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传文四 释本末

新浪教育
这一篇传文,主要在说明“本末”是管理的重要课题。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主旨〕管理有治本,也有治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毕竟不能根本治疗。
〔注释〕
(一)子指孔子,子曰便是孔子说。
(二)讼是诉讼,打官司。听讼是审理诉讼案件的意思。
(三)犹的意思是像,犹人便是和别人一样。
(四)无讼是不必诉讼,现代称为不打官司。
(五)情指真实,无情即没有真凭实据。
(六)辞为语言文字。
(七)大指在上位的人。大畏民志即在上位的人,其表现令一般人敬畏,使民众自然产生这样的心意趋向。
(八)知本是明白根本的道理。
〔今译〕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最重要的,要能够让大家都没有必要打官司。”那些没有真凭实据的人,不敢捏造虚假不实的语言文字,来控告他人,自然就不会打官司。平日在上位的人,能够修己安人,使民众敬畏,而产生这样的心情,便是明白根本道理的表现。
〔引述〕管理若是偏重于管人,就要订定严密的制度,实施法治。于是诉讼案件,必然增多。一旦进入诉讼,就应该听凭司法的审判,不得妨害司法的公正性。但是,管理如果能够由管人转化成理人,大家秉持敬人者人恒敬之(敬就是理,同样是看得起的意思)的原则,凡事将心比心,没有真凭实据,不应该玩弄文字游戏,捏造事实,诬告他人。在上位的人,宣导礼治,并不强调法治,才是抓住管理的根本,可以减少很多诉讼争端。
管理由管人着手,用意在建立共识,统一步伐,形成坚强的组织力。然后进入理人的阶段,彼此互相尊重,放手让组织成员去做事。于是逐渐达到安人的目标,使大家身安心乐,不但没有工作压力,而且乐在工作,天天都安宁,而工作绩效良好,使大家都安心。
要达到这样的地步,必须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本篇传文所说的本末搞清楚,弄明白,真正付诸实践,才能够逐次完成。
这一篇传文,重点有三:
1.管理制度化是末,不是本。管理必须建立制度,但是制度化的管理,并不能治本,所以不能称为良好的管理。
2.管理合理化才是本,无一事不合理,便是良好的管理。合理不合理,很难讲,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我们以合乎人性的需求来作衡量,从人性的角度来判断合理与否?所以人性化管理,也应该以合理为根本。
3.依人性来寻找合理,称为由情入理,务求合情合理。依制度来寻求合理,称为依法办理,必须合理合法。知本的管理,是先由情入理,养成大家自律的良好习惯。不得已才依法办理,以减少不必要的诉讼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