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引进国外人才招聘启事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单位介绍
高能物理研究所是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主要学科方向为: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技术研究和先进射线技术及应用研究,并兼顾核分析技术及交叉学科研究。优势研究领域是:高能物理、粒子天体物理、同步辐射及其应用、加速器物理及技术、核分析技术。
高能物理研究所建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和两个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分部)、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设有七个研究单位:实验物理中心、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理论物理室、计算中心、加速器中心、多学科中心(包括原同步辐射室、核分析室、自由电子激光室)、研发中心。重要的科研设施及装置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强流慢正电子装置。
高能物理研究所设有理论物理、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核技术及应用博士专业点,无机化学硕士专业点,物理学和核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高能物理所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学科、对国内外开放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在未来15年中,完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并开展粲物理研究,积极参加大型国际高能物理合作,开展非加速器物理实验及粒子天体物理实验研究,积极探索未来在国内建造新一代高能加速器和物理实验装置、先进光源的可能性。
高能物理研究所正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充分发挥三个优势学科领域的综合优势,积极部署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工作并抓紧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努力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在国际上领先的和有重大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保持和发展中国在世界高能物理实验研究领域占有的一席之地,并在多学科交叉研究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大科学平台的作用,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目前承担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项目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工程总投资约为人民币6.4亿元。
现向海内外诚聘各类杰出人才。单位网址:www.ihep.ac.cn/
二、招聘岗位:
(一)“百人计划”
1、岗位分布:
依托部门 |
学科 |
研究方向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粒子物理实验 (探测器研制、离线软件与物理分析) | |
核技术及应用 |
核电子学 |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宇宙线物理 | |
高能天体物理 | ||
理论物理 |
粒子物理理论 | |
核物理理论 | ||
核技术及应用 |
加速器物理 | |
加速器技术 | ||
强流质子加速器技术 | ||
低温超导技术 | ||
多学科研究中心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物理学 |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 |
凝聚态物理、材料学 |
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修饰、表征,纳米材料应用 | |
核技术及应用 |
同步辐射束线与实验技术,核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 |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
细胞分子水平上的纳米生物效应、(纳米尺度物质的)纳米生物毒理学 | |
光学 |
中红外自由电子激光FEL台站建设及应用 | |
研发中心 |
核技术及应用 |
探测、加速器研发 (加速器技术、核成像技术、核谱学技术、核电子学技术、图像处理) |
2、岗位职责:
1)正确把握学科的动态和发展方向,提出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布局和项目,带领一支团队在本学科领域从事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
2)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带领团队与国际先进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
3)杰出人才聘任期间,应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积极参与社会竞争,争取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与项目;取得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科研成果;培养优秀人才,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团队。
3、应聘条件:
本所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掌握该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有广阔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思想素质好、有创新开拓精神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1)国外招聘的人员,应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或自愿放弃外国国籍来华或回国定居的专家学者。同时,还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具有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后有连续4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一般应在国外获得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
·独立主持或作为主要骨干参与过课题(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并做出显著成绩;
·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能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具有长远的战略构思,能带领一支队伍在国际科学前沿从事研究并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成果;
·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做出过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在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有影响的论文,或掌握关键技术、拥有重大发明专利等,其研究水平足以担当招聘单位的学术带头人;
·恪守科学道德,学风正派、诚实守信、严谨治学、尊重他人,具有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而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
2)国内(科学院外)招聘的人员,在国内(院外)单位应获得研究员(教授)职位,并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同时鼓励招聘院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凡我院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的人员,在基金项目执行过程中,可直接申请“百人计划”。
(二)海外知名学者
1.岗位职责:
1)正确把握学科的动态和发展方向,提出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布局和项目,带领一支团队在本学科领域从事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
2)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带领团队与国际先进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
3)知名学者应通过与国内优秀科学家的密切合作,并通过网络、国际会议、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接收国内学者访问等方式,为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和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产出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2、应聘条件:
1)在海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获得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位;
2)取得过国际同行公认的重要研究成果,发表过多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或掌握关键技术、拥有重大发明专利等;
3)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提出创新性构想,并能够带动研究团队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
4)确保在受聘期间能经常参加团队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并且每年回国工作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受聘期间不得在国内其他单位兼职;
5)诚实守信、学风正派、乐于奉献、崇尚科学精神,愿意通过合作,促进科学发展,实现为国服务。
(三)高级科技岗位
1、岗位分布:
学科 |
研究领域 |
粒子 物理 |
τ-粲物理研究 |
探测器研制、数据处理 | |
宇宙线物理 | |
高能天体物理和实验 | |
核电子学与在线数据获取 | |
计算机与网络 |
计算机与网络 |
理论物理 |
粒子物理理论与场论 中高能核物理理论 |
加速器物理与技术 |
BEPCⅡ、强流质子加速器、应用加速器研发、和自由电子激光相关的加速器物理与技术 |
核分析技术及应用 |
核分析技术及基于核分析技术的交叉学科研究 |
同步辐射及自由电子激光 |
束线技术、实验技术及交叉学科应用 |
2.岗位职责:
1)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带领一支队伍在科学前沿从事研究并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成果。
2)能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开创性的研究课题,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3)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的、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取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重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成果。
4)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指导和组织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5)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人员、研究生。
3.应聘条件:
1)理论研究的研究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有特别显著的研究业绩的人员可不受此限制;1991年前大学毕业者不受此限),从事其它性质研究工作的研究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
2)任副高职5年以上(有特别显著的研究业绩的人员可不受此限制)。年度考核合格。
3)独立承担过重要科研项目的一方面工作,主持或主要参与过课题(项目)的全过程研究
4)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独立开展国际交流,能用外语做学术报告和答辩。
5)有深厚的研究工作积累和科研工作能力,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担任副研以来,发表论文10 篇以上,其中5篇以上以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的名义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
·现任重大项目或开放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在本专业的研究工作中或大工程项目中取得重大成果。
·国家三等奖以上、中科院二等奖以上或部委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6)聘任三年期内累计出国不能超过六个月。
三、应聘材料:
1)个人简历,应聘“百人计划”岗位的并填写<<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候选人推荐(自荐)表>>(可从www.caspe.ac.cn下载)
2)发表的论著目录、论著引用情况及3-5篇代表性论文
3)相关证明材料(已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证明、国内外任职情况证明、最高学位证书、身体健康状况证明等)
4)2-3位教授级国内外同行的推荐信函
5)对开展应聘学科科研工作的设想、计划和要求
四、待遇:
1)聘任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及项目负责人
2)对于“百人计划”岗位,通过评审,提供科研、设备启动经费不低于70万元;通过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评审可获科研经费200万元,除享受相应待遇外,享受“百人计划”津贴及特殊绩效津贴;对于“海外知名学者”,按科学院有关规定执行相应待遇;对于高级科技岗位,按所同类人员执行相应待遇
3)提供三居室住房或相应住房补贴
4)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和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乙)(邮编:100049)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联系人:郑文莉
联系电话:(86)010-88235879 传真:(86)010-88233102
E-mail:zhengwl@ihe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