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国孩子为何总是爱抱怨父母(图)

新浪教育
很多人会说“我知道我作为孩子应该孝顺我的父母”,或者说“现在想想我也能理解他们,父母这样做实际上是为我好。”当一个人这样说时,往往是内心对于父母有负性情感,但是由于传统“孝”的观念影响,他们压抑下来,不敢表达。武汉市心理医院门诊部主任李小龙主张直接、正面地表达自己的悲伤、怨恨之情,他说:“我们在宣泄的同时,也有了修复的机会。压抑对所爱对象的愤怒,仅仅强调爱的一面,这种爱是靠不住的。表面看来是宁静平和的,其实是疏远了。只有建立在一种真实了解的关系上的爱,才是稳定的爱。实际上,表达之后可能会与父母相处得更融洽。”他还补充:“表达,不是说我们成年了,就要去和父母吵架,而是要学会容纳我们的感情,把自己的情感——不论是爱的还是恨的——整合起来,变成对父母,甚至是对人性的理解,真实的对自己和对父母的接受。”
接受自己的父母并不是要求我们否认负面的东西,而是允许孩子接触父母完整的内心深处。家庭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认为,如果孩子在心中排斥父母的一方或双方,他们就会感到空虚和不完整。当孩子拒绝按父母的现实接受他们,会让父母感到愧疚不安。如果孩子能够克服童年时代所受的痛苦,学会快乐地、满意地生活,他们的父母就会感到欣慰。孩子有了愉快的生活,就不会紧紧抱着对父母的怨恨不放。
成长就是接受现实
成长就是“接受自己”,马丽丝·瓦扬(Maryse Vaillant)这样说。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是达到成熟的途径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从最初依赖的茧中挣脱出来。切断这些联系的成长过程往往充满痛苦,不过我们不可能永远留在温情脉脉的童年,终生在父母的怀抱中生活。27岁的林丹丹说:“我非常爱我的父母,但是我却害怕与他们相处。在他们面前,我就变得特别没有主见。我讨厌自己那样!我要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
接受自己的父母,需要放弃对理想父母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样,父母也不要指望拥有理想的孩子。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父母不管怎样做,都是错的。我们应该“从父母命运的背景下看他们”。那些说“他们没有资格做父母”的人忘了,世上并没有教授做父母这门职业的学校。人们无法学习做父母,一切取决于他们与自己父母的关系,好也罢坏也罢。每个人只有在家族血脉的代代相传中,在生儿育女、并受他们指责的过程中,才能学会接受。只有尊重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成为自己。
“作为父母,也应该接受儿女的指责。”卡罗琳·埃里柴夫说:“这就是说,因为给予了儿女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坚持自己观点的自由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