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名校情结是暂时的

中国青年报
2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名校情结是由社会转轨的大环境造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在二三十年之后,这种“情结”会逐步淡化。“名校情结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造成的,中小学生对名校并没有那么强烈的认识。”
顾海兵认为,我国目前既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又不是计划经济,而是处于二者的转轨之中。现在很多家长身上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烙印,他们对市场经济有着本能的恐惧,也有一种自己没能读名校的补偿心理,认为读名校就会有好的出路,认为某种类似出身的因素能决定人的命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英雄不问出处。”顾海兵说,如果处在真正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家长的名校情结就会弱化很多,因为只要能力足够就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顾海兵认为,从另一个层次来说,名校情结实际上是公共教育资源的不公正分配造成的。我国的高校90%以上都是国有,那么国有的教育资源就应该有公正的分配。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越是名校越有钱,多得不知怎么花,越是弱校越艰难,而且无所不难。
“都是国有的院校,本不应该有这么大差距。”顾海兵认为,名校情结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是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公正分配,造成名校和非名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他介绍说,现在,韩国许多企业招聘时,已经不要求应聘者把学历填在表上。“我国目前还远做不到这点。但这种名校情结是暂时的,再过二三十年,市场经济发展充分了,名校情结自然就会淡化。”(作者:李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