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教育以创造为原动力 孩子们需要认知大世界

新浪教育
新浪教育讯 10月30日,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发起的儿童通识教育公司童行学院,举办了《他乡的童年——中国篇》线下观影会。郝景芳与现场120名观众一起观看了纪录片,并远程连线该纪录片导演周轶君,就纪录片和中国教育现状和未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童行课堂:传统与国际接轨
《他乡的童年》是最近大热的一部教育纪录片,在短短6集的节目里,它展示了中国之外5个不同国家的教育特色:日本的自立与集体主义精神、芬兰的发挥个性融入生活、印度人在混乱中发声创造秩序、英国提倡改变世界的精英教育、以色列则鼓励尝试不怕失败。
回到中国,对于中国来说,这些经验哪些适合我们,哪些又不适合我们,哪些可以借鉴,哪些无法借鉴呢?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童行学院线下课堂的刘怡老师在带领孩子们上课,她带着一群小学生参观秦始皇陵回来后,提出了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你如何评价秦始皇?
历史文化课我们都上过不少,通常形式都是靠老师给学生讲述历史事件、文化、意义,学生们记忆就好。童行学院的课堂上却让小学生来直接讨论和评价秦始皇这样一个“大人物”,他们真的能做到吗?他们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事实上,孩子们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永远不要低估了孩子,要给他们的观察、动手和思考的空间,这需要用科学和合理的方式引导。
区分事实与观点、表达论点与论据,这是国外批判性思维课程中的基本训练。使用西方国家流行的“批判性思维”方法,与中国传统历史结合来授课的形式,也是童行学院线下课堂的教研思路之一: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多元化。
郝景芳:以创造为原动力
观影后,童行学院创始人郝景芳发表了“以创造为原动力”的主题演讲。
如何让孩子进入良性循环?郝景芳认为,兴趣才是驱动孩子创造的原动力,当孩子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之后,才能再次激发主动性,再去创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那么孩子的兴趣又从何而来?郝景芳在演讲中引入了 施建农的《创造力与创新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
我们认为,在个体的创造性行为中,控制智力导入量的开关机制直接受个体创造性态度的影响,而态度又同时受到来自个体内外两种驱动力的作用。
内驱力来自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好奇、执着等。而外驱力来自外界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直接来自周围环境的要求、期望和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对个体的创造性产品的评价。
也就是说,孩子的兴趣一方面来自内部,也就是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好奇、执着等。另一方面也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等对孩子的要求和设定,以及反馈评价,都会成为影响孩子兴趣的方面。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郝景芳在演讲中给出了几点建议:为儿童创设一个易感应的环境;重视对孩子在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儿童处理好与人相处和自己独立的关系;鼓励儿童独立从事操作性活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预料到并且允许孩子出现退步;帮助孩子建立有明确规定的训练和行为标准。
为孩子提供创造力萌发的土壤,首先要有温暖、包容、鼓励的环境,给到孩子的目标和任务要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知识的学习和信息的输入要有综合思维,给孩子融会贯通的知识视野,这是童行学院的第一个目标:把自然科学、人文艺术方向的启蒙知识,串联成融汇的一幅大的世界图景,带孩子完成一次世界之旅,希望他们能够全景看世界,探索世界。
郝景芳说:“这样能够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跟着我们的脚步,从自身出发,进入这个世界进行一场探索,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机地了解这个世界了方方面面的知识,孩子会非常容易产生兴趣,他会觉得自己是在一个冒险故事里面,能够看到这个世界的全景,了解这个世界的美丽,孩子就会觉得学习原来是这么有趣。“
其次是能够融会贯通的去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对于孩子进入学校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是非常有好处的,一旦他们建立起比较完整连贯的知识框架,了解到各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促进,不是割裂的,他们就更能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
童行学院课程体系的另一个目标,是让孩子一通百通学会学习。童行的课程希望能给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让孩子不断熟悉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孩子的思维能力在情境中得到发展。童行并不用抽象的奥数题来锻炼思维,而是通过科学引导的有逻辑的讲述,让孩子去观察生活,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进入知识世界。相信孩子在真实世界的知识中锻炼思考,未来更容易理解这个世界。

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学校应该选公立还是私立?精英教育适合我们每一个家庭吗?
对此,郝景芳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如果要问我,对于中国教育有什么期待,有什么革新的愿望,我的希望并不是推翻现有体系,而是希望给现有体系注入思想和愿景。我们需要的是对现有扎实基础教育的拓展。我们需要给现有的教育一片更广大的天空,让我们的孩子具备思考大问题的能力,以问题和思考引导未来的技能学习。“
我们的孩子未来需要具备哪些能力?郝景芳认为,宏观思想、国际视野、问题思维、跨界联系是孩子在面对未来时需要具备的。
“中国教育系统有很多优点,值得巩固扎实,但缺点在于视野狭窄,过度强调技能、钻研题目,并没有给技能训练以充足思想指引,以至于学生长大之后技能优秀,但是对方向把握不足,选择自我人生以及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有限,在世界舞台的贡献受到局限。“郝景芳说。
童行学院的愿景,就是弥补教育体系思想的不足,带领孩子认知大世界、思考大问题,给孩子带来广阔视野和思想深度,在对人类问题的思考中获得更强的学习动力。
童行学院,期望打开一片广阔的天空,补充教育体系坚实的大地。
童行学院,童行学院由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在2017年发起创办,主要为3-12岁儿童提供通识教育课程。目前,童行学院的课程内容包括线上音频互动课、线下项目制学习课以及家庭教育课。目前线上课程内容覆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目前已经出品《哲思之旅》《世界游》《万物启蒙》同行书单伴读等线上课程;线下课程包括以项目制学习为主的游学营、冬夏令营和周末实践课,通过思辨讨论和动手操作,让孩子了解世界与历史;家庭教育目前针对学龄前后的父母提供,由创始人郝景芳、吴希、童行团队专家和课程讲师输出家庭教育的理念、育儿方法以及亲子伴读书单;此外,童行学院小程序里的音频课程,即将上线的新版APP将承载更多的学习功能,包括视频课件、学习卡片、游戏化测试、师生互动、家庭作业等。
实习编辑:崔凤娇
责任编辑: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