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热点 考查理性思维--点评高考文综(北京卷)

北京晚报
政治关注社会热点
作者:北京二中李奕
2003年高考文综试题中的政治试题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材料新颖,时代感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学科特点。总体来说,试卷难度比2002年略有增加。
试卷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经济常识中的价值规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哲学部分的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内外因关系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设置和活动原则,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党的作风建设等等。在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中,本试卷均从现实问题立意,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简单记忆。
此卷也广泛涉及了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三农”问题,“加入WTO”,城市化建设,依法治国,党的建设等。它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及辩证思维的能力。
在三道综合题目中,38,39题属学科内综合题。38题第一问关于“党的作风建设”一问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尽管离学生生活较远,但却是社会热点问题。38题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从政治常识和哲学等多角度来分析作答。39题题目的设问巧妙,对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第41题(关于城市化及三峡一题)属学科间综合题,材料很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借鉴此套试题,高三复习时应注意:1.在牢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解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科内综合的能力。2.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力求做到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评价现实问题。3.对热点问题要从史、地、政三方面多角度去分析思考,培养学科间综合能力。
地理考查理性思维
作者:北京二中李奕
文科综合地理试题总体难度、分值比例上基本保持往年水平,题目突出了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品质的考查。
考查最具地理特色的主干思维能力。如选择题1-4题和第36题,都是以区域图为载体,提供丰富的“地图语言”信息,学生根据图上信息进行地理位置和时间判断,充分体现学习地理的最基本意识,即对地理事物所处地理位置的认识。因此,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地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的掌握,成为最具地理特色的主干思维能力。如选择题1-4题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最基本运动特征为出发点,综合考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这种问题设计,把貌似不相关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检测学生是否具备真正的地理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
考查地理理性思维。如选择题7-9题和第41题第(2)小题中的折线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判读,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和题目提供的数据情景进行现场分析和判断,既检测了学生对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状况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在更大程度上考查学生地理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第36题的第(2)小题,根据图描述10度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原因,同样是运用地理理性思维,分析地理事物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变化或对原有的结论或特点予以延伸。
体现综合性和时代感。如第36题,对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屏弃了过去给出一点地理坐标,让学生描述地理特征的思路,转而以一段古文游记为线索,通过“登高南望”和“北顾”所见的地理景观来判断游记作者所在的位置坐标和北顾的地点,地理空间思维的考查和表现淋漓尽致。题目中还隐约渗透着人文素养的光芒。第40题结合历史上二次大战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自然流畅地将“气候因素对盟军渡海登陆作战的影响”以地理题的角度提出来,进而设问英吉利海峡气候变化的状况和成因。这样的题组设计使得多学科知识平滑衔接,没有不自然之感。第41题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为主题,设计了历史上的美国人口迁移、2001年我国的人口流动以及1990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三峡移民工作等问题,提供涉及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学生在解答中必须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进行一系列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文科综合题的基本面貌。
综上特点,2003年文科综合地理试题较为成功地反映了地理教学、地理命题、地理学科发展三者的共性特点,即培养、考查和发展学生地理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是最本质的目标。这一点不仅对于高三地理复习具有指导意义,更对整个中学地理教学有重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