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65.社会的实践本质
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这是因为:
(l)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的三种类型即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分别构成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结构;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就是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的根本点在于,从生产实践的内在结构即生产方式去理解和解剖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决定着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以至整个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了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有机体。
66.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经济结构的功能:(1)以一定的形式把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之由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2)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现实基础。所以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对应。
67.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
(1)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
从生产力的构成可以看出,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它具有以下特征:
(1)物质性即客观性,它是由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构成的。
(2)社会性,它是以劳动者的协作、分工为中介而形成的。
(3)历史性,它随着人们的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