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金杯研学旅行 倾力打造“行走的数学课堂”

新浪教育
日前,青少年科普活动——“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简称“华杯赛”)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转型升级为华罗庚金杯研学旅行活动,旨在继承华罗庚教授推广双法遗志—“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倾力打造“为千百万人的数学”。这是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华杯赛”组委会扩大会上获悉的。
“华杯赛”于1986年华罗庚逝世一周年之际,为纪念和学习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而创办的, “华杯赛”从一问世就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认可,自1994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竞赛、评奖活动管理的通知》(教基[1994]13号)后,“华杯赛”即被纳入国家教委批准的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性竞赛、读书、评奖等活动项目。
“华杯赛”迄今已走过了33个年头,全国有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100多个城市和地区,4000多万少年儿童参加过该活动,从“华杯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少年英才,其佼佼者已在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崭露头角。像创办我国第一家C2C电子商务平台易趣网的邵亦波,即是第一届“华杯赛”决赛金牌获得者;去年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发布2018年度科学人物,位居榜首且被誉为“石墨烯驾驭者”的曹原同学更是自五年级起连续三次参加“华杯赛”并获奖。目前还有一大批曾获得“华杯赛”金牌、银牌、铜牌的选手分别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大学学习。事实证明,“华杯赛”为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增强青少年对数学的兴趣,更好地普及数学知识,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积极的作用。
2018年2月,教育部出台3号文件、4号公告后,“华杯赛”组委会立即召开扩大会议学习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率先在全国将比赛停止。经过近一年的酝酿与探索,“华杯赛”组委会决定坚决响应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号召,更好地传承华老遗志,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联合国内领先的专业研学国企机构北京青年国际研学旅行有限公司和厦门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主动将“华杯赛”转型升级为研学旅行,开启“行走中的数学课堂”,共同打造“为千百万人的数学”。
“华杯赛”组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唐保玲强调,“华杯赛”本身就包含有“研学旅行”的基因。华罗庚教授既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做出巨大贡献的典范。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优选法和统筹法。华罗庚教授为了推广“双法”,他几乎跑遍了中国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区。全国的28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多个县,上千个工厂、矿山和村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三下淮南,六赴黑龙江,多次到山西、大庆,总计行程约20万公里,堪称一次和平年代普及推广科学新长征。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了一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队伍。毛泽东主席对华罗庚教授在科学上的这一创新曾给予高度评价。“华杯赛”牢记华罗庚教授的教导,在命题中坚持“普及性、趣味性、新颖性”相结合的命题原则,题目同生活应用紧密相连;在活动安排上既有数学比赛,也有深度旅游,有“学”有“游”,切实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受到广大师生欢迎和好评。因此此次转型升级,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华杯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转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这既是“华杯赛”的特色,更是优势。
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下网络上很流行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研学旅行,是身体和灵魂同时在路上,是学与思、学与行的更高境界。转型后,组委会将进一步注重通过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华罗庚,走出书斋和课堂,进车间、下农庄,来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之中,把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学风与工作作风。活动整体设计上要侧重让青少年学生有体验,“亲口尝尝梨子的味道”,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让他们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出点力、流点汗,经风雨、见世面,一定让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增加爱国情,增进广大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此次转型组委会坚持的第一个原则。
二是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研学旅行全过程。要把“学习和发扬华罗庚精神”始终放在活动第一位的位置,把学习华罗庚教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华罗庚教授献身科学的精神,学习华罗庚教授刻苦学习、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学习华罗庚教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学习方法与工作方法放在第一位。通过播放华罗庚专题片,邀请华罗庚教授亲属或弟子作报告,华罗庚教授图片展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华罗庚教授,爱上华罗庚教授,爱上科学,从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经历中汲取营养,从小树立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素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爱国、进取、创新的精神,引导莘莘学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之中。
三是坚持大教授牵手小学生。所聘请的研学专家大多数是华罗庚教授的学生,主要来自清华、北大、首师大、中科院等著名院校和研究机构。这些专家教授们继承了华罗庚教授的遗愿,把弘扬华罗庚精神,普及数学科学,为祖国培养人才当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在研学过程中,他们将注重“普及性、趣味性、新颖性”相结合,深入浅出,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孩子们展示数学在未来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让有意义的内容也能有意思,让有深度的理论也能够有温度,找到和同学们之间的一个契合点,让同学们觉得“数学好玩”,发现“数学之美”,不断提升数学的吸引力。
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基础性的推动作用,催生了世界的历次工业革命,正在推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例如5G编码、多址接入、多天线、组网技术升级,都依赖于数学基础理论的进步。为此,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云勇专门提交了《关于加强数学教育、分类数学竞赛,筑牢科技创新之基的提案》,建议强化全民对数学教育的重视,认识到我国在数学发展上的真实水平,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数学强,则国家强;得数学得天下,失数学失脚下。以弘扬华罗庚精神、普及数学文化为初心的华罗庚金杯研学旅行将以此次转型为契机,像华罗庚教授推广“双法”那样,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致力推动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启新时代里推广数学的新长征,大力引导青少年对标华罗庚,从小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实习编辑:兰金双
责任编辑: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