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及元培学院简介(图)
学院概况
元培学院全新办学理念是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为了探索21 世纪中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而实施的一项全校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计划。该计划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新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培养方案,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本科生,为他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于2001年开办了元培计划实验班,2007年9月成立元培学院,目前已经有四届毕业生。学院努力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充分利用北京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实践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培养模式,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全面发展,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生源,也为社会提供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
办学特色
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元培学院实行学分制和更为灵活的弹性学制,其基础是在各个专业教学计划框架内由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自由选课。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通选课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即可毕业,并获得所学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学习年限可在三至六年内灵活掌握。
元培学院的学生低年级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内容主要为:全校公共课;通选课(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历史学类、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类共五个领域);公共基础课(理科: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文科:高等数学、人文及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内容为:学生在有关院系选课进行专业学习,修学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基础课和任意选修课。
导师制:
元培计划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得到由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导师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每位导师对指导对象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指导。导师由相关院系推荐,北京大学校长聘任。
自由选择专业: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元培学院的学生原则上可自由选择专业。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低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在他们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有了解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于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选择意向,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最后确定专业,但每个学生修读专业的最后确定还必须考虑相关专业教育资源及学生的综合条件。2009年元培学院学生在跨学科专业选择方面会有更大自由,“古生物”专业和“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专业都是元培学生特有的选择(新的专业正在筹备中)。
单独招生和管理
元培学院单独招生、单独全程管理。考生填报志愿时只填写:元培计划文科实验班类,或元培计划理科实验班类。
附录:
元培学院:选择权的回归 自主性的塑造
2007年9月6日,在北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元培计划”实施6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正式成立。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对元培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对于北大乃至中国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元培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行低年级通识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同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和导师制。”
元培的教学模式与院系不同,就像“配餐制和自助餐”,院系的教学模式更像配餐制,有什么就吃什么。而元培的教学模式更像自助餐,全校的课程都在选择的视野里,在元培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来完成自己选择的专业教学计划 。
由于选择面宽,元培的学生更占有多学科视角和跨专业交流的优势。
多学科视角 跨专业交流
以参加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械大赛并勇夺最高奖的03级杨一帆同学为例。杨一帆,2003年高考以654分的优异成绩从湖北考入元培。和许多人一样,在高中时期他就确定了将来要从事学术研究。但他又无法确定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于是选择了元培,希望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如果当初没有选择来元培,或许我现在对自己的未来认识还是处于一种比较混沌的状态。”徘徊在数学、生物之间,在选修了这两个专业的不少课程后,杨一帆对未来清楚了:“我就是想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生物学”。杨一帆说:在元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不受太多限制,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时间冲突。“往往刚刚上完数学学院的课,就又要奔去做生物实验。”虽然常常喊“累”,可认为这都是值得的:“经过生物+数学+物理的学习,我的基础更加宽厚,而且具备了多学科的视角,这对将来的研究是大有好处的。经过在元培的学习,杨一帆感到“如果想在博士阶段有学术建树,就必须在本科时候加强基础。”在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和一向支持交叉学科研究的教授交谈后,他申请了弹性学习年限,做出了延长一年毕业的决定。和大多数元培学生一样,杨一帆也遇到了“选择”的困扰和选课、考试的冲突,但他将这些问题和困扰看成一种“历练”:“要解决掉这些小麻烦,我们就要接触更广更宽的范围”。
