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中国家长最急需“眼高手低”的教育规划
爸妈不学习,养娃两行泪!为人父母的你,是否曾发自灵魂地困惑:孩子的各个阶段,有哪些必报兴趣班?如何避开那些“渣班”?五花八门的少儿英语班如何抉择……
2019年3月14日,2019“家长课堂”线下沙龙第一期顺利启幕。本期实操课围绕“幼儿(0-6岁孩子)的兴趣班选择及英语兴趣培养”。力邀4位超级嘉宾,指导0-6岁孩子家长在挑选课外班时,避开其中的“陷阱”。做更有智慧的家长,才能给孩子更适合的教育!
以下为新浪教育研究院专家、兰海说成长创始人兰海的分享实录:
大家好,可能很多人认识我是因为《超级育儿师》节目,我陪伴了100个家庭,帮助他们解决家庭中的问题。在这四年的工作中,我蛮深入了解了各种形态下的父母诉求。我在德国学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每一个家庭背后的社会发展和变化,从农村到小县城,到一线(城市),有富豪的家庭、海归的家庭,留守儿童的家庭,农村的家庭。在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每个家庭的痛点是有规律的,是一模一样的。
我进入教育行业20年,在这20年的工作和研究中,我发现“教育规划”是中国家长目前最亟需关注的。中国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缺乏理性思维和理性判断,我们对于很多事情,更容易去相信别人告诉的经验。而在中国整个教育环境下,很多父母为孩子进行教学、教育规划时,会没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其实,我们最消耗不起的是孩子成长的时间,甚至有一些关键点在孩子个体发展规律上还没有被实现,就已经被耽误了。
教育规划的基本原则:符合规律、合作、从自己出发
由于今天时间的关系,只能和大家分享我对中国0-6岁孩子在教育上的一些观察和思考。但是,我特别想通过这30分钟能够帮助家长去建立关于“教育规划”的概念。我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下,看到太多教育规划不谨慎,或者是因为一些挫败导致孩子失误(的案例)。
■ 一个“教育规划”的失败案例
我在德国读书时,有一天老师找我说:“兰海这边有一个案例,需要你帮助一下你的同胞。”我说:“什么事?”原来,那个孩子已经在德国读预科了,他的家里经济条件很好,他在很小时就被送到德国。我没有搞明白(家长)为什么送他去德国?但就在孩子读预科时,家庭破产了,没有钱,父母就说“你回来吧”。
当时孩子已经在德国学习了6年,在规划出现问题父母让他回国时,他完全接受不了。“我回国怎么办?难道还要和别人一样参加高考吗?怎么考呢?”孩子的整个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
很多人问我,兰海!你觉得现在孩子应该读国际学校还是公立学校?什么时候适合出国?我都会倒过来问他,你希望你的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成为什么样的人?
■ 合理的教育规划,一定要匹配父母的家庭状态
有一个特别实际的问题,要问每一个人,我们有多少资源可以投入到孩子身上?资源包括钱、时间……所有的成本,这是需要去考虑的。比如在美国读书,最近几年学费增长得非常快,每年会增长10%,虽然去美国读书,学费计算一下30-35万人民币,如果加上孩子的往返的机票,在国内还要学其他学科。如果一个家庭拿出50万并不很轻松,我会建议他不要让孩子去美国了。你会逼自己很紧,过高占比的家庭资金投入到孩子教育上,也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教育规划不仅仅要考虑,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还一定要匹配父母的家庭状态。至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那只是手段的问题。父母千万不要非常冲动地去做一些让自己觉得好累好累的选择。到最后我们发现,父母会把自己的压力全部传递给孩子。
■ 合理的教育规划,一定要符合孩子的个人成长规律
你的选择是否符合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规律?一会儿范老师会聊英语,英语0-6岁阶段学习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符合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家长一定要清晰认知。
所有人告诉我说,奥数是坏东西,我不太认可这个观点。奥数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在选择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和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学奥数时出了问题。
我有一个学生,在数学上超级有天赋,他就是为数学而生的,他在今年被牛津大学数学专业录取。他小时候学奥数,不是死记硬背逼出来的,他真的应该学奥数;曾经有一个孩子学奥数,是妈妈为了让他在小升初时通过奥数“占坑”,结果很遗憾这个孩子拥有非常典型的文科思维,他学奥数时特别痛苦,一个星期上三天课,他经常讲的一段话:“兰海你知道吗?每一次上奥数课的课程,就是不断证明我是个笨蛋的课程,而我妈妈天天愿意让我不断验证自己是个笨蛋。”
