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评析

《高校招生》

关注

自高考作文命题改革以来,虽然赞成派和反对派的争论始终不绝于耳,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社会上对每年高考作文的关注程度在增大,每年涌现出的满分作文也较改革前多。这些满分作文虽然离精品还有一定距离,但他们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形式上的多样却是毋庸置疑的。

下面是2003年高考作文(全国卷)的材料和要求,以及本刊特别邀请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所推荐的满分作文(全文未经删改,插图为编辑所加)。推荐老师对这些作文均进行了评析。

作文材料和要求: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识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

理智的泉洗涤感情的花,重新审视……

情感-认知-文化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蕴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睢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点评:“文以识为主”,作者站在俯瞰历史的高度来反思中华文化,见解深刻,视野开阔。

列举式举例,驱遣大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奔来笔底,充分显示出作者知识储备和联想的丰富。而对如此众多的人物、事件的陈述、评价,又做到了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充分展示了作者缩龙成寸、炼字传神的能力。

文章强调的是用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对中华文化的一往深情,使文字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湖北 周文涛)

看着我的眼睛

还记得人鱼公主与王子的故事吗?面对王子圣洁的邀请,人鱼含泪却微笑着接受。纵然柔软的脚似在刀尖上滑过,小人鱼未曾凌乱她的舞步。每次读到这个故事都忍不住泪眼婆娑,小人鱼用她对王子真挚的情感充分认识到女巫呓语中的深邃。正是深深的感情让她对爱与生存有了最深刻的认知。

看到悬崖上的树了吗?它一直静静地立在那里。小鸟飞过,留下不屑的嘻笑:“等待这棵树的只会是养料耗尽后的死亡吧”。老鹰掠过,炯炯目光后是深深的思索,将巢搬上绝壁上的枝头,“我知道”老鹰说,“只有你才是强者,只有你和我才能领会巅峰的贫瘠。”“看着我的眼睛,”树缓缓地对我说:“鹰和我是亲近的,当彼此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深刻的认识啊。”于是我明白,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有对事物深入地探究,与之建立亲密的关系,用真挚的情感才能对事物有最清楚的认知。

记得流浪异域,足迹遍布撒哈拉的三毛吗?为什么她选择了如此艰苦的环境,为什么要去领略凄楚与绝境的战栗?是漫天黄沙翻滚的雄浑,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幽远,还是驼铃声声的悠扬?我的青春没有撒哈拉,但从她的文字中我领悟到,正是她对沙漠的渴望,是她对沙漠情感的渴望让她走入撒哈拉,从而拥有不同寻常的认知。“看看我的眼睛”三毛幽幽地对我说:“只有怀着一份深深的感情,只有带着对它的向往,只有缩短与它感情的距离才能真正地领悟沙漠。”于是我明白,认知的本质在于求索,求索的动力在于感情。只有感情的亲近才能唤起深入的求索,然后才能深刻地认知。

一幅幅画面在我眼前静静闪过,坐在海边的海明威,抚摸着向日葵的梵·高……“看着我的眼睛。”你们轻轻地说,于是我明白,对事物亲密的情感,让你们对事物有了最完美却也最孤独的认知。

哀怨的音乐已悄悄响起,小人鱼静静来到王子床边,深深的一吻,将匕首抛入大海,直到此时,王子才对小人鱼有了最深的感情,于是才去认知。纵然小人鱼化作做一个泡沫或是一片云彩,但拥有王子亲密的感情,全面真实的认知,我想,小人鱼会笑的。因为,因为我正看着她的眼睛。

点评:“看着我的眼睛”,让这饱和情感的一弯眼波直达心灵,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对事物有最清楚的认知”——这就是认知的捷径。本文作者在众多“一定要用理智统帅情感”的呼声中,毅然发出这人性的呼唤,振聋发聩,新人耳目。难得的是,作者并未故作高深地标新立异,也没板着面孔抽象说教,而是纵笔古今,引领我们走进艺术,走进自然,走进现实,在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中,审视自我,审视社会,审视人生。从而使我们认知了情感的力量,认同了作者的观点,进而达到了“因美求真,缘情入理”的境界。(湖北 周文涛)

独眼龙的求职信,/b>

姓名:独眼龙。

体貌特征:只有一只眼睛,只认人不认事,只要是我的亲信,我就能看见他的优点。

学历:人际关系大学,“任人唯亲”系。曾获国际亲情大赛第一名。

座右铭:不求最好,但求最亲。

偶像:和、秦桧等一大批结党营私的高手。

理想:组建一个比欧盟、北约更大的集团,让自己的亲信居要职,共创美好的明天!

