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韩书记:从实际需求丰富素质教育发展内涵

新浪教育

一个人如果去饭店点菜,会挑选自己喜爱的食材、挑选烹饪方法,只有这样,师傅烹饪出的佳肴,才会符合胃口,食客才能满足。如果把这种“点菜式”的方法搬到教育中呢?是不是才真正符合老师的愿景、孩子的需要呢?
昌平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一直在思考,如何打造出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实施路径,经过多方研讨,确立了一个观点——“孩子所需,才能实际获得”。于是,“点菜”思维应运而生。让孩子们自己点出想学的课程、想开展的活动、想提高的技能,学校、教委根据孩子们的意愿和实际情况,逐步开展相应的素质教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
在学校内部开展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一方面结合全区素质教育督导检查,对33所中小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幼儿园,880名教师、1320名学生、1110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为素质教育实施提供了较为客观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将区级活动、地方课程的实施开展,向师生、家长征求意见建议,不断丰富内容形式,贴合实际需求。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形成了具有昌平特色的素质教育实施经验。

一、“点健康”——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启动《昌平区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全区中小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塑胶运动场覆盖率95%以上;90%以上的学校参与阳光体育单项竞赛;足球、篮球、排球进校园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校园长跑活动在全区学校推广。目前,已达到“三提高、两确保、一下降”的目标,即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确保全区100%的中小学校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确保85%以上的中小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并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全区中小学校学生视力低下和肥胖检出率的增长幅度有所下降。
创新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南口学校的蹴球、上苑中学的夹包、西贯市回小的推铁环、沙河中学的空竹、阳坊中学的珍珠球、崔村中学的中国跤和太极文化进校园等民族体育项目深受师生喜爱。积极推进校园足球项目,已确定国家级校园足球重点校2所,北京市级校园足球示范校10所,区级校园足球重点校24所,与体育局共同调研制定昌平区校园足球发展规划,搭建群体活动和竞技平台。
借助高校资源,与北京体育大学合作建立特色发展项目,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为昌平学校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点文艺”——提升人文艺术素养
昌平二中金帆民乐团2014年出访美国,参加好莱坞“天使杯青少年艺术节比赛获得金奖;七里渠中心小学于2015年11月17日在中华世纪坛为学生举办了“清凌渠水育花红”学生艺术作品展;马池口中心小学民乐团应邀于2014年8月出访新加坡演奏,获2014“亚洲青少年民族乐团展演”最佳演奏金奖;燕丹学校彩虹合唱团登上了中山音乐堂的舞台;多所学校已逐步形成艺术教育特色。
5年来累计补充艺术学科教师180人,每所学校都成立了合唱、舞蹈、书画等艺术类活动小组,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艺术教育内容。目前,有2所“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承办学校、1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11所“昌平区艺术项目重点学校”、10所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有17个乡镇校外活动站和6所北京市乡村学校少年宫。
三、“点科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中小学航模比赛、青少年金鹏科技论坛、中小学天文知识比赛和中小学机器人竞赛等一系列富有我区特色的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历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绩优异,培养了一批在国家和市级竞赛中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长学生。全区共有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6所,区级科技教育示范校11所,科技教育基地 8个。2012年成功承办北京市机器人大赛。2012年和2013年区政府专门安排资金600万元,组织70000名中小学生参观科普场馆和高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四、“点活动”——课外活动计划助推素养提升
制定《昌平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时间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不低于1小时。课外活动安排要与课程方案设置、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机结合,重在培养中小学生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兴趣和素养,丰富校园生活,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课外活动计划为契机,全区中小学生社团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已连续开展三届中小学生社团嘉年华活动,232个学生社团展现了全区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展示了昌平区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
五、“点实践”——走进社会大课堂学知识
注重开发区域资源,挖掘培育18加校外教育资源单位,开发建设近50套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课程资源。“十二五”期间,利用专项资金4839.073万元,保障学生每年至少2次校外社会实践,累计50万人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60所中小学被评为北京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先进单位。学生通过实践基地学习,了解学会了种植、插花、包饺子、科学饮食、垃圾分类等生活技能;通过参观博物馆、实验室等拓宽了学科研究平台;通过参观英雄纪念堂、举办感恩节活动等加深了爱国意识和感恩情怀;通过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提升了公益服务意识……社会大课堂在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素质教育纵深发展。
六、“点课程”——校本课程异彩纷呈
开发实施《昌平地理》、《昌平历史》、《心育》等5套具有昌平特点的地方课程,其中《走进昌平》被推荐为全国优秀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了500余门彰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基本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效促进了学生主动、健康、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类型 | 课程 | 学校 |
地域特色类 | 《古韵流村》 | 流村中心小学 |
《温泉之乡》 | 小汤山中心小学 | |
《灿烂的京味儿回族文化》 | 史各庄中心小学 | |
《草莓栽培技术》 | 兴寿学校 | |
学生个性发展类 |
《欢乐琴声伴童年》 | 二毛学校 |
《陶艺》 | 城北中心小学 | |
《面塑》 | 昌平第二实验小学 | |
《版画》 | 平西府中学 | |
国家课程拓展延伸类 |
《作文专项训练》 | 沙河中心小学 |
《英语口语》 | 北七家中心小学 | |
《电脑美术》 | 昌平四中 | |
《诗词赏析》 | 阳坊中学 | |
民间民俗活动及文化传承类 |
《花钹大鼓》 | 小汤山中心小学、小汤山中学 |
《太极功夫扇》 | 南邵中心小学 | |
《小学生剪纸》 | 昌盛园小学 | |
《民间工艺手工制作》 | 桃洼学校 | |
《跳皮筋》 | 崔村中心小学 | |
《跳绳 踢毽子》 | 回龙观中心小学 |
经过体育、艺术、科技、课外活动、社会大课堂、校本课程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审美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逐步由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学校也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特色,促进了内涵发展,先后涌现出城关小学、城北中心、昌盛园小学、昌平实验小学、实验二小、东小口中心小学、农学院附小、大东流中心小学、昌平一中、昌平二中、实验中学、昌平四中、百善学校、马池口中学等一大批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初步形成了学前教育有名园引领、基础教育有名校示范的优质资源格局。
“十三五”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适龄儿童少年核心素养提升工程,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品德素养、学习素养、身心素养、审美素养俱佳的阳光少年。同时,对于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重点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主动探究、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计划组织与实施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与创造力等高阶素养,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