同样,2007年在元培第一个收到麻省理工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录取通知书的周岩,也是接到通知书后感慨:“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元培,就不会有今天。” 回想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和导师的交流,他发现元培所提供给的并不是冗长的教学计划,繁重的课业负担,而是一种在一定限度内根据兴趣自行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式。在导师的鼓励下,他并没有严格按照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而是在低年级的时候尝试了多个院系的课程。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它纠正了对某些专业的偏见,修正了自己原先并不成熟的兴趣方向。最后选择Biophysics作为专业方向。但他并没有盲目的进入生物系或物理系学习,而是继续利用元培自由选课的优势,在学习中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他认为,做Biophysics的基础不仅是生物、物理,化学知识在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决心学习这三个方面的所有知识来打好这方面的基础。并利用了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教学计划:物理、化学两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和数学、生物专业的部分课程。虽然由于选课较多的原因,他的平均成绩并不是很高,但是却为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接受他的美国大学中,几乎都是看好他在基础方面的优势,这些都是在元培之外的其它院系中很难做到的。
多视角交叉学科的培养让元培学院的学生在学校各种学术比赛中表现突出,2008年元培学院四项成果为学院赢得挑战杯第一名。元培副院长张庭芳教授如是说:“其他院系参加比赛一般都只有一个专业的学生,但是元培参加比赛就可以有很多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这样的组合就更有竞争力。”
为发挥适应元培学院教育组织模式的优势,培养跨学科人才,近年来,学院充分利用全校教学资源的优势,筹备并完成了跨学科专业,如“古生物”专业、“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专业。还有一些新的专业正在筹备。
在元培学院学习的同学,不同专业的同学是混合居住在一起,这也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条件。04级班长方解石说:“不同专业的同学住在一起,平常聊天的时候,不经意中就会有跨专业交流”。跨学科的优势也使得元培学生辩论队在历年的学校比赛中成绩不斐,尽显跨专业的优势。
元培的导师工作,也为元培的学生拓宽视野,跨学科交流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元培的50名导师来自学校各个院系,通过低年级的讲座和座谈引导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并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和学习的方法。
选择,是每个元培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现在哈佛大学汪清清同学进入元培以后,先选择了生命科学学院和化学学院的专业课,但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习这两个专业。接着她又尝试了光华管理学院的课程,依然发现这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在与来自各院系的导师交流,倾听他们关于专业介绍的讲座后,最终,在大二找到了自己喜欢并适合研究的专业:数学。虽然有时要为自己起初盲目的选择付出不小的代价,但是选择可以加速人的成长,挫折可以使人更加清醒。汪清清认为:“选择的经历使我在处理问题、面临挑战时更加从容,而选择的能力将成为我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和汪清清一样,元培不少学生就是在“选择——调整——选择”中一路走来的。04级学生黄闻亮在自己博客中写道:“丰富的选择本身不是坏事,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什么才是最基本的——即你的目标,而非迷失在海般的选择中。”
元培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学会选择,他们面对的是全校的课程选择,接下来又面临专业的选择。自己的兴趣究竟是什么? 选择的过程是痛苦的。选择意味着要承担这个决定带来的一系列结果与自己期望值的差距。通过选择,元培的学生知道了自己兴趣和能力所在,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元培学院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和尝试的机会,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元培导师制在新生入学之初给予集中会面的机会,向学生介绍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前景,并在学习学习过程当中适时给予指导;元培学院的老生辅导员制度是聘请高年级本科生及已毕业的优秀学生对新生进行入学指导的制度,指导的方面不仅仅包括选定专业,还包括适应大学生活等方面。
为了减少自由选课可能会带来的盲目性,在选课前,导师通常向学生介绍各专业教学计划,选择某专业要达到的最低要求,以及文理科不同院系对各类课程的不同要求。从2006级开始,元培还实行专职导师进驻学生宿舍的制度,这样更方便了学生的咨询。
元培——耶鲁联合项目及新加坡交流项目
元培——耶鲁联合项目已在元培学院实施了两年5届 ,耶鲁大学来华的学生们和元培学生住在一起,元培的学生在与美国学生的交流中,深切感受到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跨文化交流的意义,而耶鲁的学生也感到元培人重视细节并且思维开阔,愿意了解和接受其他文化。
我院每年选拔5名同学参加元培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USP计划交换学生项目也有3届了,参加项目的同学们感到国外学习,感受到另一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氛围,结识了很多老师和朋友,更重要的是拓宽了视野,对自己今后的生涯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