对贵公司提出的问题的答复:贵公司提出宋国富人的例子,让我谈谈看法。我认为这位富人很有发展潜力,他的行为是我学习的榜样。当然是自己的儿子最聪明最可靠嘛!邻家老头与我无亲无故的,怎么可能轻易帮我呢?肯定是贪图我的钱财!哼,他那点伎俩怎能逃过我的独眼金睛呢?

对工作的态度及想法:我对工作的态度是最明确不过的,我不管你作得怎么怎么好、工作成绩如何如何出色,只要你不是我的亲信,达不到我对感情的要求指数,你就休想得到重用。本来嘛,你与我没什么关系,怎么会尽心尽力为我卖力干活呢?做出来的东西肯定只是表面功夫,其实对我不利。

但如果你是我的亲戚,或者我们关系很好,那可就不同了。你肯定对我忠心耿耿,不遗余力地干活,哪怕做得不太好,我心里也比较踏实。

如果贵公司能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为您效犬马之劳,对工作只认人不认事,坚决反对以成绩取人。

社会实践经历:我曾经在一家珠宝行干过营业员。这里的老板也和我一样,任人唯亲,我就是慕名而去的。有一次,店里只有我和老板的侄子,恰巧掉了一条金项链。老板知道后,二话没说,便把我给辞了。他说,不相信自己的侄子难道要相信非亲非故的独眼龙吗?但我一点也不怨他,反而更崇拜他了!现在的社会上,这种人越来越多,我真是太高兴了。可偏偏有些人不识时务,说什么要凭真才实学,不能靠感情深浅评判事物……这些人真是冷血,一点也不懂亲情的可贵。此风该刹矣!

此致

 敬礼

独眼龙上

点评:这是一篇自暴内丑、反话正说、讽刺辛辣的杂文。作者巧妙地以假定反角“自拉自唱”的形式,把任人唯亲的种种丑行劣迹和卑鄙心态揭露得入木三分,文笔犀利幽默,行文层次清晰,心理剖析真实到位,结尾处所叙未偷项链遭辞退反而更崇拜老板的经历,更是理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现在的社会上……”领起的议论击中时弊,促人深思,使全文更具时代意义。文章思路开阔机智,可以说将话题作文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江苏曹津源)

抛妻弃子之谜

离端午节还有两天了,富贵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

这富贵村,虽然名为富贵,但其实是一片山坳坳里的穷乡僻壤,偶尔飞出一两个金凤凰,箫顺就是一个。去年刚刚医科毕业的他正在城里医院履行着天职。家里有一老母,还有一个快要生娃的童养媳,她们并不知道箫顺的工作单位在哪里,因为这山村实在是太闭塞了,唯一与外界的联系就是那一月才来一次的邮差。往年,箫顺都会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寄信回家,这样,婆媳俩就会在端午节前收到他的信,为他将要回家作准备。可是今年有些反常,离端午节只有两天了,他的信还没到,婆媳俩倒没怎么担心,心想也许他忙,就忘了写信,反正过节一定会回来,按往年一样准备就是了。

端午节转眼就到了,村长按惯例用挨家挨户集来的钱买了一串长长的鞭炮,放得震天响。按他们那里的风俗,每户的男丁都要跪在离鞭炮4米的圈子里,然后祈福,可人们发现,箫顺没来,于是村长又派人去请……然后,全村的男丁都知道了,箫顺没回来,然后,全村的女人都知道了,箫顺端午节没回家!

在这个没有什么新闻的穷山村里,女人们开始用她们独特的传播方式,生动地演绎着这个“号外”。真是团结力量大,现在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箫顺这个假冒的孝子,抛妻弃子,在城里一个人风流快活,还包养了一个小老婆!

箫家婆媳整日闭门不出。媳妇本来挺相信丈夫的,可听传言说得那么有板有眼,就挺着个大肚子,整日以泪洗面。她将信将疑,只有箫顺的妈始终坚信儿子不会如此,她始终以坚定的口吻劝慰媳妇:“顺子不会的,他不会的!”

