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中小学

同样的“六一” 不一样的童年故事

新华网

关注

在大多数人心里,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不同时代的人,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六一”,那份童真、那份快乐却没有差别。让我们划着岁月的小浆,聊聊那些年熟悉的“六一”故事吧。

50年代 关键词:《让我们荡起双桨》

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第一代。1950年的6月1日,是第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到6月1日那天,很多学校会由老师组织学生们合唱,代表曲目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也成为几十年来最经典的“六一”合唱曲目之一。

儿童节也有一些经典游戏。男孩子们聚在一起玩“斗鸡”,分成两队,找块空地,“战斗”就开始。“斗鸡”又叫“斗拐”,就是一腿独立,另一条腿盘屈胯前,双手或单手握脚,膝盖向前突出以攻击对方,先失去平衡或双脚落地的一方为输。女孩子们喜欢拿针线活当平时的乐趣,绣绣花,绣枕巾、绣手帕、绣门帘什么的,图的也是好玩。总之,50年代的儿童节,就四个字:简单质朴。

60年代 关键词:推铁环

60年代儿童节娱乐活动稍微丰富起来了。学校组织召开儿童节大会,同学们出节目,唱歌跳舞,内容依然是“红色”主题。这时出现了到公园郊游和看电影的活动。儿童节放映频率最高的电影是《小兵张嘎》。

六一当天,孩子们放假一天,可以尽情玩耍,女孩跳皮筋、扔沙包、跳格子;男孩推铁环、玩弹弓……有条件的再买一根三五分钱的冰棍,算是自己的儿童节礼物。

70年代 关键词:军绿书包

这个年代的人不但继承了60年代的经典游戏,还发扬光大了跳皮筋、玻璃球等游戏。孩子们手中只有一些“土玩具”:毽子、皮筋、玻璃球、画片、铁环,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恐怕要数弹弓了。一个男孩子往往要做好几把弹弓,平时只玩质量差一点的,老师没收时,就把它“贡献”出去。

物质依旧贫乏,但心情是快乐的。在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嬉戏的场景,他们背着军绿书包——这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饰品;骑着28加重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滚着铁环,呼啸而去。

80年代 关键词:《黑猫警长》

这个时代的娱乐节目也开始两极分化,农村孩子依旧传承着70年代的娱乐节目,跳皮筋,玻璃球、捉迷藏,玩弹弓……到有电视的同学家看《黑猫警长》《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

这个年代彩色照相馆开始风靡全国。拍各种儿童照已经成为潮流。同时,儿童节不再是一个寒酸的儿童节,开始有些零花钱,有了新衣服、新玩具。

90年代 关键词:动漫

90年代的孩子开始彻底告别跳皮筋、跳房子、丢沙包之类的游戏,或者说已经不屑于这些游戏。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带着他们去游乐场玩,或者自己偷跑去网吧上网。

与此同时,还在父母的溺爱下的孩子们痛苦地学习着钢琴、英语。这个年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孤独感与生俱来。

00年代 关键词:父母的陪伴

00年代出生的孩子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最幸福的孩子,各种好吃好喝心肝宝贝般地疼爱着,娱乐生活也开始丰富多彩起来。00后喜欢的不再是《小兵张嘎》,而是Tfboys。

00年代的孩子对待“六一”似乎没有了他们父母那个年代的期待,只要想过,每个周末都可以是一个或大或小的“六一”。他们也喜欢“六一”,这一天,可以放下所有兴趣班,在父母的陪伴下疯狂地玩一天。

我们很难说清哪个年代的童年过得更快乐,但是每个年代的童年都会被那个年代的人所铭记,因为于他们,那是一段独一无二的印记。关于“六一”,你是否也有自己的“独家记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