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中小学

李希贵校长:北京十一学校教师的权力就是这么大

新浪教育

关注

(原标题:十一学校教师的权力就是这么大!李希贵校长说)

校长不要把自己当成学校里的中心人物,在管理上要理清学校、年级、学科、教师和校长自己的权力边界。尽量让管理扁平化,让校长、老师和学生之间用爱和信任构建起直接有效的教育链接。

去中心化 构建联盟关系

美国马里兰大学原校长莫特博士有一句调侃的话。他说:“当校长好比当墓地管理员,下边虽然有很多人,可是没人听你的。”一个校长能这样调侃自己,不把自己当成一所学校的中心人物,非常不容易,因为一个组织的天性就是控制。

组织内为什么要分层?因为要分工。但在分工之后我们却没有分权,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就成为校长的重要责任。我们还特别喜欢与下属签责任状,但是签完了责任状,却忘了分给他权力。

在北京十一学校里,我们怎么去理清权力的边界?学校的权力、年级的权力、学科的权力、教师的权力和校长的权力,它们的边界在哪里?

在十一学校里,校长只能确定学校的课程方案,明确教育、教学的价值观,确定评价方案。不能拿出一种教学模式或者借鉴一种教学方法,在学科上、课堂上、老师那里强行推行。这是在学校章程里明确规定的、校长不具备的权力。在财务方面,校长领导各年级、各部门、各组织编制预算,批准并监督预算,每年请会计师事务所来学校进行两次审计,这些是校长的权力。当预算编制完了,公布到学校网上,在执行预算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个人自己签字后,就可以找财务报销,无须校长批准。

学术领域也是这样。一个学科有学科主任,年级有年级教研组长,课程有课程首席教师,他们之间也要理清权力边界。如果理不清,他们也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更无法创新。

在理清权力边界时,有一个关键要害,那就是预算的分解。一定要把预算分解下去,让每个课程知道明年在课程建设上到底要做什么,让每个学科清楚明年到底要花多少钱,要把校长的预算、学校的预算变成每一个部门及每一个岗位的预算。同时,项目负责人必须有权力组建他的团队,在用人上实现双向选择。

扁平化 让供需有效连接

扁平化就是去中层化。十一学校把所有的中层部门都变成了职能部门,它们不再是管理部门。中层部门没有权力召开教师会议;所有副校长都不再分管任何一个领域,因为他分管任何一个领域,就会重视这个领域,而不一定重视学生,并且会没完没了地要求老师来开会,所以十一学校的副校长都兼任年级主任。这样学校层面的会议就很少了,而且老师可以自愿参加。

在学生选课过程中,因为学校没有班主任,我们就给每位学生配了一名导师。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还不够扁平化。教育也必须实现扁平化,师生的交往也必须实现扁平化。一旦固定一位导师,这位学生就会什么事都去找这位导师来解决。如此,不利于建立更广泛的师生交往,所以现在我们不再给学生设固定导师。

在教学关系方面,十一学校的老师也进行了探索,对教室进行分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区域。老师把相应的黑板、白板、绿板配备到相应区域,以实现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扁平化。

十一学校有一名理科“学霸”,写作特别弱。他的语文老师发现,当年高考有一名和他同名的学生语文考得特别好。于是,这位语文老师就想法找来那名学生高中时写的五篇作文,送这位“学霸”学习。“学霸”很感动,一下子爆发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教他具体知识,只是给他建立了链接。

过去,我们把老师比喻为桑蚕、铺路石、蜡烛,都有道理,但今天我们老师还要当蜘蛛,帮助学生建立连接。

十一学校每天中午都有一位校级干部和相约的学生共进午餐的活动,学校每年会有300多名学生跟我共进午餐。这个共进午餐活动表面上是一个放松性的沟通,其实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连接。我曾经做过统计,给我发短信、给我提要求、与我建立更多联系的往往是那些跟我一块儿共进过午餐的学生。

现在,我把我办公室里的藏书向学生开放借阅。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借书给学生,更是为了和学生建立扁平化的连接。我打算把家里的藏书也借给学生,叫学生到我家里去借书,这样校长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就大不一样了。

有人说,爱不是动词,不是名词,而是连词。

作者: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编辑:海教思维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海教思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尹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