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高教自学考试新闻学概论各章知识点

新浪考试

关注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1、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他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订控制之方”的主张,同时收集外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近代国人最早进行办报活动的应首推林则徐。他组织译编的《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现代有人说林则徐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王干提出一个治国的纲领《资政新篇》,反映出他的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洪仁王干主张办报,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中领导,他的新闻思想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

3、洪仁王干以后,王韬的办报主张则更进了一步。王韬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的人,1874年,在香港创办著名的《循环日报》。他明确提出:①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②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③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④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在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1874年在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主编的《循环日报》。《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王韬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 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4、林则徐、洪仁王干、王韬、郑观应是近代中国新闻理论的奠基人。

5、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新报》,这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6、1874年6月容闳出版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汇报》爱国,曾多次与英商办的《字林西报》、《申报》展开论战,并在消息评论中常涉及政事,因而遭到官府非议。后改名为《 报》、《益报》,但仍受到官府的迫害和《申报》的攻击,后停刊。

7、1884年4月,《述报》在广州创刊,这是中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它是我国较早的石印报纸之一。该报十分注意新闻图画。《述报》创刊一年多后,《广报》接着出版发行,该报是1886年6月由邝其照创办、吴大猷主编,该报被查封后,曾改名《中西日报》继续出版。1900年因《中西日报》刊登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战胜的消息,又被租界当局查封,后迁出租界,改名为《越峤纪闻》继续发行,不久停刊。

8、对康有为影响最大的是外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办的《万国公报》和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独资创办。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由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编,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中外纪闻》和《万国公报》不同,《万国公报》不具有机关报性质,从内容到形式,《中外纪闻》都是《万国公报》的发展。

9、1896年元月12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强学报》创刊,由康有为的学生徐勤、何树龄主编,该铅字印刷,免费赠阅。该报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浓。《强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了《京师强学会序》是一篇维新派的政治宣言。

10、最出色的报刊活动家是梁启超,影响最大的报刊是《时务报》。梁启超是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在他一生的报刊活动中,《时务报》影响深远,它是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曾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的代表作是《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读者大开眼界,受到了爱国臣民的欢迎,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同时,它的维新变法宣传也受到了封建顽固派官员的反对和破坏。

11、华南的《知新报》由康有为策划,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康广仁任总经理。它是国内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也是维新派在华南的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它的宗旨和《时务报》“去塞求通”一样,但也有自己的特色:①敢言《时务报》所不敢言者;②以沟通中外信息、传播西方科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以“有助于多识”为己任。《知新报》是当时国内惟一的同封建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报刊。

12、湖南的《湘学新报》、《湘学报》、《湘报》是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

13、湖南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刊,唐才常、陈为镒先后主编,该报以“提倡新学,讲求实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半年后改名为《湘学报》。唐才常是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由于《湘学报》偏重学术,文字较深。于是1898年3月7日,便在长沙创办了《湘报》,它“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由唐才常任主编。《湘报》已具有近代报纸的性质,它的宣传鼓动有声有色,其激烈程度超过《时务报》、《知新报》和《湘学报》。

14、在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国闻报》,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1879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人是严复。《国闻报》的办报宗旨是“以通外情为要务”。它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①它以“通外情为要务”。②讲究办报的策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③消息迅速,稿源茂盛。

15、从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形成了我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这次办报高潮独具中国特色:①与外报相反的发展线路。②与外报相比,国人所办的这些报刊均属政治家办报。③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④品种多样。⑤办报与办学会、办学堂相配合。

16、1896年清末著名小说家李伯元在上海创办的《指南报》,是我国最早的消闲小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农学报》、《算学报》是我国最早的专业性科技报刊;1898年康同薇、李惠仙等在上海创办的《女学报》是我国最早由妇女主编、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17、为使办报能够发挥“去塞求通”的作用,梁启超提出四条:①广译五洲近事;②详录各省新政;③博搜交涉要案;④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18、谭嗣同对办报又有独到的见解,他在《湘报后序》中提出:①报纸要“日新”。②报纸就是民史国口。③报纸是维新变法的舆论工具。

19、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20、维新派的报刊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作出的主要贡献还有: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②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③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刊。陈少白任主编,他是兴中会的重要报刊宣传家。陈少白创办了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我国最早的乡报《外海杂志》。《中国日报》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它的副刊《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

2、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1900年11月在横滨出版的《开智录》,由郑贯公、冯自如、冯斯栾创办。它以“开通民智”为宗旨,印刷、发行要依附《清议报》,内容也和《清议报》相似。

3、略迟于《开智录》出版的是《译书汇编》,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刊,它是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部分成员创办的。该刊曾发表孟德斯鸠的《万法公理》、斯宾塞的《政治哲学》、卢梭的《民约论》等,1903年改为《政法学报》。

4、《浙江潮》是1903年2月在东京由浙江留日学生同乡会创办的,孙翼中主编。为留日学生刊物的发行之冠。该刊曾发表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

5、早期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除了报刊以外,留日学生还印发了一批革命宣传的小册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特别是《革命军》被当时的《苏报》称为革命的教科书。

6、革命派在上海出版的第一个报刊是《大陆》。

7、为了通俗地宣传革命主张,革命派还创办了一些白话报刊,其中主要的有《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和《安徽俗话报》等。

8、《中国白话报》是1903年12月在上海创刊的,由林白水创办。该刊宣称“巴不得我这本白话报变成一枚炸弹,把全国的种种腐败社会炸裂了才好”。它是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

9、《杭州白话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白话报刊。

10、《安徽俗话报》1904年3月在芜湖创刊,陈独秀主编。

11、沪杭地区的革命派报刊很多,各具特色,但影响最大的要数《苏报》,由它的“爆炸性之一击”引发的“苏报案”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

12、《苏报》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胡璋主持的阶段;②陈范阶段;③陈范、章士钊阶段。《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1900年出售给陈范。

13、“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发表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苏报》被查封后一个月,章士钊又办起了《国民日日报》,内容和形式都继承了《苏报》的传统,人称“《苏报》第二”。

14、《清议报》1898年12月在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该刊是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报。《清议报》停刊后,梁启超于1902年2月8日又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这是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新民丛报》的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它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

15、梁启超提出报馆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识;二曰真诚;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节制。

16、1904年6月12日,《时报》在上海创刊,这是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该报是改良派在国内重点创建的舆论阵地。《时报》在政治上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而是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7、早期《大公报》的政治倾向是改良保皇、君主立宪。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18、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的《京话日报》是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该报政治上也是保皇立宪,创办人兼社长彭冀仲。

19、黄兴提出以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该刊发表了《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一文,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被查禁,同盟会只好另办一份机关报《民报》。《民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三民主义”是《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

20、同盟会成立后,大批革命志士回国办报,形成了上海、港穗、武汉三大报刊中心。

21、《中国女报》,1907年1月创刊,主编是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

22、《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

23、《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相互衔接,故人称“竖三民”。

24、《大陆报》是革命党人在国内办的一份英文日报。

25、詹大悲主持的《大江报》有两大特色:①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②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

26、最使《大江报》享有盛名的,是它发表过两篇振聋发聩的评论。①何海鸣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②黄侃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它是导致《大江报》被查封的导火线。

27、1911年10月16日创刊于武昌的《中华民国公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的机关报。

28、1906年7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同年稍后,巡警部颁布了《报章应守规则》,作为前一法律的补充。1908年1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29、1896年以前,清政府没有出版过公开发行的官报。1907年由中央考察政治馆创办的《政治官报》(1911年改名《内阁官报),是清政府的正式机关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