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发育、大脑结构、心理发育等到底需要什么?在教育规划上面,一定要符合孩子的个人成长规律。
■ 合理的教育规划,要通过合作完成
有一个教育规划的核心点,就是合作。再好的学校,也没有办法满足孩子所有的教育需求。同理,校外培训班再好,也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需要。教育是需要合作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最重要的。只有家庭有权力选择孩子就读什么样的学校,也可以去选择孩子上什么样的课外班,因此家庭教育一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家庭教育要做好一个桥梁,让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补充,这三者之间是合作关系。
过去这么多年,学校教育还是背了一些锅,把所有孩子的教育需求都分给学校,但是学校真的不能完成所有。父母的选择是特别重要的,大家做这样的选择时,一定要注意。
合作还有一层意思,不管孩子上任何课外班,父母和老师之间应该是合作关系。但是有问题的父母常常是个“两面派”,当他们面对学校老师时,特别卑微,有一种深深的害怕,是担心老师给孩子小鞋穿,有非常多的恐惧。而我们骨子里面认为,老师这水平算什么,学历没有我高,教我们家孩子,教的都是错的。我看到很多家庭面对老师时,心理是很扭曲的。在这样扭曲的心态里,就变成了学校老师指挥父母,父母再有不满也敢怒不敢言。但当父母面对校外培训机构时,觉得自己花钱了,就开始指挥校外机构的老师:你要这样做。老师觉得你是客户,我要服务你,就变得不太敢说真话。
其实,一个好的父母一定要知道,不管和学校老师还是校外机构老师,都应该是合作关系,目标都是一个: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们经常在校外实践当中发现,当孩子知道他上这个课的目标是什么时,上课的状态会有很大的变化。孩子是在前台的,父母和老师在背后,如果父母和老师天天商量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但是孩子并不知道后面有推手,教育目标也很难达成。如果我们明确让孩子知道每个校外班他的收获、他的价值,所有的付出带来的结果,这样的合作关系会变得很好。
最后一点,从自己出发。我们看到很多父母期待孩子改变,他们会把让孩子改变的砝码放在孩子身上,而忘了自己也需要改变。这是在一个合作的关系当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孩子的成长规律:0-6岁孩子的语言、好奇心、安全感、规则、情绪很重要
0-6岁孩子最需要发展的是什么?可能父母会问,我们家孩子6岁以前要不要学英语、学画画、学钢琴,我们都没有办法直接回答大家的问题,因为这取决于什么方式的钢琴课、什么方式的英语课、什么状态之下的美术课?
回归个人成长的本质,6岁以前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大家可以做判断,这个英语班,教学的内容,老师对待孩子的部分,能够帮助孩子在屏幕上方显示的关键点上得到发展吗?如果能,这个班不错。不要仅仅关注课程,家长第一步要知道0-6岁孩子需要什么。
这又分几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就我自己工作的范畴,除了早教的课程以外,大家会报所谓的兴趣班还是在3岁以后。我也遇到过一些打鸡血的妈妈,报十来个班,你要知道,你报这么多班,自己也会很辛苦。周末看到父母的角色就是司机,争分夺秒,计算地特别精确,路上多少堵车时间?怎么吃饭?很多孩子跟我抱怨,我特别不喜欢所有的音频课!为什么?本来,我在去上补习班的路上可以睡觉,现在妈妈说来听一下英语。一点点喘息的时间都变成了争分夺秒,怎么办?我一上车就装睡,我妈饶不过我。妈妈有很高超的技术,觉得睡觉时间听着英语也是一种学习。
你会发现很多孩子特别喜欢戴耳机,很多人说孩子特别没有礼貌,怎么戴耳机呢?有80%的孩子其实并没有放任何音乐,只是用这种方式告诉你们:闭嘴,不要和你们说话,你们让我安静一会。这种过程是双向的,当一个人付出越多的时候,每个人都想要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会让整个家庭陷入到一种难以自拔的状态,我们是最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后果的。
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 对于0-6岁的孩子,好奇心是特别重要的。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第一步要做到保护。父母常常更愿意孩子是听话的,但好奇心强的孩子,6岁以前有非常多的探索行为,会抓个东西就往嘴里放,他要通过咀嚼辨识这个东西是什么,会有非常多的破坏性,我们会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我们其实是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在选择培训班的时候,老师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吗?上课的形式是否能做到这些?
