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合成(复制)

双博士丛书
DNA的合成(复制)
考点:
DNA复制、DNA损伤与修复、逆转录过程有关的基本概念。包括: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复制叉,复制子,岡崎片段,领头链,随从链,端粒,端粒酶等;
复制的过程,以及复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酶、蛋白因子;
并掌握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复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逆转录过程,熟悉逆转录酶的应用;DNA突变的概念及突变类型、修复机制。
重点:
DNA分子在生物体内的合成三种方式:DNA复制;修复合成;反转录合成。
难点:
DNA复制的基本过程,以及所参与酶和因子。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真核生物DNA复制有多个起始点、5种DNA聚合酶以及有端粒复制等特点。
DNA复制
一、DNA的复制的特征
1.半保留复制
在DNA复制时,亲代的每一条链均可作为模板合成一条新链。一条来自亲代的旧链与一条新链以氢键相连,形成子代双链DNA。由于两个子代分子中各有一条链来自亲代,而另一条链是新生成的,所以这就是半保留复制方式。
2复制的起始点与方向
DNA分子复制时,在亲代分子的一个特定区域内双链打开,随之以双链为模板复制生成两个子代DNA双链分子。开始时,复制起始点呈现一叉形(或Y形),称为复制叉,随复制进行,复制叉向前移动。
(1)复制的起始点。
DNA复制要从DNA分子的特定部位开始,此特定部位称为复制起始点。在原核生物中复制起始点常位于染色体的一个特定部位,即只有一个起始点。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几个特定部位进行DNA复制,有多个复制起点。
(2)复制的方向。 复制的方向可以有三种不同的机制。其一是从两个起始点开始,各以相反的单一方向生长出一条新链,形成两个复制叉。例如腺病毒DNA的复制,其二是从一个起始点开始,以同一方向生长出两条链,形成一个复制叉。其三是从两个起始点开始,沿两个相反的方向各生长出两条链,形成两个复制叉,这种方式最为常见,称为双向复制。
3.半不连续合成
DNA的双螺旋结构中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当复制开始解链时,亲代DNA分子中一条母链的方向为5′~3′,另一条母链的方向为3′~5′。DNA聚合酶只能催化5′~3′合成方向。在以3′~5′方向的母链为模板时,复制合成出一条5′~3′方向的前导链,前导链的前进方向与复制叉的行进方向一致,前导链的合成是连续进行的。而另一条母链仍以3′~5′方向作为模板,复制合成一条5′~3′方向的随从链,因此随从链会成方向是与复制叉的行进方向相反的。随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进行的,先合成许多片段,即冈崎片段。最后各段再连接成为一条长链。由于前导链的合成连续进行的,而随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进行的,所以从总体上看DNA的复制是半不连续复制。
( 二)复制的过程和参与酶及因子
