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艺考生只为圆梦大学 风雅背后尽是愁滋味

山西日报
竞争惨烈,花费巨大,学费高企,兴趣寥寥……每年,参加艺术类高考的学生及其家长都被折磨得痛苦不堪,像西绪弗斯推着巨石上山
1月31日下午4时,太原师范学院校园里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比平时更热闹。作为省外高校在晋美术类专业考点,从1月28日考试正式报名开始,该校本处于假期、安安静静的校园便被从全省各地涌来的学生和家长在瞬间唤醒并沸腾起来。
在图书馆大厅,不少院校正在开展宣传咨询工作。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冉老师已经在这儿呆了快两天,但他还是不厌其烦地为凑上前来的学生和家长介绍着情况。
“艺考太热了。我们非常理解考生和家长们的心情。”冉老师告诉记者,“我们学院今年在山西的招生计划是35人,现在好像已经有1000多人报名了。去年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再火也得考,我们回不去了”
小晶过年没有回家。“太热了,不敢掉以轻心。大考临近,做出一些牺牲也是值得的。”决定留在省城太原过年的时候,这个17岁的女孩并没有想太多,她“已经习惯了”。从去年暑假开始,小晶已经独自在这里呆了大半年。
2月5日她想报名参加四川音乐学院的招生考试,时间越来越紧张。想着年三十要吃从超市买的速冻饺子,她有些不太乐意,“我们家过年是一定要放鞭炮的。老爸都是年三十收市的时候再去买,这样比较便宜。”
但在女儿学艺备考的道路上,老爸从来没省过。
上高中后,小晶学习成绩一般,老爸老妈在一通分析之后,立即着手为女儿谋划通往大学的捷径:参加艺术类考试。小晶小学时曾经学过一段时间钢琴,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坚持下来,“但总还是有基础的嘛,一定要试一试”。到高三后半学期,小晶便彻底把文化课放下,来到省城报了个班,专心备考。
每天上课、练琴、吃喝住行,在这半年多时间里,小晶每个月的花费都在1万元左右。刚到太原的第一个星期,手头的3000元现金一眨眼就用完了,小女孩第一次掌握这么多钱,“花得心里都有些发毛。现在好像都花习惯了”,小晶随意数着备考花费,“钢琴500元一节课,这还好啦,学声乐的有人要1000元;考生越来越多,琴房原来600元就能包到的,现在要1000元一个月,没办法,你得练琴啊。现在还出现一种改造的琴房,钢琴旁边加一张床,好多学生抢着要,我同学租的条件差一些的,1200元一个月,把房租也给省了……”若能顺利进入大学,她还将面临每学年上万元的学费。
但算得清的是钱,算不清的是大量时间和精力。付出这么多,考不上怎么办?这个问题小晶想过不止一次,答案坚定而直接:“复读!”投入这么多,文化课落下不少,“再火也得考啊,我们回不去了,对不对?”小晶和赶来陪女儿过年的妈妈话语间充满无奈的坚定。
百分之七八十考生只为圆梦大学
薛首中教授是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参与了多年艺术类专业考试,他非常理解近些年急骤升温的 “艺考热”:“孩子们想上大学的愿望和心情没错——文理科都考不上,学艺术还有这么一条路,如果走不通没办法,但凡有点可能,还是要想方设法走。所以在高考的这个节骨眼上选择艺术类,无可厚非。”
近些年来,全国高等院校大幅扩招,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加剧趋势,同时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也相应增加,这给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提供了另一种期望:走艺考路,圆大学梦。由于家长和学生的这种需求,一些高考成绩不太好的高中转而走上“主攻艺术类高考”之路。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金碧表示,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全省500多所普通高中,估计有200所以上都把艺考作为提高升学率的主要途径之一了。
李金碧对“艺考热”也表示了理解:这也是一个出路。但在这个庞大的队伍中,不少学生都和小晶一样,“可能并不喜欢艺术,但觉得同学们都上了大学了,自己也应该上个大学,再加上家长的期望,所以才挤上艺考路。”薛首中说:“艺考生中不乏此类学生。他们缺乏基本条件和基础,有的小时候有过一点点学习乐器或者画画的经历,临高考前,一看依靠文化课成绩肯定上不了大学,就重新把当年那点特长捡起来,有的甚至当年也没有学过,为了能上大学,临时抱佛脚。”
薛教授保守估计,这部分学生比例相当高,约占到艺考生的百分之七八十左右。
推荐阅读:
每天5000人,考试要持续一个月
太原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侯学文大年初三就开始上班了。“今天(1月31日)是考试第一天,目前统计今天大概考了5000人,明天安排考试的人数是7800人。”侯学文介绍说,这样的情况要持续一个月时间。全省类似太原师范学院的考点还有两个。
