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知情权”应得到保证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阮占江
日前,身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笔者参加了一次大型人才招聘会。花10元钱买了一张门票,还没进场就发现不少校友失望地出来,他们纷纷劝告我赶快退票,因为他们大多一份简历也没有投递出去———一来没什么合适的;二来里面人山人海,根本无法详细洽谈。考虑到辛苦地来了,不去看看怎能心安?而且说不定是他们要求太高,于是自己还是满怀希望地挤了进去。无比艰辛地在洗桑拿一样的大厅里被挤着走了一圈之后,我终于也无比失望地出来了!而且,通过几次仔细的观察,我发现其中出现了两件非常让人费解的事情:
首先,相当一部分单位经常出现在招聘会场:从去年11月的第一场招聘会开始,很多单位几乎是每场都到,逢会必参;同样的海报,招聘职位,甚至是同样的招聘人员。每次都吸引了无数的学子拼命地投递简历,每次都能够在其面前看到成堆的简历。有一家杂志,笔者3个月前就给其递交过简历,后又递交了一份简历。3个月后的今天竟然又看到了其“求贤若渴”的样子,又看到了无数的简历堆积在其面前。对此,我真的是搞不懂了。难道他们每次都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在如此多的简历当中竟然挑选不出他们需要的几个人才?实在很难不让人认为有些单位实际上是在借招聘为名,大搞企业宣传之实。
其次,大部分的职位要么要求北京生源,要么要求有工作经验,要么是临时招聘,而这些主流信息在进入会场之前我们一无所知。为什么每次招聘会事先都不能把主要参展单位的情况予以公开?
在如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举办大型的人才交流会,对劳资双方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能为广大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起一个较好的交流平台,免去了单位和个人奔波之苦和就业成本;但广大求职消费者知情权应该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