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中小学

专家观点:我们需要怎样的“英雄教育”

现代教育报

关注

2015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作文备选题目之一为“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面对新课程改革高考命题开始重视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小学也越来越注重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然而,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等英雄人物的形象和事迹却被一些人质疑甚至恶搞;传统文化以及红色经典里所提倡的一些精神和内容也显得“过时”了;草原英雄小姐妹、赖宁等见义勇为的事迹被指与保护未成年人“相悖”……校长如何看待这些“碰撞”?面对这些困惑,学校教育该怎么办?本期校长圆桌,5位中小学校长分享他们的看法与实践。

■原因分析

“年代感”令英雄教育频遭尴尬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质疑英雄人物事迹的言论。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等英雄人物的形象和事迹甚至还被被一些人恶搞;传统文化以及红色经典里所提倡的一些精神和教育内容也显得“过时”了;草原英雄小姐妹、赖宁等见义勇为的事迹被指与保护未成年人“相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客观来讲,随着时代进步,教育理念也在转变。也有专家指出,在提倡“自我保护为先,助人为乐在后”的当下,为保护集体羊群而冻伤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因为只身灭火而牺牲的赖宁,他们的行为值得赞扬但并不能提倡。“在学校教育中,凡涉及到孩子‘力所不能及’的助人为乐不能提倡”。

类似草原英雄小姐妹、赖宁等见义勇为的事迹一度受到“冷遇”,甚至引发过深度探讨,在校长们看来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一方面源于后代人对‘英雄年代’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人不了解情况,为了博出位而故意扭曲真相”。

传统的德育“不接地气”

在青少年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看来,之所以出现对英雄人物和事迹的质疑,与学校的不恰当宣传也有关系。他指出,在宣传学习赖宁的活动中,更多的学校只注重宣传他救火牺牲的英雄精神。“少年英雄导向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成长的规律,不能够提倡少年儿童上山救火。但赖宁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爱乡情怀则是值得赞扬。”

“现在一提‘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很多人都觉得离自己很远,这与我们的教育过去抽象而又空泛的宣传有关。”北京五十中学分校校长张威认为,她说:“一些学校开展的品德教育不同程度存在抽象化、突击式、形式化等问题,没有充分考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接受方式,再加之大道理和高大全式的英雄事迹,留给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

通州区运河中学校长张佳春也表示,与学校德育遇到的问题类似,在学习传统文化上,一些学校也存在着内容空泛、形式简单,总是端着身段、板着面孔的现象。甚至有一部分人把“传统文化”当作一种工具或一个幌子,并没有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

■学校对策

英雄人物要有血有肉

当下,也有一些中小学生对“英雄人物”态度淡漠,相反却对一些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甚至一些负面人物知晓得比较多。北京65中校长卜海燕认为,在信息来源与文化追求多元化的今天,不少青少年学生都习惯于个性化表达,他们更熟悉可以感知、接近的“偶像”,而不是高大而又离自己遥远的“英雄”。

曾有分析指出,青少年学生之所以喜欢小兵张嘎,并不是课文写得有多生动,而是因为他们在电视里看过,“电视剧、电影里的嘎子很可爱,缺点、优点都有,对孩子们来说更有‘亲近感’”。

“社会和学校在解读英雄人物时,一定要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只有不再把英雄人物‘神化’,才能够拉近学生与英雄人物的距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雄精神。”卜海燕表示,无论社会宣传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避免过于传统甚至古板传播形式,长篇大论的说教很难触及年轻人的灵魂,只有采用符合年轻人接受的标准和方式,才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北京实验二小永定分校校长宋茂盛看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历史英雄精神,也更需要具有时代气息的当代英雄。“作为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学校应该让英雄人物有血有肉,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从小让孩子心中有榜样,立下长远的志向。”

传统文化不能简单知识化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一些争论。如关于该不该用《弟子规》教育孩子,就曾在网络上掀起很大争议。批评者说,这是“封建糟粕,灌输奴才思想”。支持者说,《弟子规》属于国学经典,尤其注重对孩子“视听言动”的教育,对立规矩、养习惯很有操作性。

从内容的选择方面来看,在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校园的过程中,许多学校都坚持与时俱进,将国学经典与课堂教育、学生特点和时代背景相结合,努力使传统文化实现古为今用。“但传统文化教育不能简单知识化,针对不同学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学阶段重心宜放在阅读积累上。”北京市翠微小学校长许培军说。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翠微小学牢牢抓住阅读这一主脉,参考了很多专家的建议,并通过调研家长和学生、老师亲自“下海游泳”等,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和情趣爱好,分低、中、高三段为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并开展了亲子阅读、班级共读、国学和诗词经典吟诵、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效果非常明显。

卜海燕校长也提倡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她认为,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通过充满“笑声、掌声、辩论声”的高效课堂来实现,更要走出课堂,针对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大课堂中去体验和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态度。

学校教育不能“端架子” 

学校开展红色经典、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讲究方法。张佳春校长认为,2015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不仅是对传统的回归,也在启发我们的教学如何更接地气。“总的来说,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不能端着架子,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由身边的人、事、物去感受,在玩和快乐中爱上学习,感悟民族的、传统的魅力。”

这一认识与张威校长不谋而合,因此运河中学与五十中分校在开展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教育过程中都落在了“亲”和“实”上,让学生通过体验有亲近感,让教育的效果更扎实。

运河中学通过主题活动来搭台,让学生感受传统。例如学校利用地处运河沿岸的优势,开设了“知家乡、爱家乡”的主题课程,让学生通过走访、调研等形式,了解运河辉煌的历史,运河沿岸的红色故事,激发他们爱家爱国之情。

五十中分校以重点节庆日或纪念日为契机,开设低重心的红色教育课程,通过创设各类载体平台,引导师生爱国先从爱父母、爱身边人、爱学校、爱社会做起,敬业先从敬教业、尊学业做起,诚信先从大事小情屏蔽虚假、勇敢担当做起,友善先从与人鲜花、手留余香的传递温暖与正能量做起。

□文/本报记者 赵艳国 刘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