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双博士丛书
一、名词解释
1. 血氧饱和度:即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含量和氧容量的比值。
2.时间肺活量: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测定第1、2、3,秒时呼出的气体占总肺活量的百分比,为时间肺活量。它是一种动态指标。
3.生理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两者合称生理无效腔。
4.肺扩散容积:气体在0.133kPa(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的mL数。
5.中枢化感器: 指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可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
6.内呼吸: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7.功能余气量:平静呼吸末尚存留在肺内的气量。
8.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9.2,3-DPG:2,3-二磷酸甘油酸:它是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产物,它的浓度升高,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
10.Oxygen capacity:氧容量,指100mL血液中,血液所能运输的最大氧量。
11.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2.呼吸: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13.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有对抗变形和弹性回缩的倾向,这种阻力称为弹性阻力。
14.ventilation -perfusion ratio(肺泡通气量/血流比值节及正常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为0.84。
15.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O2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生成的化学物质。
肺顺应性,是衡量肺的弹性阻力的一个指标。
肺的顺应性=肺容积的变化(ΔV)/ 跨肺压的变化(ΔP)
二、选择题
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将导致:( A )
A. 肺难于扩张 B. 肺弹性阻力加减少 C. 肺顺应性增大 D. 肺泡内液体表面张力降低。
2. 血红蛋白的氧右离曲线左移发生在:( C )
A. 温度升高 B. pH降低时 C. Pco2降低时 D. 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加时
三、填空题
1. 在足够高的氧分压下,每克血红蛋白可结合氧1.36mL,某人血红蛋白为129/100mL血氧含量为16.3mL。若实际测得的氧含量为15mL,则血氧饱和度为90%。
2. 肺的非弹性阻力是由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组成。
3.已知某人的肺顺应性为0.2L/cmH2O,总顺应性为0.1L/cm,H2O,则他的胸廓顺应性为0.2L/cmH2O。
4. 肺的弹性回缩力量由肺本身弹性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决定。
5.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表面张力,保持大小肺泡稳定性。
6. 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温度开高,pH下降,Pco2升高。
7. 胸膜腔内压在用力做呼气动作时可以为正压。
8. 进入血液的CO2大部分以两种化学结合形式被运输,一种是HCO3-,另一种是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三、论述题
1、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有哪些?
[考点]肺通气的阻力。
[解析]气道阻力是指气流通过呼吸道时引起的摩擦阻力。气道阻力特点是只在呼吸的动态过程中才表现出来。气道阻力的大小与呼吸运动的速度和深度有关,越是深而快的呼吸,气道阻力越大。另外,呼吸道管径的改变也是影响气道阻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管径越小,则阻力越大;管径变大则阻力减小。气道阻力与气道管径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气道管径稍有改变,气道阻力就会出现明显的改变。
2、简述肺的通气过程及影响因素。
[考点]肺通气原理,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解析](1)吸气运动:只有在吸气肌收缩时,才会发生吸气运动,所以吸气运动是主动过程。膈肌收缩时,隆起的中心下移,增大了胸腔的上下径,胸腔和肺容积增大,产生吸气。平静呼吸时,膈肌是吸气的主要动力肌,肋间外肌起的作用较小。
(2)平静呼气时,呼气运动不是由呼气肌收缩引起的,而是因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肺依靠本身的回缩力量而回位 ,并牵引胸廓缩小,恢复其吸气开始前的位置,产生呼气。所以平静呼吸时,呼气时被动的。用力呼吸时,呼吸肌才参与收缩,使胸廓进一步缩小。肋间内肌收缩时使肋骨和胸骨下移,肋骨还向内侧旋转,使胸腔前后,左右径减小,产生呼气。腹部肌的收缩,也协助呼气。
(3)机体活动时,或吸入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或氧含量减少时,呼吸将加深加快,成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这是不仅有更多的吸气肌参加收缩,而且呼气肌也主动参与收缩。
影响因素有胸内负压,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肺的回缩力由肺泡表面张力和肺泡壁弹力纤维的回缩力共同构成,肺的弹性阻力即是肺的回缩力,由肺组织弹性纤维的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共同组成。非弹性阻力是指气体流经呼吸道产生的摩擦阻力。影响呼吸道阻力的主要因素是呼吸道口径,其次是气流速度。流速快,阻力大;流速慢,阻力小。
3、肺泡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有什么生理功能?当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考点]肺通气的阻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解析]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以单分子层形式覆盖于肺泡液体表面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减少了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降低了肺泡液气表面的表面张力。其生理意义如下: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作用,减弱了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吸引作用,避免了液体进入肺泡发生肺泡积液。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随肺泡的半径变小而增大,随半径的增大而变小,所以,小肺泡上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大,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强,表面张力小,不致塌陷;大肺泡则表面张力大,不致过度膨胀,这样就保持了大小肺泡的稳定性,有利于吸入气在肺内得到均匀分布。
4、何谓通气/血流比值?为什么通气/血流比值异常时,缺氧比二氧化碳潴留更明显?