一日,婆婆听到门外又有村妇在谈论自己的儿子,她不顾媳妇的劝阻,毅然拄着拐杖,一步步挪到门口,打开门,只说了一句话:“顺子不会的,不会的!”话音未落,箫顺站在了老母的面前!

原来,奋战在抗“非”一线的箫顺刚刚结束任务,又在宾馆被隔离了一个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赶,所以耽搁了。

于是,女人们开始说:“箫顺真孝顺!”

媳妇开始说:“他是我丈夫。”

婆婆仍然说:“他不会做那种事!”

点评:本文特点有4:一是层层设悬,谜团丛生,情节一波三折,直至文末才亮出谜底,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构思艺术;二是多用对比和照应手法演绎文旨,箫顺妈坚信“儿子不会的”,媳妇的“将信将疑”,这种对流言的不同认识,与感情的深浅当然不无关系;而结尾处写事后“女人们”、“媳妇”的评价性语言与前文照应,也凸现出“认知事物”与“感情亲疏”的微妙关系;三是将“抛妻弃子”的原因与抗非典联系在一起,显示出鲜亮的时代色彩,提升了文旨的境界;四是语言朴实,颇具乡土气息和民俗韵味。(江苏曹津源)

亲亲与明理

何谓“亲亲”?即关心你的亲人朋友,何谓“明理”?即通晓事物的真理。在古儒的经典里,君子的修养正是由此入手的。所谓“孝悌,仁之本也”、“格物致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那则《韩非子》的寓言里,我们看到了二者之间矛盾的一面。

说的是宋国一富人,墙被大雨淋坏。儿子与邻家老翁都提醒他小心失窃。果然,富人晚上丢东西了,于是他觉得是邻居偷的,而又很以为儿子聪明。我想:倘若是两个毫不相识人提醒他,结果又会不一样吧。由此可知:感情的亲疏对人的判断,影响不可谓不大啊!

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感情是构成人的重要元素。李密《陈情表》句句含情字字有泪,不仅当时打动了皇帝那颗威严而冷酷的心,而且也感动了无数后世读者。何以致此?不正是因为一个情字吗?“文为心声”,多少篇千古奇文,因其情真意切而流传后世啊,文学如此,艺术亦如此。艺术大师倘若没有激情———没有足以让观众共鸣的激情,而大师则沦为工匠、艺术亦只剩技巧了。所以,人无时无刻不为感情而“呼吸”。这正为受感情所困扰埋下了伏笔。

当感情与真理并行不悖的时候,感情则成为激励人去奋斗的“催化剂”;可当感情与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却又如何呢?林觉民在《与妻书》里说:即是爱汝之心,使吾敢勇于就死也。在这里情感升华了,困扰消失了。“爱汝之心”与“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合而化为一股浩然之气,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可以说: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在面临情感与真理的冲突时最惊心动魄的答卷啊!

然而古儒的经典里,却不是这样看的。即使是孔子也会在《春秋》里违心曲笔。至于孔子以下,自不待言。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伦理也成了束缚人的工具了。鲁迅怒斥封建礼教“吃人”,真可谓入木三分。在那样的伦理下,哪还有真理可言?

柏拉图“背叛”先师,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布鲁塔斯在刺入凯撒最后一剑时说:“不是我爱凯撒少,而是我爱罗马多。”当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真理冲突时,他们是多可敬的言传身教!

点评:从儒家经典《大学》中的主张与“智子疑邻”故事中的矛盾入手,来探求情感与真理(认知)之间的关系,起笔就有高屋建瓴之势。

行文开合自如,颇尽腾挪起伏之妙。文章先强调人生而有情,感情可以成为激励人去奋斗的“催化剂”,似乎是强调情大于理;谁知作者笔锋一转,当情感与真理冲突时则必须像林觉民那样忘情而执理,看来还是理大于情。行文至此,道理已被辩证阐释,似乎无话可说,作者偏又宕开一笔,旁征博引:孔子的“违心曲笔”显然徇情背理,柏拉图的千古名言则顺理抑情,一反一正,泾渭分明。至于将鲁迅的怒斥,布鲁塔斯的警句穿插其间,行文更显摇曳多姿,颇多回味。(湖北周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