复制的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亲代DNA分子超螺旋的构象变化及双螺旋的解链,将复制的模板展现出来。第二阶段为复制的引发阶段,有引物RNA进行5′~3′方向的合成。第三阶段为DNA链的延长,在引物RNA合成基础上,进行DNA链的5′~3′方向合成,前导链连续地合成出一条长链,随从链合成出冈崎片段。去除RNA引物后,片段间形成了空隙,DNA聚合酶作用使各个片段靠近。在连接酶作用下,各片段连接成为一条长链。第四阶段为终止阶段,复制叉行进到一定部位就停止前进,最后前导链与随从链分别与各自的模板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到此复制过程就完成了。
1螺旋的松弛与解链
包括超螺旋的构象变化及双螺旋的解链,参与者主要为拓扑异构酶、解链酶及单链结合蛋白等。
( 1)拓扑异构酶。 拓扑异构酶可改变DNA拓扑性质。在DNA复制时,复制叉行进的前方DNA分子总是产生超螺旋,拓扑酶可松弛超螺旋,还可以引入负超螺旋,有利于复制叉的行进及DNA的合成。在复制完成后,拓扑酶又可将DNA分子引入超螺旋,有利于DNA缠绕、折叠、压缩以形成染色质。 DNA拓扑酶有多种,主要有Ⅰ型及Ⅱ型。
拓扑异构酶Ⅰ(Topo Ⅰ),将环状双链DNA的一条链切开一个口,切口处链的末端绕螺旋轴按照松弛超螺旋的方向转动,然后再将切口封起。拓扑酶I松弛超螺旋不需ATP参与。
拓扑异构酶Ⅱ(Topo Ⅱ),它的作用特点是切开环状双链DNA的两条链,分子中的断端经切口穿过而旋转,然后封闭切口。Topo Ⅱ在ATP参与下,将DNA分子从松弛状态转变为负超螺旋,为DNA分子解链后进行复制及转录作好准备。
(2)解链酶。 DNA复制进行时,首先要在复制起点处解开双链,反应是在一类解链酶的催化下进行的。解链酶要通过ATP的分解获得能量,以解开双链。
大部分的解链酶在复制叉的进行中连续地解开DNA双链,它们与随从链的模板相结合,沿着模板的5′→3′方向沿复制叉的进行而移动,例如解链酶Ⅱ、Ⅲ等。只有rep蛋白,(一种解链酶)是结合在前导链的模板上,沿模板的3′→5′方向移动,所以在DNA复制时,一些解链酶与rep蛋白可能是分别在两条DNA母链上协同发挥作用,以解开双链。
( 3)单链结合蛋白(SSB)。 单链结合蛋白与解开的DNA单链相结合,可稳定此单链以利于其发挥模板作用。SSB也与复制新生的DNA单链相结合,以保护其免于被核酸酶水解。
2引发
DNA复制开始时,先要有引发阶段,即有引物RNA的合成。前导链的引发较简单,在引发酶催化下,有一个短的RNA引物合成,继而从RNA引物的3′末端开始连续进行DNA链的合成。随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引发阶段也比较复杂,有多种蛋白及酶参与,主要的是引发酶及引发前体。
(1)引发酶。一种特殊的
RNA聚合酶,可催化RNA短片段的合成。RNA合成反应是以DNA为模板按碱基互补规律,加入核苷酸从5′→3′方向合成RNA片段,称为RNA引物。RNA引物的3′末端为游离的羟基。
(2)引发前体。引发前体包含有多种蛋白质因子。引发前体沿随从链的模板DNA顺复制叉的行进方向移动,它连续地与引发酶联合并解离,从而在不同部位引导引发酶催化合成RNA引物。这也为随从链的不连续合成准备了条件。
引发过程中合成了随从链的RNA引物,在引物3′-OH末端进行DNA片段的合成。
3DNA链的延长 DNA链的延长是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四种三磷酸脱氧核苷为原料,进行的聚合作用。反应体系中有DNA模板、引物及Mg2+的存在。聚合作用是自引物的3′-OH端上开始,以5′→3′方向逐个加入脱氧核苷酸,使DNA链得以延长。
在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几种类型。
(1)大肠杆菌DNA聚合酶
1)DNA聚合酶Ⅰ。在随从链合成时,先合成了许多冈崎片段,而后由于RNA引物的去除形成了空隙,此时DNA PolⅠ它催化聚合反应,延长了各个片段,从而填补了片段间的间隙,使以上片段得以靠近,为片段连接成长链创造了条件。所以DNA polⅠ的聚合作用主要是在填补随从链片段间空隙上发挥作用。
