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华埠之生机勃勃的巴黎十三区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餐打天下
“穿梭在法国巴黎的Avenue de Chosiy、Avenue divry和Borlevard Massena几条主要的街道,人们发现,尽管十三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法国餐馆、日本餐馆等,但最出名、招人的却是中餐馆。许多以泰国、越南、老挝菜风味见长的餐馆,也要有个“中”字开道,挂上了“中泰、中越”等名字。
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这里的热闹又平添了一种独特的风味;熟悉的汉字霓虹灯招牌在闪烁,各餐馆的门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伍。
一对来自法国北部阿尔卑斯山附近一个小城市的法国夫妻,从旅游杂志上看到介绍大家乐的中国菜,就赶来了。尽管使筷子不顺手,吃着新炸的香脆无比的春卷,太太苏菲笑了:“其美无比,而且价格不贵啊!我喜欢,我一定会再来!”
如今,普通的法国人喜欢来十三区,达官名流也喜欢来十三区,就因为,十三区的中餐馆品种丰富,价廉物美,服务热情周到。
百业俱兴旺
从战火中九死一生逃出来的东南亚华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巴黎再次把家园重建起来。虽然有些人在战争中失去了全部家产,到了法国后,屈尊降贵去担任粗重的工作,他们吃尽了万般苦。不要小看那些餐馆的跑堂,以前可能是船务公司的董事、戏院老板,或者珠宝行少东。他们没有怨天尤人,默默地接受命运带来的新生活。
除了一家家漂亮雅致的中餐馆,十三区的华人们也在其他行业缔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早先十三区没有高楼大厦,只有些小铺子。现在,这里的地价飙升,是华人经营得道的又一个明证。以前寂寞冷清的街区,如今则要三万多法郎一平米。此外,中医在法国人眼里已经不是巫术,法国有权开业从事针灸、推拿的,多半是受过相当医学正规教育的理疗师。可喜的是,前些年以滋补品名义进口的中药、中成药现在已经能够在天然植物药疗商店冠冕入室,针灸已悄然进入了法国的一些公立医院,更别说在华裔聚集的街区了。
中文情结深
在十三区,触目皆是黑头发、黑眼睛的华人面孔,通用语文是普通话,还有让人备感亲切的广东话、潮州话。这是十三区的特色,也是十三区的魅力。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紧闭大门的钥匙。生活在法国的华夏儿女,无不希冀保留中华文化之根。同胞们彼此间交流互助、保持与故土的感情联络,中文是最好的纽带;中国文化的弘扬、传统道德的传承,中文又是最基本的保证。
在十三区有间友丰书店,各种学习中文的教科书、录音带比比皆是。据说这是全欧洲推销中国书籍最多的书店。经济、科学、法学、古典文学等各种各样都有。
融入是楷模
巴黎市长德拉诺埃曾经说:“华人族群丰富了巴黎的生活。非常感谢所有住在巴黎的中国人,特别是住在十三区的中国人,我知道巴黎应该给予你们什么。我期待未来你们更多参与巴黎的社会生活,给予你们的巴黎更多的友情。”
犹如中华美食传统的传播,让异国人认识了中华文化的一个侧面。在十三区,也正是由于每一个华人华侨的付出,构筑成“模范”的华人族群。每一个华人就是一个文化使者,他们把中华民族勤劳、诚实和守法的传统带到十三区,东西方文化的和谐融合,使十三区成为巴黎越来越受人瞩目的地区之一。(钱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