0-6岁语言能力的发展,2001年拿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一起开会,从人力资源成本的角度看早期的发展,拿到的经济学数据是:在孩子们越小的时候,投入一块钱的教育成本,后面就会增加很多,这是经济学的数据。
■ 父母陪伴的质量同样重要。有一组实验证,研究者在美国取了三组家庭,第一组是拿政府救济才能生存的家庭。第二类是蓝领家庭,第三类是白领家庭。在没有任何干预条件下记录并研究,结果发现靠政府救济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最久,但是每小时和孩子说话的数量远远低于工作强度很大,陪伴孩子时间非常少的这些家庭。
在这种差别之下,当孩子长到3岁半-4岁时,父母经常陪伴孩子,用大量语言说话的孩子,他们的词汇量是领救济群体家庭孩子的几乎8-10倍。大家选择一些培训班、课外班时,也要看课程里面是否会强调沟通关系。老师的语言能力是否能给孩子做一个很好的例子,让他成为学习、模仿的对象。这些都是父母选择规划的标准。
■ 安全感和规则。学习的环境是否有安全感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的。什么叫安全感?孩子到了学习班,知道老师认识他,他对班级有归属感,这样的归属感取决于两点,培训班的老师是否稳定。3-6岁阶段的孩子抗拒学习,是老师他不喜欢?或者是老师频繁在换?这些对于孩子的安全感都是有影响的。
规则指的是什么?很多孩子现在上早教,早教班要求孩子们进到环境要拖鞋,和老师问好,走的时候要说再见。所有的动作对机构来讲只是一个流程,但是这个流程对于0-6岁的幼儿来说,就是规则感的建立。这个东西让孩子知道原来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在不同的环境下面,我需要遵守这个环境的特点,所以我们在选择这样课程的时候,要看这个课程是否有序。
■ 最后是情绪。我在这么多年的研究当中,看0-6岁孩子成长的时候,我们要关注的是他的未来。0-6岁是为6-12岁准备的,12岁是为18岁做准备的。这阶段的发展,对情商和后续的人际关系都是有价值的,首先孩子要认知自己的情绪,我为什么高兴?高兴的时候除了鼓掌还可以做什么?生气的时候除了打人是否找到其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是孩子学习的内容。我们在意的是孩子学习的过程,还是这个孩子学习的结果。
我讲一个生理发展的例子,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孩子大概在多大的时候应该分清楚左右?3-4岁之间,让孩子分清楚左右。我们在意的是孩子分清楚的结果,为什么我们还要在孩子1-2岁的时候教左和右呢?1-2岁我们要的并不是结果,而是大脑神经元刺激,这很重要。
我特别建议大家,应该在0-6岁更在意过程,而非结果。但是从教育市场来讲,所有可衡量结果的产品是容易被企业宣传的,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因为我们衡量得失,就会导致有一些真正对孩子有终身价值的课程被大大低估了。
父母的选择是什么?就是教育审美,教育审美是重要的,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拿英语来讲,现在有这么多,一对一、线上线下,比的是价格吗?比的是内容吗?3-6岁的孩子,通过线上学英语,如果机构通过线上教英语就可以让孩子的情绪能力得到发展,我可能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这是很难实现的,情感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有真实情感的接触才可以的。
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尤为重要
接下来分析,到底在选择课外班的时候,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观”?
第一要考虑孩子成长的需要。刚才说的科学的成长规律,这个阶段孩子真的需要吗?他一定会需要吗?
