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新歌入试卷是汲取营养还是拨弄垃圾

扬子晚报
武汉市一中学月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选做题是默写周杰伦新歌《青花瓷》的歌词。老师称因为学生喜欢所以大胆尝试一下。专家则认为,流行文化无孔不入,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今日本报A26版)外地A27版
支持者说
专家您显然多虑了!这种尝试有意义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这就是要默写的歌词。多么美轮美奂的诗句,我敢说高中生哼唱并默写这样的歌词,其感受绝不亚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笔者觉得武汉这所学校的高中语文老师并不是别出心裁与哗众取宠,而是顺应了教学规律,对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现象进行因势利导,并寓教于乐,确实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所以很显然,专家多虑了!既然流行音乐是一种文化,那么就该允许它“无孔不入”,就该允许在学生中流行,就该允许它走进课堂。其实,在台湾地区,周杰伦的流行歌曲早就进入了课堂。此前台北徐汇中学的高三段考,考题中就出现周杰伦唱红的歌曲《七里香》歌词,可那次考试,全班只有5个人及格。为何让学生歌迷感动到流泪的周杰伦,同样让作为考生的高中学生们伤透脑筋呢?原因很简单,喜欢周杰伦和他所唱的歌只是粉丝的表皮,而一旦作为考题出现在面前之时,文化的分量就厚重了许多。这从一个侧面也向老师们提出了一道“考题”,流行的歌曲里有文学,该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从歌词中汲取中华文化的养分?
中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甚至如痴如醉,教育者是堵还是疏?不少人往往选择前者。而武汉这家中学的语文老师却选择了面对,并将周杰伦的歌引入了语文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更加深刻地理解歌词,在享受旋律、领略文学意境的同时,也思考流行文化的“弦外之音”,这种个性化、前卫性的教育理念值得推崇。
(江苏 梁江涛)
反对者说
“活知识”不是这样的!别教孩子去媚俗
诚然,教学与娱乐一定程度上说是相辅相成,甚至,考试也可以跟娱乐结合在一起。比如,在一些考题中,设置一些趣味性、生活性的知识。再比如,将古板的考试方式取消,取而代之以具有娱乐性的“活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学包括考试,一定要融趣味性、科学性、操作性于一体。但是,这显然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既非文学常识,又非名篇名句等等的内容。试想,如果学生喜欢周杰伦,就要让他们默写周杰伦的新歌歌词,那如果班上还有学生喜欢刘德华、谢霆锋、陈奕迅等等呢,是不是也要让他们默写这些明星的歌词?
显然,在考试中要考生默写流行歌曲歌词,做法非常荒谬。本来,将生活中的一些趣味常识、知识等融入教学与考试中,弥补课本无法覆盖的内容,这是教学“活”的体现。但是,教学与考试引入生活中的“活”的趣味常识、知识等,不是将一些死常识乃至垃圾信息融入到教学与考试中,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必须承认,作为考试科目的一项内容,它对学生是有引导和暗示作用的,搞不好,对学生贻害无穷。就拿“默写周杰伦唱曲中的歌词”这道考题来说,当考生看了此题后,他今后会不会这样想:是不是歌词也需要像书本知识那样去记去背去掌握?而让学生在一些非正规知识的流行歌曲歌词上下功夫,这是不是在误人子弟?甚至在坑害学生?
有鉴于此,还是请教师们慎重对待“流行文化”,本着负责的态度,将那些对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去媚俗、追星。 (四川 大丫山)
文化学的反思
今天的“流行”,也许就是明天的“经典”
厚古薄今,这大概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个通病。而“默写周杰伦”的尝试,无疑是对厚古薄今思想的一次撞击。在某些人看来,“流行的”往往是“肤浅的”,因而不如经典更具文化价值,只可列入“快餐文化”,不能成为“精神正餐”。持这种观点的人,过于轻视流行文化的营养价值,犯了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
事实上,假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宋词“婉约派”代表作家之一柳永,岂非正在创作当时的“流行歌曲”?然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尽管脱胎于流行文化,却丝毫无损于它成为耀眼的千古名句。与此同时,在唐诗宋词所处的大文化时代,类似于柳永这样的“流行文化作者”,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经典作家,人数何其多!
耐人寻味的是,从古至今的诸多“流行文化作者”,曾经无数次掀起过“洛阳纸贵”的狂澜,深刻地宣示了流行文化的生命力。毫无疑问,正是每一个时代最为盛行的流行文化,在为那个时代提供最为新鲜的营养。我们的祖先尚且不愿永远生活在“关关雎鸠”之中,我们岂能固步自封于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经典文化是大米白面,流行文化是鲜榨果汁,都是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
某种程度上,排斥“默写周杰伦”是一种谨慎的态度,但更是缺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不相信当代人能够创造出未来的经典;不相信当代人能够鉴别出未来的经典。可以说,古老而璀璨的文明历史,留给当代人的不仅是精神宝库,同时也设下了推动文化创新的精神障碍——我们中的许多人在仰视祖先之时,惊叹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不仅深深感到由衷的自豪,还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自卑感。
几乎可以肯定,对于流行文化采取一味排斥的态度,是缺乏挑战自我的勇气。应当相信,我们作为生活在当下的“活着的人”,不仅能够创造出属于当下的流行文化,更能从中鉴别出属于未来的经典文化。我们可以也应该不断尝试,把流行文化纳入语文教学等正统领域,通过“试错”的方式向前推进。就像先民曾经进行过“神农尝百草”,我们有责任发掘流行文化的营养,并把它们作为文化遗产流传给后人。
可喜的是,从“金庸进课本”到“默写周杰伦”,一系列不连续的事件,隐隐约约透露出一种连续性,即当代人开始不满足于创造流行文化,以更为自信的姿态开始了文化的鉴别。毫无疑问,意识到流行文化的营养价值,“默写周杰伦”得以出现的根源,值得我们借此更多地反思。(浙江 宣华华)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