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生辩论赛落幕 搭建全方位成长平台

新浪教育

比赛现场
12月26日,随着最后一场辩论赛在北京电视台演播厅录制完成,北京市中小学生系列辩论赛决赛落下帷幕。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市教委委员李奕出席并为冠亚军团队、最佳辩手颁奖。
课外班成现场辩题
“课外班是鸡腿,还是鸡肋?”当日下午,在北京电视台演播厅,最后一场辩论赛激烈上演。来自北京中学、人大附中和北京八中等学校的八名学生跨校组成正反方,围绕这一辩题,展开了激烈辩论。
课外班是鸡腿,正方开场立论;反方争锋相对,开场便亮明了己方的观点——课外班是鸡肋。随后,双方辩手依次亮相,或列举生活实例佐证己方观点,或抓住对方辩手叙事说理过程中露出的一点儿“破绽”穷追不舍,辩论现场,双方唇枪舌剑,滔滔不绝。
攻辩环节一度异常激烈,反方二辩刚刚陈述完自己的观点“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上课外班,因此课外班是鸡肋”,正方三辩张玉同学立即站起来辩称:“即使有一部分人不需要上课外班,也不能说明课外班就是鸡肋。课外班绝不仅仅只是满足个别学生的需要,而是弥补了整个应试教育体制对学生素质培养的缺失和对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差异的忽视。”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张玉还当即列举了身边的真实事例。“例如钢琴、绘画和舞蹈等课外班为喜爱艺术的小朋友提供了学习的机会。现在中学大部分实行行政班制,学校往往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老师会以同样的教学方式讲授同样的内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然会有差异,课外班就会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设置最适合他们的课程。这是在课内学习基础上的一种合理的补充和延伸。由此可见,整个社会对课外班存在一种结构性的需要。”
最后的总结陈词环节,同样上演了一幕双方观点再度交锋的精彩瞬间。反方四辩高贺然同学向在场观众发出询问:“请大家扪心自问,从上学开始直到现在,大家一共上过多少课外班?花了大家多少时间?难道大家就希望我们的豆蔻年华流逝在这种‘鸡肋’式的课外班上吗?”
全新辩论赛告别精英选拔
这是一次全新的辩论赛,以学生自主学习、自发探讨、自我评价为导向,自开赛以来,共吸引了全市200多位中学生积极参与,他们经历了预选赛、初赛、复赛三轮共48场个人赛和团队赛的厮杀比拼,最终24位辩手进入决赛,进行冠亚军争夺战。
由北京市教委和语委联合举办的这种创新型大赛,旨在进一步落实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母语素养,探索面向学生个体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新模式。
市教委负责人介绍,本次大赛在设计中融入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前沿探索,为北京市中小学生搭建了一个专业的交流学习平台和全方位的成长展示空间。大赛赛程设置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实际获得。让学生从辩论比赛的组织、准备、展示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储备、掌握初步的辩论技巧、适应团队合作模式、锻炼自我管理能力。
和以往全市学生辩论赛以校组队、最终决出某些优胜团队和个人不同,这次中小学生系列辩论赛,教师不设定大赛赛制,大赛的设计推进全程由人大附中、八一学校和北京中学三所学校学生自主决定,6位学生代表占到了组委会成员的2/3。从制定分组办法、主题学习流程、活动推进过程、危机防范办法、过程评价机制,到设定大赛制度和辩论环节,学生代表们深度参与并决定了大赛走向。
大赛首次采用现场全员评分机制,由对方辩手、学生观众和点评嘉宾共同评选出优胜选手晋级。甚至连大赛的最终辩题,都是由参赛辩手自主提出、全体投票产生。
市教委负责人表示,这种大赛注重学生穿越年龄边界和校际边界,从广泛渠道、同伴处获得教育资源。大赛要求孩子们走出校门,与不同学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随机组队,共同完成赛前准备,探索主题式校际交流、跨年龄段交流对学生思维模式建立的促进作用。“比赛不再是传统的倾全校师资打造几个校级辩论队的精英选拔,而是穿越学校边界,让更多的学生从更广泛的社会渠道和同伴学习中获得广义教育资源。”
和以往中小学生辩论赛不同,这次大赛还尝试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体系,包括以中学生代表为主体的组委会,和以校、班两级学生为主体的自治机构及宣传机构,以清华、北大、人大、中山大学辩论协会为主体的专家志愿者审核团队,和以四所高校资深辩手为主体的电话答疑教练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