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地小学:创办国际一流学校(图)

贝壳财经
${图片1显示}
一校四址的京城名校
芳草地小学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中学建制的国立公办涉外学校。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学校开始大规模接收外籍及港澳台地区学生入学。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市重点小学。
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先后培养出特级教师7名,中学高级教师37名,专业学术团体会员1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1名,市级骨干教师40名。中国学生的外语和外国学生的汉语成为学校两大特色课程。芳草地小学以“开放时尚,名师荟萃,教育优质”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国的“小小联合国”和“世界小窗口”。芳草地小学的毕业证书为世界各国所承认。
迈入21世纪以来,学校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目前学校拥有9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100多人(其中外籍和港澳台地区学生793名),教职工246名,以一校四址(日坛校区、世纪校区、远洋校区、育慧校区)五部(中国部、国际部、寄宿部、培训中心、体育俱乐部)的规模办学。
芳草地小学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学校课程设置齐全,门类优化,尤以汉语、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手工见长。教育功能齐全,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教育需求。学校还聘请了多名高水平的外籍教师。仅近5年来,学校获得国家、市、区级集体荣誉就达60余项。学校“十一五”发展目标为:创办国际一流学校。
让国际理解教育植根于芳草园
三十多年前,芳草地小学开始承担各国使馆官员子女的教育任务,大规模接收外籍及港、澳、台地区学生入学,成为中国最早的涉外学校。从那时起,学校开始分设中国部和国际部。多年来,该校利用这一优势,把关注点放在了中西方教育的融合和超越上,形成了芳草地小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进入21世纪以来,芳草地小学在中西方教育研究方面逐渐深入,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现代中国人与友谊小使者。即:把我国儿童培养成现代中国人,把外国儿童培养成友谊小使者,为最终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世界眼光、国际交流对话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国际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该校把国际理解教育植根于芳草园中,让这个“小小联合国”借自身优势融入各国文化,小小芳草园成为国际大家庭。
芳草地小学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国儿童接受和平文化和文化民主(文化多样性、文化宽容和理解)的意识,实现跨民族、跨国家、跨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宽容,让这些学生长大以后,为消除国际问题和全球问题作出贡献,让芳草地的学生都成为世界和平与友谊的使者。
针对中外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与认识,学校组织教师在网上相互交流,并把交流的所得在课堂上逐步渗透。学校曾在国际饭店召开了国际理解教育论坛,北师大副校长董奇教授、教育部教师研究中心周卫主任等分别针对“国际理解教育”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这是在中国召开的第一个国际理解教育论坛。
学校还组织教师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案例的征集与评选工作,让大家把在课堂上发生的生动事例记录下来,教师结合本学科具体的课例挖掘出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点,把学科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进行了有机结合。2007年9月,北京市教育学会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分会在该校成立,芳草地小学成为全国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基地。芳草地小学还编出了国际理解教材。
值得提出的是,该校中国班和外国班都结成了对口班,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了解了异族、异国的文化,并且深刻了解差异背后产生的原因,进而是接纳、融合这些文化。去年五年级有13名学生赴新西兰留学,2008年又将有50多名学生赴英国留学。
“我们相信,今后,将有更多的中外学生从这里走向世界。”芳草地小学校长苏国华说,“这些学生将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平友谊的传递者,世界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