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回忆高考:那一年 我参加了高考(3)

扬子晚报
上世纪90年代,李林——关注越多压力越大
“关注越多,压力越大。”李林是1994年参加高考的,当时,高考的升学率还不像现在这么高,“上大学”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她说,“在这种氛围下,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有些紧张,我也不例外。因为实在太紧张了,高考三天里我几乎粒米未进,就连家里专门为我准备用来提神的桂圆水也给吐得精光,吐到后来连胆汁都吐出来,最后不得不每天依靠注射葡萄糖来维持精力。同时,高考三天里,我的睡眠也极差,几乎无法入睡,不得不靠母亲整夜整夜不停地帮着按摩头部解除焦灼感。更‘残酷’的是,1994年的夏天出奇的炎热,所有的考场都放置了冰块降温。尽管高考已经过去了11年,可是我一想起当时自己的‘惨状’依然心存后怕。”
她坦言,“我之所以这么紧张,完全是因为家里的无形压力太大。自打我进入高三年级,全家人就完全进入备战状态,父母停止了一切娱乐和社交活动,不仅对所有的亲戚朋友来访举起了婉拒牌,就连电视和收音机也被彻底‘封杀’。虽然父母从未当面要求我考上怎样的学校,可是那种‘临战’气氛明显令人压抑、窒息。为了报答父母的一片苦心,我下定决心要考出高分,让父母脸上增光。谁知越是这么想,心里偏就越紧张,也就导致了我在高考三天里的严重呕吐失眠。结果,那年的高考中,一直处于年级前三名的我落到了年级50名之外。”(刘小卉)
本世纪初,于露——那年我被“冻”住了
于露是南京某高校大四的学生。回忆起2001年的7月7日,她竟忍不住打了个颤,用“冻到骨头里”形容自己的感受。
她说:“我们高考的那年,高考考场里新添了两台空调。同学们为之兴奋了好久,终于要告别炎热的折磨。然而7月6日那一夜雨彻底浇灭了大家的‘希望’。考试当天,气温出奇的低。妈妈边叮嘱我换上长袖,边嘀咕着这么冷的天可别开空调。一坐进考场,我就发现妈妈的担心还是成为现实了。墙上的空调正开着,而我的位置正好在空调的右下方。开考铃响过,我总觉得有阵阵冷风,吹得我手臂上直起鸡皮疙瘩。我裹紧衣服,硬着头皮填写准考证号、姓名。开考10分钟后,我实在冻得头发昏,脑子一片空白,连最基本的文学常识都想不起来。我举手和监考老师交涉,老师无奈地摇摇头说:‘空调不能关,规定室内要保持26℃恒温。’但他还是走过去调整了空调风叶,让风不对着我吹。尽管如此,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我的思维像被冻住一样。考前背下的范文例句通通想不起来,只得绞尽脑汁糊出了那篇名为《诚信》的高考作文。结束铃声一响,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不出所料,语文考砸了,仅117分,刚刚达到那年我校语文均分。”(蔡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