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失联女生抑郁自杀 大学生你究竟在焦虑什么?
前几天,大一女生暑期社会实践后失联一事引发关注。
昨天,经警方证实,27日在某山上发现的一具遗体正是失联的女大学生黎某。她的家人在她生前寄回的绝笔信中,发现她有抑郁症倾向,所以选择轻生。
“大学生”再次和“抑郁症”产生了联系,重视抑郁现象、影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引导,成为整个社会一个重要课题。
小心!你可能得了“大学生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世卫组织数据还显示,全球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人;《北京青年报》2016年报道说,当今中国,大学生已成抑郁症高发人群。
我们先来回答几个问题:
1。你是否每天都莫名地感到焦虑或忧虑?
2。你是否会经常性地、毫无理由地为他人担忧,或者经常萌生一些奇怪的、不合理的担忧?
3。你是否会刻意避免各种社交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总会引起你的焦虑?
4。你是否时常因莫名的恐慌情绪而突然心跳加速?
如果你的回答为“是”,那你要小心,因为你很有可能患上“大学生抑郁症”。
什么是“大学生抑郁症”?大学生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临床特征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而这种病症的主要人群就是在校大学生。
近两年,我们多次看到大学校园里因抑郁症而轻生的事件发生:
今年4月,武昌一高校女生抑郁症女大学生在寝室服药自杀。
2017年3月9日上午,一位22岁的大学生崔某某抑郁症发作,上吊身亡。
2016年,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因抑郁症跳楼轻生。
而这些都是“大学生抑郁症”带来的影响。
据统计,目前我国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占大学生不良心理反应的一半以上。人的情绪是会传染的,抑郁情绪也会在大学生人群中传播开来。因此大学生心理抑郁症在学生间普遍出现。
恐惧社交,却沉迷社交网络
针对大学生抑郁症患者的共同点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学业重、情感失败等原因导致大学生焦虑抑郁之外,社交网络的滥用也是引发他们情绪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但却沉迷虚拟社交。
如今,虚拟身份比真实身份更具符号性和辨识性。现实生活中我不认识你,但报上网名,发现我早就关注了你。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不是我加你微博就是你加我QQ,网上点餐,在线游戏,通信基本靠摇微信,连亲密接触都可通过视频完成,只要自己的感受是真的,没人在乎与自己连线的是不是一条狗。
时间一长,大学生们就很容易产生孤独感,渐渐形成封闭、内向、孤僻的性格,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弱化,不久就会恐惧社交,遇事缺乏信心,对生活兴味索然,常常逃课,不愿与人交流思想等。
美国西北大学一项研究发现,每天专注手机超过68分钟的人,更可能患上抑郁症。而匹兹堡大学最新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患抑郁症的几率是普通用户的2.7倍。是因为抑郁而迷恋社交网络,还是因为社交网络人变得情绪更低落尚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智能手机使用方式能揭示使用者的精神状态,甚至可以辅助诊断抑郁症。
很多大学生选择依赖手机而不是依赖彼此。
谁的大学不迷茫
大家好像把抑郁症都妖魔化了,觉得是个天大的病,又因为症状之一会有自杀倾向而变的诚惶诚恐,如临大敌,闻“抑郁症”色变,这也致使很多学生意识到自己有抑郁征兆但是却不敢说出来。
抑郁其实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人人都会有的心理状态,就和感冒一样平常。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感觉自己心情不好,有些45度的忧伤,不妨去和哥们打一局游戏,搓一顿好的,或者找人聊聊天,听听音乐,自然就会从抑郁的情绪中走出来。不少高校也会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室,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与其说大学生更容易得抑郁症,不如说大学期间我们容易感到郁闷,迷茫。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我们好不容易从高中的题海中逃离,一下子来到了大学这个小社会中,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社团,恋爱,实习……原先只有学习的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也变得眼花缭乱。
我们发现一个人吃饭是很正常的事情,发现室友不一定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发现赚钱不易,发现自己什么都想做却什么都不会做,发现人与人的差异比物种之间差异还要大,发现实习,交流,出国,考研,杂事多到爆炸,发现了人际交往的套路,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孤独……可是,谁又不迷茫呢?
接触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发现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烦恼,只不过大多数选择用微笑示人,把自己的烦恼藏起来罢了。
听过一句心灵鸡汤,很滋养:“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样你才辨别得出什么是你的光芒。”
你呀,若是觉得郁闷,迷茫就对了,谁的大学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