近几年艺考生人数持续攀升,据省招考中心提供的数字,2009年全省艺术类专业考试报名人数达49004人,其中美术25883人,音乐(不含舞蹈)6531人,舞蹈2567人,另外还有播音主持4763人,艺术其他9260人。“考的人太多了”,按照师兄师姐们的经验,在通过全省统考后,至少还要拿到3所高校的合格证才能保证被录取,这样算下来,竞争人数成倍于实际报考人数。形势严峻,小晶开始广泛撒网,多考几个学校,多报几个专业,“只要时间能错开,能碰到哪个就考哪个;只要能用到钢琴,器乐、音乐教育、音乐学,什么专业都可以”。
李媛是去年挤过艺考“独木桥”考入大学的,“在高三下学期时,我们班突然就少了6个人,原来他们是临时找专业老师抱佛脚,考播音主持、声乐等专业去了。不过,没过多久,一个也没通过专业考试,老老实实回来上课了”。她很同情、理解他们。在高二文理分科时,李媛和爸爸妈妈商量来商量去,咨询了无数的亲戚朋友,也没有分析出文科、理科哪个考大学容易些,却找到了一条新路——考艺术专业。从此,她背起了画板。半年以后,觉得在美术之路上难有发展的李媛在专业老师的建议下改学美术史,转考史论方向,最终如愿以偿考入一个三本院校。
专家建议先判断自己是否喜欢
报考艺术除了需要经济支撑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天赋和天资,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没有艺术细胞”。薛首中表示:“尽管有的学生临阵磨枪,最后也能上了某个院校,但从我所接触到的实际情况看,有些学生入学后确实基础非常薄弱,甚至专业基本条件也不太具备。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非常痛苦,毕业后也可能很难就业,即使就了业,这个职业对他来说也是很苦恼的事。更重要的是,他在艺术这条路上也走不远。”尽管对“艺考热”抱以理解,但薛教授还是对学生和家长们强烈的升学目的性表达了不同意见。
“在选择艺考这条路的时候,有一部分孩子可能还无法客观估量自己,比如我的嗓子适合唱歌吗,将来我会画得很好吗,等等。”薛首中说,这些条件可能家长和学生都没办法准确判断,但首先要明确自己喜不喜欢,“要注重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因为喜欢很重要,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如果特别不喜欢,就要懂得放弃的价值,不要强求”。
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薛首中表示,“艺考热”现象并不全是坏事,“重视艺术教育,有更多的人接受了良好的艺术教育,这对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全民族艺术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有益的。只是现在艺术教育的目的偏了”。
自己喜欢,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些
“一定要上大学。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工作也找不到。”
“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啊。”
“不上大学更找不到工作。”
“……”
在高考制度恢复后的很多年,“上大学”都是许多人改变命运、寻找饭碗的惟一路径。三十年后的今天,国家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家长希望孩子通过上大学而改变一生命运的观念始终没变。
“你得首先考上大学,能不能找到工作到时候再说。”这是李媛在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的最多信息,“上大学似乎成了我们进入社会的一张‘通行证’。有了它,你才有资格排队争‘饭碗’。”
“‘饭碗’意味着什么,就是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生存问题有了保障。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薛首中希望,父母亲最好尊重一下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文理科考不上,艺术类不喜欢,就不要勉强。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上职业院校,学喜欢的专业,掌握一技之长,也是蛮好的一件事。人的一生中是否能成才,路子还很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功成才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本报记者李林霞 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