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新浪教育
二,古诗鉴赏
2004年各套题古诗鉴赏设题情况
试题 | 体裁 | 作者 | 题号,诗题 | 题型 | 设题 |
全国Ⅰ河南等) | 诗 | (唐)张籍 | 16,秋思 | 主观 | 分析诗中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细节,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
全国Ⅱ(四川等) | 词 | (宋)宋祈 | 16,木兰花 | 主 | 分析上半阕如何描写春色,“闹”字好不好,为什么 |
全国Ⅲ(青海等) | 词 | 五代)欧阳炯 | 16,江城子 | 主 | 分析诗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所含的深意,结合全诗赏析 |
全国Ⅳ(广西等) | 词 | (宋)晏几道 | 16,鹧鸪天 | 主 | 为何描写杜鹃啼叫,最后两句是什么意 思,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
北京卷 | 诗 | (宋)苏轼 | 12,红梅 | 客 | 分析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 |
天津卷 | 诗 | (唐)李白 | 16,听蜀僧濬弹琴 | 主 | 分析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 松”,结合全诗谈对第四联的理解 |
上海卷 | 诗 | (明)杜庠 | 16.17.18, 赤壁 | 主观题 | 与一副对联对比阅读分析诗中的对偶, 及重点词语,结合全诗写一段对第三联 的鉴赏文字 |
浙江卷 | 词 | (唐)李白 | 16,菩萨蛮 | 主观题 | (1)“空”字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2) 分析词所表达的内容是写“游子思故乡” 还是写“思妇盼归人”,或兼二者 |
江苏卷 | 诗 | (唐)柳中庸 | 16,征人怨(边塞诗) | 主 | 为什么本诗是边塞诗,通篇无“怨”字, 句句有怨情,作赏析 |
湖北卷 | 诗 | (唐)王湾 | 16,次北固山下 | 主 | 分析“失”与“阔”的两个字哪个更好, 第三联的意思及其情与景的关系 |
湖南卷 | 诗 | (唐)郎士元 | 16,听邻家吹笙 | 主 | 提供前三联的分析,完成第四联的分析 |
辽宁卷 | 词 | (宋)苏轼 | 16,蝶恋花 | 主 | 分析“绕”与“晓”哪个更恰当,结合 词的内容,分析俞陛云对上阕的评价 |
福建卷 | 诗 | (宋)朱淑真 | 16,秋夜 | 主 | 从三四句中找最能体现诗感情的 一个字,分析这两句如何营造意境 |
广东卷 | 诗 | (唐)杜甫 | 16,江汉 | 主观题 | 分析诗中“片云”,“孤月”“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情景交融的意境, 分析诗中主题 |
重庆卷 | 诗 | (宋)梅尧臣 | 16,东溪 | 诗中最能体现“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的主张的诗句,体现的思想感情及 如何体现的 |
一、鉴赏题材范围要有所扩展,虽然要以唐诗为主,同时还要兼顾唐词、宋词、宋诗以及其他时代诗词作品,甚至包括散曲,阅读面尽量大些。
二、要着重训练鉴赏主观题是不可怀疑的,但重点要从能抓住关键词语,也就是抓“诗眼”,分析其妙处入手,进而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表达,思想倾向等。
三、既要训练答题的灵活性,鼓励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答题,更要培养思维的准确性,答题的严密性,同时,考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工夫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四、考生还要尽量多学习掌握一些古代文论中前人的批评,使自己的鉴赏更趋科学与丰富。
五、掌握一些一般的鉴赏方法。
(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
1.审标题
2.看作者,知人论世
3.局部品味,抓情感心志关健字词(找诗眼)
4.整体把握,注意补充说明,注意抓尾句(联)
(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甲.掌握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
乙.掌握一般的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丙.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用典、抑扬,联想,想象等。
六.可以先利用一些模式来操作。
比如,可以按高考的命题方式归纳为三种格式—— “写的什么”,“怎么写的”,“语言怎样”,这就容易掌握。
第一种:写的什么(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格式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凄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或某几句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交融”的正衬模式,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辨析景物对思想感情是正面还是反面衬托,避免出错。
第二种:怎么写的(手法)
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达到了何种表达效果?
提问变式①: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提问变式②: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案: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往往用到下列词语——直接抒情(爱憎、褒贬);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烘云托月;象征;联想,想像;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达到的效果也应相机指明。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容易从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答,这是错的,应从全诗着眼来认识问题。但在阐述具体诗句时,可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三种: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①: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提问变式②: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案: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的语言层面,应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答。一般从以下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词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当然,如果问的是锤炼语言,就应该这样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