第二成长的需要有时是补缺。比如我们看到现在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中,男性的角色非常少,或者能够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很坚强的元素比较少,这时候补缺就至关重要。我们是否可以在市场上寻找到某一个行动项目,通过运动本身带给孩子的冲撞感和坚强。我们会有橄榄球队,橄榄球运动让每一个人直面冲撞。家长们一定要补缺,补这个阶段家庭中没办法提供的,补学校没办法提供的,尽可能少做重合工作。学校天天有数学课了,孩子数学本来就很好,锦上添花可以有,但不要太过,选择关键时间点,中考了冲击一下可以,但更重要的是补缺。软实力和硬实力最后对于孩子的价值,包括在社会上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特别希望大家一块去思考家庭的情况,量力而行。出国读书并不是解决这个孩子成长的唯一途径。因为,我们接触过太多的孩子,最少孩子会和我们一起待5年,最长10年,我遇到过一个从公立学校成长起来,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读公立学校的妈妈,自己非常有想法。孩子读的是人大附中,初中、高中都有过,这个女孩喜欢研究星星、天文,经常初中高中请假,去甘肃看星星。在公立学校成长的孩子家长那么有眼光,现在这个孩子在美国读纯数学的博士,导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许多孩子进入国际学校根本不适应,因为什么?孩子读国际学校对父母的要求更高,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好的国际学校,学校老师对于父母的要求,第一英文沟通得会,老师所有的要求都是邮件给的,老师只告诉你结果,中间的过程你得自己做。
我认识的家长中,孩子读了国际学校,妈妈被逼的学英语,有的时候开家长会带着翻译。这种压力真的是极大的。选择读国际学校,我看到对父母的要求是很高的。我并不认为只有国际学校才能培养有创造力的孩子,只有公立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没有创造力,他们的差别填补的那一块在于家庭的选择。发自内心的说,对教育的成本超过家庭的开支,家庭关系会变得非常的畸形,对这个东西的诉求完全不一样了,你都会臆想到,孩子的学习结果不如预期的时候,全家人都会说,孩子的内心会觉得不是我要求的,我并没有要求你们要这样,你们安排了。
选择课外班,我有一个个人的体会,我是70年代的人,但是,在我读书的那个时候,在社会上可以选择的校外培训机构是非常少的。我的爸爸妈妈做了一件让我到现在我也觉得特别了不起的事情,那个时候,他们的工资才100-200的时候,我所有想买的书,参加的培训班,玩的游戏,从小到大学了太多的东西了,他们没有拒绝,没有要求有什么结果,唯一的要求你得负责任、得坚持。对于我来说,重要性有两个非常大的收获。
第一让我从小看到除了学校学习以外的更大的世界,第二我从小就知道,你许诺过的东西是需要坚持的。我从6岁开始弹钢琴,弹到高中毕业,学弹钢琴的过程非常痛苦,特别是所有学乐器的孩子,第一个瓶颈期一定会出现在一年半,一开始只是观察,后来学了之后才知道,新鲜劲过了,需要有外部的东西激发你坚持。但是我父母做了一件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做的这么好的事,我们家在贵阳,1982年左右的时候,一个地方买钢琴需要钢琴票,我们城市只有三张钢琴票,我想学钢琴,我妈妈特别严肃问了我三遍,我说是。我妈给钢琴厂写了信,人家居然给我们家寄来琴票。
一架钢琴五千块钱,我到现在都问妈妈钱从哪儿来的?那时候好的是能教钢琴都是教授级别的,我妈特别牛的跟人家说,我们姑娘不会做这个专业,倒不是要求弹得多好。所以,我每周最多练一首曲子,我的钢琴老师听我弹一遍,指导一下,35分钟聊的都是音乐,各种流派。我6岁由于音乐的启蒙,后来又有了艺术的启蒙,整个学琴的过程没有考级,但是我在学音乐,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
你们给孩子选择音乐课外班的时候,大家思考技能真的重要吗?中国的运动项目,为什么说花样滑冰艺术的表现力是不如国外的,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这个真的是父母你们在选择,就是一个小时的钢琴课,你能看到是让这个孩子考级呢?还是你更愿意孩子在从小学的过程当中,艺术对他的影响,肯定你选择第二种,你的费用一定高,这不是一般的老师能教的了。500块钱一小时钢琴考考10级,800块钱的老师说不考级,你们要什么?最后就是家长的教育审美了,你们要什么。