DNA PolⅠ还具有3′→5′外切酶活性可识别并去除错误的碱基,然后再继续进行聚合作用。这种活性在DNA复制中起了编辑作用,校对功能。DNA PolⅠ的校对活性对DNA复制的准确性起着重要作用。
DNA PolⅠ还具有5′→3′外切酶活性。5′→3′外切酶活性也有修正错误的功能,补充其3′→5′外切酶修正错误的作用。例如紫外照射产生的嘧啶二聚体,就是在其5′→3′切酶作用下切除的。
2)DNA聚合酶Ⅱ。DNAPolⅡ具有催化5′→3′方向的DNA合成反应的活性。它也有3′→5′外切酶活性,而无5′→3′外切酶活性。它在体内的功能还不清楚,可能在损伤修复中有特殊作用。
3)DNA聚合酶Ⅲ。 DNA PolⅢ是一个由多种亚基组成,这些亚基组成两个亚单位而形成不对称的二聚体。DNAPolⅢ在DNA复制中链的延长上起主要的作用。
DNA PolⅢ结构中不对称的二聚体,同时分别催化着前导链和随从链的合成。
DNA PolⅢ也具有3′→5′外切酶活性,所以对于DNA复制也有校对的功能,可停止加入或除去错误的核苷酸然后继续加正确的核苷酸。因此,DNA PolⅢ配合DNAPolI可将复制的错误率大大地降低,从10-4降为10-6或更少。 当此片段接近前方的片段时,由DNA PolⅢ的5′→3′外切酶活性切除了RNA引物,造成了片段间的空间;继而DNA PolI催化进行5′→3′方向的聚合作用,填补了片段间的空隙。
下面小结:大肠杆菌中DNA聚合酶,见表。
PolⅠ |
PolⅡ |
PolⅢ | |
酶活性 5′→3′聚合作用 3′→5′外切酶活性 5′→3′外切酶活性 |
+ + + |
+ + - |
+ + + |
构成(亚基数) |
单体 |
不详 |
多亚基 |
体外链延长速度(核苷酸/分) |
600 |
30 |
9000 |
分子数/细胞 |
400 |
不详 |
10~20 |
功能 |
修复合成 去除引物 填补空隙 校对 |
不详 |
复制 校对 |
酶活性5′→3′聚合作用3′→5′外切酶活性5′→3′外切酶活性 +++ ++- +++
构成(亚基数) 单体 不详 多亚基
体外链延长速度(核苷酸/分) 600 30 9000
分子数/细胞 400 不详 10~20
功能 修复合成去除引物填补空隙校对 不详 复制校对
(2)真核生物DNA聚合酶。 真核生物DNA Pol有α、β、γ、δ及五种。
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是在DNA聚合酶α与DNA聚合酶δ互配合下催化进行的,还有一些酶及蛋白质因子参与反应。DNA Polα与引发酶共同起引发作用,然后由DNA Polδ催化前导链及随从链的合成。在链的延长中,有 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参与,保障连续性DNA Pol的性质与DNA Polδ有相似之处,在有些情况下,它可代替 DNA Polδ起作用,例如在DNA损伤时,催化修复合成。DNA Polγ是线粒体中DNA复制酶。
DNA Polδ及均有外切酶活性,因此也有编辑功能,校正复制中的错误。它们的5′→3′外切酶活性可能在切除引物RNA中有作用。
下面:小结真核生物DNA聚合酶,见表。
酶活性 5′→3′聚合作用 3′→5′外切作用 |
α |
β |
γ |
δ |
e |
+ - |
+ - |
+ + |
+ + |
+ + | |
细胞内定位功能 |
核 复制、引发 |
核 修复 |
线粒体 复制 |
核 复制 |
核 复制 |
酶活性5′→3′聚合作用3′→5′外切作用 α β γ δ e
+- +- ++ ++ ++
细胞内定位功能 核复制、引发 核修复 线粒体复制 核复制 核复制
(3)连接酶
DNA复制过程中,经过了链延长阶段后,合成出的前导链为一条连续的长链。随从链则是由合成出许多相邻的片段,在连接酶的催化下,连接成为一条长链。连接作用是在连接酶催化下进行的。连接酶的作用是催化各相邻的DNA片段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连接反应中的能量来自ATP(或NAD+)。
