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广州窝棚学校合情合理不合法引起争论和思考

信息时报

关注

  


  新闻背景

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但广州市白云区却有两所小学遇到了关门的命运。原来,作为招收外来工子弟的民办学校,它们还事先未取得教育部门的批准。

广州目前有100多万适龄的流动儿童,但由于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难以满足他们的求学需求,广州一些外来人口集中的地方便出现了众多收费低廉,办学条件差的“窝棚学校”,这些学校在外来工子女教育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因其管理水平和办学条件制约,在运作中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广州的外来工子弟学校生存状况如何?教育部门对这些学校如何进行管理?社会各界如何看待外来工子弟教育难的问题?本报记者日前做了深入采访。

直击篇:开学日,学校被关闭

学校的跑道建了一半,足球场等还在施工中,投入的三百多万打了水漂

9月1日是广州市中小学开学的日子,但位于广州白云区均禾街平沙村的广豪小学,却面临着关门的命运。因为没有经过批准就招生,学校不得不在教育部门负责人的监督下,将300多名学生家长缴纳的数十万元学费一一退还。

记者在现场看到,刚刚建起的漂亮的3层环绕的教学办公楼孤独地矗立着,所有的课室门紧紧关闭。学校的跑道才建了一半,足球场、篮球场、田径运动场等还在施工中。学校负责人透露,这里的小学生已被送往另外一所学校读书。被问到何时学校才能再开学,这位负责人一脸的茫然,“投入的300多万全打了水漂,完了,全完了……”说话时,这位来自潮州的硬汉眼角潮湿,拚命的抽起烟来。

无独有偶,在白云区棠溪村的另一所民办学校也在开学首日就碰到了清退学生的命运。200多名学生在教育部门的疏导下,前往附近的其它学校读书。

其实,在9月开学初,被教育部门勒令停学的民办学校还远不止这两所。最近,白云区教育局发出的一份通告就提到了四所“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招生”的学校,位于白云区棠景街的国强外语武术学校、位于同和街的广辉小学、位于人和镇的华英学校都名列其中。

呼声篇:我们需要这样的学校

家长:公办学校赞助费一次起码6000元,我们根本交不起,孩子还会受当地孩子的欺负

记者发现,就在教育部门对不合理学校进行查封之际,却有不少家长们徘徊在校内,迟迟不肯离去。他们都是来穗打工的外地人口,认为“适合自己孩子读书的学校太少”,他们需要这样的学校。

谢先生1996年从四川来到广州白云区均禾街平沙村做补鞋生意。儿子两年前开始上小学,当时平沙村还没有民办小学,儿子只能到几公里外的罗岗村读书。孩子小小年纪来回奔波不说,午餐费也交得让人心痛。谢先生说,虽然儿子上学的开支要花去他月收入的2/3,但在广州有书读已经不简单了。

胡女士1994年从湖南娄底来到广州白云区平沙村的万邦鞋业打工。10年间,为了让孩子读上书,一家人操碎了心,“外来人员孩子到公办小学读书要交昂贵的赞助费,一次起码6000元,我们根本交不起。而且,孩子到公办学校上学,会受当地孩子的欺负,这使我们对公办学校更是望而却步”。

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外来工的孩子在求学路上除了要面对较高的学费,无法选择较好的学校外,初高中升学的衔接问题、大学报考时面临的户籍问题,都是他们在广州求学的绊脚石。

问题篇:窝棚学校条件简陋

合法的民办学校供不应求,而窝棚学校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上课

外来工子女求学也成为一种市场需要。近两年,为外来工子女提供教育的民办学校十分火爆。自1996年广州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注册以来,目前此类学校已达到250余间,在白云区、天河区、海珠区等地的城中村随处可见。它们的招生异常火爆,一些开办较早、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招生规模连年翻番,建校时二三百人,如今达到1000多人。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求学者的需要。据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广州有300多万流动人口,目前0~14岁的流动儿童超过100万。

也许正是这种不平衡的供求关系,才使得广州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窝棚”学校。它们大部分建在民工聚居地附近,以城乡结合部较多。在许多学校,老师上课就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学生的活动场所根本没有或极为狭小,没有基本的实验仪器,没有体育、音乐、美术课的器材教具。有的学校的校舍租用仓库和民宅,有的干脆就以窝棚做教室。很多学校连最基本的消防安全合格验收证、校舍房屋安全手续都没有。因办学条件太简陋,相当一部分学校无法拿到办学许可证。

在教师方面,绝大多数外来工学校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有人形容是“外来工教外来工”,总体专业化程度较低,很多都没有教师资格证,一些学校的教师甚至是从高校中聘用的兼职大学生,责任心不强,流动性较大。据一位家长反映,他的孩子每年期末考试时,老师会将试题答案直接抄在黑板上,孩子年年都考高分,但一旦升学到公立学校,成绩就跟不上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