我学10年的钢琴,6—16岁,一年半以后,每次弹钢琴之前都得和我妈妈吵一架,不想弹,我妈妈做的最牛的是永远不朝我发脾气,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假装和我吵一架,你把我骂一顿,就可以生气不干这个事了。我把你激怒了,你骂我,我就哭了,这事就过去了。我妈妈从来不上当,看着我摔东西、砸琴,永远说三个字,弹琴去。我挣扎了一年半,发现没用,就老老实实开始干这个活了。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能看得见最大的收获,我当时还埋怨我妈妈,学二胡都去学校表演了,钢琴太重了,搬不过去。孩子学习的时候,要给他展示的机会,我是没有办法展示的,天天吹牛,那时候没有手机,我说你们来家听我弹琴,多么渴望掌声的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我们设想一下,父母给孩子做的每一个家庭教育规划的选择,我们到底要得是现在呢?还是未来?不把这件事情想清楚的话,现在花的每一笔钱,最后你们都会后悔。从我个人的经历,过去20年看到中国上万的家庭,最后的节点,孩子长到17、18岁的时候,都会后悔,当年学点那个就好了,那个是什么呢?当下看不到明显的结果,对于他们的成长一定价值体现在未来的,但是遗憾的事情是时间过去了。
如何甄别“渣班”?师资稳定、逻辑匹配、用户体验是重要参考
怎么样分别“渣班”,师资稳定性、逻辑匹配、用户体验。逻辑匹配,员工面试题会说,学教育专业的人分不清楚,什么是教学内容,什么是教学方式,这两个一定要搞明白。新概念英语这本书是教学内容。A培训机构以背诵的方式学习,第二个机构演小品的方式学,第三种是玩游戏,这是三种教学方式。
父母要研究的不仅仅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怎么教的方式能够分高低,怎么教一定要看逻辑是否匹配的,我们对孩子是个性化教学,一个班30个人,一次课40分钟,平均一个孩子身上1分钟,怎么可能有个性化的教学呢?大家的逻辑一定要多问怎么做到?大家都会面对销售,我的课怎么样?不要让他讲用什么样的教学法,谁都会说,你说你给我举一个例子,你们在课堂上是怎么操作的?所有人都有逻辑分析的能力,只不过愿不愿意去听,他举例子,你可以做初步的判断。
用户体验,我会在意从这个机构出来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这些人是评价是什么样的,这个很重要。只有师资稳定的机构,他们能够给你提供的用户体验比较可靠,因为老师是稳定的。所以你能够看到一个体系。
最后补充一点,我认为好的课程,一定是系统的课程,在系统里面,不仅仅有对孩子的系统,一定有自己的师资培养的系统。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大家可以问问你们的老师有没有培训。
大家要分清楚什么是顾问,什么是销售,现在有很多机构把销售也叫做顾问,实际上是在卖课的,如果一个机构能够很好的话给你提供顾问式的服务,这个钱你是花的值的,大家可以匹配一下。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教育市场和所有的市场都是一样的,一分钱一分货,如果在费用上面太想占便宜,这个课不可能好,因为一个机构要存活,如果收费太低,我们更多考虑老师不稳定,怎么样吸引一个更优秀的老师呢?去年涉足互联网的时候,怪不得没有人学教育了,你们的工资太高了,互联网同事说,你没有接触过金融行业,怪不得所有这两个行业的人,实现财富自由以后,40岁以后说我们来做做教育吧,这就是一个怪圈了。好的硬件也好、好的设备也好,都没有一个好老师重要。一个机构中老师才是最核心的。
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我们做不完所有的事情,大家是需要帮手的。我们没有办法解决孩子遇到的所有问题。就像我们在职场上也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是一模一样的。当一个爸爸妈妈能够面对自己是可以犯错的,你会发现他也就会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
我们首先改变自己。我看到太多的家庭的模式,都是在期待对方的改变,妈妈会抱怨爸爸多回家陪我们一下就好了,爸爸抱怨,我在外面挣钱。大家会抱怨,孩子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做不好呢?有一个家庭不好的模式,大家在抱怨当中成长,抱怨没有任何用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提到教育规划,父母还是要看得更远一点,大一点,格局更大一点,愿意舍弃目前的小利,才有可能给孩子一个更大的空间。
最后一个词形容什么是教育规划,就是眼高手低,很多人觉得是贬义词,放到教育规划是特别对,我们要“更远”看到孩子的未来,“手低”我们看到了未来之后,现在要手把手和孩子一起做这样的选择,这个是一个最好的状态。
家长课堂:
家长课堂,聚焦中国千万家长核心需求,围绕国内外升学择校、青少年成长、家庭教育等热点,利用新浪教育研究院专家及大V资源,通过活动沙龙、视频直播、群互动等形式,实现家长与专家的零距离互动,助力中国家长成长,向教育焦虑say no!
实习编辑:兰金双
责任编辑: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