[考点]气体在肺的交换的影响因素。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为0.84。无论比值增大还是减小,都妨碍了有效的气体交换,可导致血液缺O2和CO2储留,但主要是缺氧,其原因为①动静脉血液之间O2分压远远大于CO2分压差,所以动静脉短路时,动脉血Po2下降的程度大于Po2升高的程度, ②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所以CO2扩散较O2为快,不宜储留,③动脉血Po2下降和Pco2升高时,可以刺激呼吸,增加肺泡通气量有助于CO2的排出,却几乎无助于O2的摄取。(这是由氧解离曲线和CO2解离曲线的特点所决定的)
5、何谓肺顺应性?举例说明何种疾病可导致肺顺应性异常?为什么?
[考点]肺的弹性阻力。
[解析]肺顺应性,是衡量肺的弹性阻力的一个指标。
肺的顺应性=肺容积的变化(ΔV)/ 跨肺压的变化(ΔP)
当肺充血,肺组织纤维化或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的弹性阻力增加,顺应性降低,患者表现为吸气困难,而在肺气肿时,肺弹性成分大量破坏,肺回缩阻力减少,弹性阻力减少,顺应性增大,患者表现为呼气困难。
6、述血中二氧化碳增多、缺氧对呼吸的影响,其作用途径有何不同。
[考点]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低氧对呼吸的影响。
[解析]当浓度的Pco2是维持呼吸运动的重要生理性刺激。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①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当Pco2升高,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作用到延髓呼吸中枢使之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②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H+敏感。其周围的细胞外也是脑脊液,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对H+和HCO-3相对不通透,而CO2却很易通过。当血液中Pco2升高时,CO2通过上述屏障进入脑脊液,与其中的H2O结合成HCO-3,随即解离出H+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在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延髓呼吸中枢神经元兴奋,而增强呼吸。在Pco2对呼吸调节的两条途径中,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途径是主要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动脉血Pco2升高,可以使呼吸加强,但超过一定限度,则可导致呼吸抑制。
吸入气中O2分压下将可以刺激呼吸,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缺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缺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对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的反射性效应。当缺O2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能对抗对中枢的抑制作用,促使呼吸中枢兴奋,反射性的使呼吸加强。但严重缺O2时,由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不是以克服缺O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则发生呼吸减弱,甚至呼吸停止。
7、.述二氧化碳、缺氧和氢离子对呼吸的影响。
[考点]化学因素对呼吸的影响。
[解析](1)适当浓度的Pco2是维持呼吸运动的重要生理性刺激。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①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当Pco2升高,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作用到延髓呼吸中枢使之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②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H+敏感。其周围的细胞外也是脑脊髓,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对H+和HCO-3相对不通透,而CO2却很易通过。当血液中Pco2升高时,CO2通过上述屏障进入脑脊液,与其中的H2O结合成HCO-3,随即解离出H+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在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延髓呼吸中枢神经元兴奋,而增强呼吸。在Pco2对呼吸调节的两条途径中,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途径是主要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动脉血Pco2升高,可以使呼吸加强,但超过一定限度,则可导致呼吸抑制。
a. 吸入气中O2分压下将可以刺激呼吸,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缺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缺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对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的反射性效应。当缺O2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能对抗对中枢的抑制作用,促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强。但严重缺O2时,由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不是以克服缺O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则发生呼吸减弱,甚至呼吸停止。
b.动脉血H+浓度增高,可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H+浓度降低,呼吸受到抑制。H+对呼吸的调节也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的。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的敏感性较外周的高,约为外周化学感受器的25倍,但是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较慢,限制了他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脑脊液中的H+才是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最有效刺激。
c.总的来说,CO2的作用最强,而且比单因素作用时还要强些,H+次之,O2最弱,Pco2升高时,H+浓度也随之升高,两者的作用发生总和,使肺通气反应较单因素Pco2升高是为大,H+浓度增加时,因肺通气增大使CO2排出增加,所以Pco2下降,H+浓度也有所降低,两者部分抵消H+的刺激作用,使肺通气的增加较单因素H+浓度升高时为小,Po2下降,也因肺通气量增加,呼出较多的CO2,使Pco2和H+浓度下降,从而减弱低O2的刺激作用。
8、脑干内与呼吸调节有关的神经结构有哪些?在呼吸节律的产生中各起什么作用?
[考点]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的形成。
[解析]脑桥包括延髓和脑桥:
(1)延髓
研究证明,延髓有吸气神经元和呼气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腹侧和背侧两组神经核团内,其轴突纤维支配脊髓前角的呼吸肌运动神经元,以控制吸气肌和呼气肌的活动。
如果在动物的延髓和脑桥之间横切,保留延髓和脊髓的动物,节律性呼吸仍存在,但呼吸节律不规则,呈喘息样呼吸。说明延髓呼吸中枢是产生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但正常节律性呼吸的形成,还有赖于上位呼吸中枢的作用。
(2)脑桥
在动物的脑桥和中脑之间横切,呼吸无明显变化,呼吸节律保持正常。研究表明,在脑桥前部有呼吸调整中枢,该中枢的神经元与延髓的呼吸区之间有双向联系,其作用是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目前认为,正常呼吸节律是脑桥和延髓呼吸中枢共同活动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