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中小学

中学教师提倡批判性阅读:强调独立与思辨

澎湃新闻

关注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在2018年秋季即将开始执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被纳入必修课程——“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世界读书日当天,3位分别来自重庆、浙江及上海的中学教师针对批判性阅读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当下中学生阅读现状,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余党绪的评价是“量少、质次、结构不合理、效益也有限”。他表示,阅读的价值,在于它有益于当下的生活,有益于鲜活的生命,有益于文化成长和人格发育。

如何在作品中读出作者,同时也在作品中读出自己?宁波效实中学副校长孙立则指出,使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首先能丰富个体的阅读手段,提高个体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社会形成理性的总体氛围,为公共意见的讨论和表达提供前提和保障;此外还能鼓励质疑和反思,为创造力的蕴育提供土壤。

对此,重庆市沙坪坝区语文教研员姜恒权表示赞同。他认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带着批判性思维阅读更显重要。

强调阅读者的独立与思辨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与阅读的结合受到了不少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也时有争议。

一般而言,现代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最为通行的定义则出自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 (Robert H.Ennis)。其定义为: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用来决定信念与行动。

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重点课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组长、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介绍,“有点近似于我们日常所说的‘独立思考’。通过自我反思、判断与完善,来保证我们的思考运行在合理的、符合逻辑的轨道上,让我们的思考与行动更合理,更合乎规律。”

由此,浙江省宁波市高中学科骨干教师、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重点课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种子教师孙立认为,批判性阅读就是对阅读对象的多角度、多层次阐释、分析、推断、理解乃至反思。

“从阅读角度看,所谓‘批判’,不过就是边阅读边评断,边理解边疑,边沉浸边反省。批判性阅读,强调的就是阅读者独立的姿态、质疑的眼光和思辨的过程。”余党绪说。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姜恒权则主张用“思考”来替代“批判性思维”一说。

他还在中国教育学会下申立了名为“中学语文思考力培养”的课题。姜恒权这样描述批判性阅读:用俯视而不是仰视的眼光,用摁住而不是捧着的方式,用随意旁批而不是谨慎笔记,用“我注六经”而不是“六经注我”的状态来阅读。

在中学教育中观察了30年,姜恒权表示,“目前而言,中国人不缺阅读,手机上的阅读量也许是全球第一。相对而言缺乏的是思考力,也就是大家说的批判性阅读。多年来国内都在提倡吸纳式阅读,考试阅读甚至清一色都是目的性明确的功利阅读,那种自由思考的阅读几乎绝迹了。”

“量少、质次、结构不合理、效益也有限”,这是余党绪对当下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评价。他表示,令人悲观的阅读现状从根基上妨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急功近利的应试训练下,我们往往不是从文本出发,而是从现成的关于作家与作品的知识出发;不去认真体验、思考与判断,而是借助文本信息来印证已有的概念与判断,在“知人论世”的幌子下,给文本贴上各种相宜的标签。”余党绪说,“比如辛弃疾,抗金英雄、壮志难酬、悲愤压抑……几乎在每一首辛弃疾的诗词解读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一堆辞藻,给人的感觉,辛弃疾这一生,除了抗金以及随之而来的“悲愤压抑”,其他都是空白。一个丰富多彩的人,就这样变成得伟岸但苍白。所以,我们需要批判的阅读态度,不是跪着读,而是站着读。”

“思辨性”被纳入“新课标”

2018年1月,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被纳入必修课程。

孙立指出,使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一能丰富个体的阅读手段,提高个体的阅读能力;二有助于社会形成理性的总体氛围,为公共意见的讨论和表达提供前提和保障;三鼓励质疑和反思,为创造力的蕴育提供土壤。

对此,姜恒权也表示赞同。他认为,在当下提倡批判性阅读有两大好处是其他文化行为无法取代的:第一,为人们提供不同的思考工具。“比如,你看到的叙利亚战争是什么?要纠缠于生化武器,用的是人道主义的工具;要是看到了美国与俄罗斯的博弈,那采用的是国际关系的工具;看到的是石油结算用不用美元,采用的是金融或货币政策的工具。批判性阅读可以自由转换思考的维度,尽可能减少了盲区。广泛而大量的批判性阅读能让人磨亮眼睛。”

他说的第二个好处是优化思考习惯,让人变得更清醒。“任何人都可能被集体无意识绑架,而批判性阅读能让人跳出庐山去寻找真面目;任何人也可能会被当下语境酱染和异化,批判性阅读能让人返诸于己,找回初衷,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姜恒权认为,在阅读中带着批判性思维作支撑更显重要,尤其,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在中小学扎根。

养成批判性阅读习惯有“套路”

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培养青少年养成批判性阅读的习惯?孙立的方式是刻意训练:教学生利用主题群文的批判性阅读进行相近概念、正反立场的思辨;此外,用一整本书以批判性阅读的模式进行逻辑链条、讨论前提的思辨;再加上利用辩论、模联等批判性表达方式促进学生生成批判性阅读的习惯。

而从2000年开始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教学的余党绪则强调要学习批判性阅读首先要更新阅读观念。

他打了个比方。“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存在是合理的,因为人见人殊;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产品,《哈姆雷特》的内涵又是清晰且相对稳定的,即一定有一个‘最哈姆雷特’。”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以文本为中心,寻找最合乎原著的理解。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批判性阅读。

“若干课堂实践证明,批判性思维是可以培养的。但据我所知,现在不少校外培训机构在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方面反而比学校做得更有声色。”这让姜恒权感到担心。在他看来,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主战场应是体制内学校的教室里,主打力量应是每一位上课的教师。“经过课题组两年多来的摸索,我们认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须要有训练的‘套路’,一味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并不能让其强大起来。”

姜恒权介绍,教师在设计训练课程的时候,须深入钻研认知领域的相关学科,注意吸收一些前沿性的科研成果,对情感、认知、思维模型等要有比较精准的把握。目前,他们课题组成员是从“定义能力”“还原能力”“结构能力”“溯源能力”“逻辑能力”“预案能力”“说服能力”等维度来开发课程,每一种能力都需围绕批判性思维设计,落脚点在于强化思考能力。不过,他表示,目前批判性思维训练比较大的困难在于师资欠缺,课程资源也比较紧张。此外,社会大众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还相对薄弱,亟需一场普及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全民教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