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回忆30年高考历程:忙得只休两天年假(图)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关注

1988年省招办开始使用光电阅读器,1989年,开始使用机读卡采集志愿信息并首次应用计算机辅助录取,用计算机打印调档清册;1990年,全省各市地将考生信息用报名卡输入计算机。这些方法的采用大大加快了录取工作的进程。可以想象,手写和计算机粘贴复制在耗用时间上的差距。

计算机给录取工作带来的便捷,是我在工作30年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之一。以前对计算机陌生的我,现在能运用自如。

我省真正的远程录取是从2003年开始的,考生建立了电子档案,各高校的招生教师不再集中到省招办安排的地方,面对面地进行档案筛选。只需进行网上的查阅,进行录调工作。真正的网上阅卷是从2007年全面铺开的,而其中对于作文的评分更加科学,两个教师评判一份试卷,在误差范围内取平均分。

网录,网评,可谓是招生工作运用现代化手段确保科学、公平的重要改进,而每一次的进步,都包含了招生工作人员很多积极的思考。

记者手记

相对于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来说,恢复高考招生的历史还要长1年。高考招生制度、阅卷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考生信息统计从手写、纸质档案到联网,多届省招生办公室普招处处长、现省招办新闻发言人郑观洲是这一过程的推动者、参与者、见证者。这个从1977年就参加招生工作的老招办也被大家公认为河南招生考试“活字典”。30多年来,国家通过高考这种形式,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里面当然也包括高考招生人员在招录工作中的大量贡献。在采访中,郑观洲并没有过多讲述他自己和同行的辛苦,但是他说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招生是个特殊的职业,责任很大,因此,每一次对于招生方法的思考,都是建立在我们对广大考生负责的良心上。 (记者 王曦辉 实习生 赵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