4终止
终止区,在此区中包括有5个ter序列,其核心序列为GTGTGTGT,它们可以和Tus蛋白结合,阻止了解链酶发挥作用,促使复制的终止。
DNA复制完毕后,又可在拓扑酶作用下,在DNA分子中引入超螺旋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装配。
下面小结:参与大肠杆菌DNA复制的蛋白,见表。
蛋白质 |
作用 |
DnaB蛋白(拓扑异构酶Ⅰ) |
开始解链 |
引物酶(DnaG) |
合成RNA引物 |
rep蛋白(解链酶) |
解开双链 |
SSB(单链结合蛋白) |
稳定单股链区 |
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Ⅱ) |
引入负超螺旋 |
DNA polⅢ全酶 |
合成DNA |
DNA polⅠ |
去除引物,补充空隙 |
DNA连接酶 |
连接DNA片段 |
DnaA蛋白 |
连接DNA片段辨认起始点 |
蛋白质 作用
DnaB蛋白(拓扑异构酶Ⅰ) 开始解链
引物酶(DnaG) 合成RNA引物
rep蛋白(解链酶) 解开双链
SSB(单链结合蛋白) 稳定单股链区
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Ⅱ) 引入负超螺旋
DNA polⅢ全酶 合成DNA
DNA polⅠ 去除引物,补充空隙
DNA连接酶 连接DNA片段
DnaA蛋白 连接DNA片段辨认起始点
(三)真核生物DNA的复制特点
(1)真核生物中复制进行的速度约为50个核苷酸/秒,仅为原核生物的1/10,但真核生物染色体上DNA复制起始点有多个,因此可以从几个起始点上同时进行复制。
(2)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中的引物及冈崎片段的长度均小于原核生物。真核长约100-200个核苷酸,原核长约1000-2000个。
(3)其真生物DNA的复制有DNA聚合酶及多种蛋白质因子参与,DNA聚合酶也有多种类型。其中DNA Polα及DNA Polδ在细胞核内DNA的复制中起主要作用。DNAPolδ催化前导链及随从链的合成,PCNA参与其作用。
DNA Polα与引物酶共同催化引发链的合成。DNA Polδ有3′→5′外切酶活性,因此有校正的功能。 DNA Pol γ是线粒体中的复制酶。
二、反转录作用及端粒酶
1.反转录作用
反转录作用即是以RNA为模板,由dNTP聚合生成DNA的作用。催化此反应酶为反转录酶或逆转录酶。
反转录酶具有多种酶活性,其催化的反应是:①RNA指导的DNA合成反应;②RNA的水解反应;③DNA指导的DNA合成反应。
反转录酶催化的DNA合成反应也是5′→3′合成方向。在DNA合成开始进行时,需要有引物。
反转录酶没有3′→5′外切酶活性,因此它没有校正功能,反转录作用的错误率相对较高。
2端粒酶
真核生物线形染色体的末端具有一种特殊的结构,称为端区或端粒。端区结构中有核苷酸重复序列,一般在一条链上为TxGy,互补链为CyAx,x与y大约在1-4范围内,人的端粒区含有TTAGGG重复序列。
端区具有保护DNA双链末端,使其免遭降解及彼此融合的功能。端区的平均长度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多及年龄的增长而变短,可导致核生物染色体稳定性下降,并导致衰老。其分子机制在于,线形DNA分子不能从末端核苷酸外合成RNA引物,如此染色体将逐代缩短。但是在生殖细胞、胚胎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由于有端粒酶,所以并不出现这种情况。
