"演奏"、"夜鸣曲",很显然他只是客串一下的。把"中暑
各不同居住区域也会影响口音,从口音中有时能听出此人来自"上只角"还是"下只角",比如杨浦、普陀、闸北等地的不少人喜欢将"我
上海本来是个移民城市,各地方背景的移民口音也有不同。因为,上海话的音素多是常见外语中有的,且上海话的声调比较平,所以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并不奇怪,有较好英语基础的外省人讲好上海话也不困难。而江浙以外的同胞们,学上海话时常会暴露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常也是他们讲外语时的发音问题。比如:北方人说好"入声--短音"并不容易,发好浊音更是困难,"ng"声母一般发不出,江浙以外的南方人发浊音和短音一般不困难,但是常有n、l不分,f、h不分的小缺陷。
曾经有学者说过,从文字上可以看出:作者是否正宗江浙人士;确实文字上也可看出作者是否正宗上海人。比如:近日某人在某报上撰文,自称身为上海人却不想娶个上海女孩,因为上海女孩太"做"。"作
以上只是个大概。总之,用上海话来讲"上海话"是一筒"糨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