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有关古代经济发展的重点

黄冈中学网校
作者:黄冈中学教师 徐胜
随着3+x考试的逐步推行,由于经济史更适合政史地综合命题的切入,所以命题的份量加重,且更趋综合化,在理论要求上主要体现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保、经济与地区的关系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社会环境同社会生产的关系。
从高考考查的考点看,客观选择题主要侧重于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成就和原因,民族间经济交流和中外贸易、交通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主观题多涉及经济政策、制度、经济思想、区域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及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等。
学生在复习备考本专题内容时,应注意将本专题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专题形式,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知识点。
1、农业的发展
(1)、古代水利工程的兴修
注意把握古代各时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水利工程)的功能和作用(影响)、隋元大运河的开凿与当今南水北调的异同及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
把握各时期农业生产的表现、发展的原因,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如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农产品的商品化等)。
(3)、可联系当今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向
2、手工业的发展
注意把握各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主要手工业中心,及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新特点(如地区分工扩大、商品化趋势加强、手工工场的出现等)。
3、城市商业的发展
注意把握各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发展的原因;城市商业的繁荣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因素。
4、经济制度
主要把握古代重要赋税制度的内容和特点;赋税制度的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
注意把握中国古代历史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对外贸易的主要城市和港口,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影响,还可联系近代对外关系及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等,如汉唐宋元(开放)→明清(闭关)→晚清(被迫开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放)。
以上几个方面是古代经济知识的重要内容,复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多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适当进行政史地三科知识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