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酶,RNA和蛋白质都是酶活性必不可少的组分。可看作是一种反转录酶。此酶组成中的RNA可作为模板,催化合成端区的DNA片段。端粒酶催化合成端区,在保证染色体复制的完整性上有重要意义。
三、DNA的修复合式
需要进行修复的DNA损伤,见表:
DNA损伤 |
原因 |
碱基丢失 |
酸及热去嘌呤 |
碱基变化 |
电离辐射,烷化剂 |
错误的碱基 |
自发脱氨基作用:C→U,A→次黄嘌呤 |
缺失/插入 |
嵌入剂 |
环丁基二聚体 |
紫外辐射 |
DNA链断裂 |
电离、化学物质诱导(博莱霉素) |
DNA链交联 |
化学物质诱导(丝裂霉素) |
DNA损伤 原因
碱基丢失 酸及热去嘌呤
碱基变化 电离辐射,烷化剂
错误的碱基 自发脱氨基作用:C→U,A→次黄嘌呤
缺失/插入 嵌入剂
环丁基二聚体 紫外辐射
DNA链断裂 电离、化学物质诱导(博莱霉素)
DNA链交联 化学物质诱导(丝裂霉素)
(一)DNA复制过程中的校正修复
DNA复制过程中会发生错误的,这可以由DNA聚合酶来修正错误。在大肠杆菌DNA复制过程中,如果有错误核苷酸掺入,DNA聚合暂时停止催化聚合作用,而是由DNA PolⅠ或 PolⅢ的 3′→5′外切酶活性切除错误的碱基,然后继续再催化正确的聚合作用。真核生物DNA Polδ也具有此种校对作用。所以DNA聚合酶的校对作用是DNA复制中的修复形式,可使错配率下降至10-6。
其他能够保证DNA复制准确性的机制在于:
(1)以亲代DNA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进行DNA复制。
(2)细胞内DNA错配修复机制,可使错配减少至10-9以下。
(二)DNA的损伤修复
修复是指针对已发生了的缺陷而施行的补救机制,DNA的修复机制的有数种方式,有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等,其中以切除修复最为重要。
1光修复
通过光修复酶催化而完成的,仅需300-600nm波长照射即可活化,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人体细胞中也有发现。通过此酶作用,可使环丁基二聚体分解为原来的非聚合状态,DNA完全恢复正常。
2切除修复
切除修复是指对DNA损伤部位先行切除,继而进行正确的合成,补充被切除的片段。大肠杆菌有两种切除修复方式。
(1)由糖基化酶起始作用的切除修复。
糖基化酶识别损伤或错误的碱基而水解糖苷键,造成DNA骨架中因丢失碱基而形成一个洞,称为AP部位。特异的AP内切酶识别AP位点,切断其与DNA骨架的连接;继而在外切酶作用下,切下AP位点的核苷酸。随后,在DNA聚合酶Ⅰ的作用下,以未受损伤的DNA链为模板正确合成,补充缺口,最后在连接酶作用下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
(2)UvrABC修复。原核生物与紫外线损伤修复有关的一些基因,称为UvrA、UvrB、UvrC。其产物,UvrA,UvrB是辨认及结合DNA损伤部位的蛋白质,UvrC有切除损伤部位相邻12个核苷的酸的作用,可能还需要有解螺旋酶的协助,才能把损伤部位除去。然后由DNA聚合酶Ⅰ补充空隙,连接酶连接,完成修复。
3重组修复
当DNA分子的损伤面较大,还来不及修复完善就进行复制时,损伤部位因无模板指引,复制出来的新子链会出现缺口,这时,就靠重组蛋白recA的核酸酶活性将别一股健康的母链与缺口部分进行交换,以填补缺口。
4SOS修复
指DNA损伤时,应急而诱导产生的修复作用,称为SOS修复。在正常情况下,修复蛋白的合成是处于低水平状态的,这是由于它们的mRNA合成受到阻遏蛋白LexA的抑制。细胞中的recA蛋白也参与了SOS修复。当DNA受到严重损伤时,recA以其蛋白酶的功能水解破坏LexA,从而诱导了十几种SOS基因的活化,促进了此十几种修复蛋白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