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中小学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以母语构筑世界

新浪教育

关注

一、以母语构筑世界

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孩,我们便开始用母语来探索这个世界。

当我们拥有了阅读能力,我们开始用母语来阅读这个世界。

当我们成为一个母语老师,我们便在以母语构筑这个世界。

儿童母语教育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业?

首先让孩子们具备用母语阅读世界的能力。同时,母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基,它培育着未来公民的语言面貌、思维认知和内在精神,造就着未来社会的雏形。

因此,我们正在以母语构筑这个世界。

在今天,我们看到科技迅猛发展(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地球环境持续恶化,地区性冲突不断,中美贸易战展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正在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以一个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到世界的舞台。

从那个我们难以忘记的极暗时刻(1840年)走到今天,我们走了整整180年。到今天,我们才有了文化自信,用新的眼光认识世界,重新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

我们还有更远的征途,我们要去为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在这个征途中,母语教育有着特别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母语教育,我们需要让每个个体建立对宇宙、世界、国家、族群、集体、生命和自我的认识,培育未来公民可以跟世界对话的能力,需要寻找和构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哪来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只可能是撕裂的认知,只可能是不断的冲突。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文化自信”、“母语”、“语文教育”、“全民阅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统编教材”、“大语文”等一些词的涌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母语教育、语文高考、大量的阅读、统编教材、大语文成为一些重要的概念。

二、重新定义大语文

新教材·大语文·云课堂,是本届论坛的三个关键词。我想,就这三个关键词跟大家做一些交流,讲讲自己的理解。

1

新教材——统编教材

2017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的语文学科开始统一使用统编教材。从2019年起,全国所有小学生已经全部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

我们看到这套教材有很多新的思想,比如,双线并进的设计,重视阅读,设立“快乐读书吧”、整本书进入课程,写作序列性加强,传统文化比重增加等等。我们必须要在领会课标的基础上,用好教材,教好教材,实现保底的目标。

2

什么是“大语文”?

这两年,我们开始不断地看到“大语文”这个词。

有“大语文”?难道还有一个“小语文”?

什么是“小语文”?也许大家心里有一个界定——以应试为目标的语文,以工具化的字词句训练为教学内容的语文,只教教材的语文,就是小语文。

什么是“大语文”?

难道我们将中学甚至大学的文学史常识、国学常识、文学鉴赏下移到小学就是大语文了吗?

难道我们做应试教育的各种各样包装,其实质还是记背各种语文知识、做大量的阅读训练,标准化的作文考试辅导就是大语文了吗?

表面上看是做大量阅读,也包括很多很好的文学作品,但依然是模式化的文本分析、作者介绍、时代背景,难道就是大语文了吗?

我所理解的大语文:

1、绝不仅仅是校园里的语文课,母语教育在家庭、社区、社会机构和更广泛的场域里真实发生。比如:汉字拼写大会、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我觉得它们也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大语文。

2、绝不仅仅是线下的面对面的课堂。云课堂,一种通向未来教育的大语文。这种语文形态也是我们要重视的。所以,它不是仅仅在课堂,也在演讲厅、直播间、研讨室、现场、实验室、线上课堂,还在各种各样的母语文化体验场所。

面对这样一种未来教育的形态,我们也正在做一些实验,推出了亲近母语在线。核心的产品——小步读书,以中文分级阅读为核心,通过让孩子们每日一听《日有所诵》,每天读测,每天一篇好的文章(既有文学的文本,也有信息类的文本),并且做阅读的测评。每月读一本书,有名师的阅读指导和交流,并且倡导他们更自主地阅读,让孩子拥有丰富的精神积淀。

在这样分级阅读产品的基础上,我们还推出了一些更丰富形态的大语文的课程。例如更深入的分级阅读课程,带领孩子们深读中国神话,《西游记》《史记》等,还有分级写作课,学习统编教材的语文私教课,《我的母语课》,朱爱朝讲二十四节气课程等等。

3、不仅仅是语文教材的学习,应试的语文学习,而是以阅读为核心的课程,更丰富的课程构建。

4、不仅仅是学语文,最根本的是不是在“育人”?是不是以儿童为本?

在我看来,大语文,一定是大阅读,一定是大教育。

三、聚焦:儿童本位的母语课堂

本届论坛聚焦儿童本位的母语课堂,在这三天的议程里,我们将通过课堂、演讲、对话等形式聚焦教学,聚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古典诗歌教学以及整本书教学,让大家观摩以儿童本位的母语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

1

课程内容的重要性

十多年来,亲近母语一直致力于以儿童为本位的母语课程。

亲近母语认为,以儿童为本,营造更好的母语学习环境,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以专业的态度,进行课程内容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亲近母语课程实施方案提倡在教好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开展《日有所诵》课程、主题阅读课程和整本书阅读课程,也鼓励学校探索母语文化体验、研究性学习等提高性的课程。

2

从课程构建到教学研究

1、为什么?意义何在?

仅仅停留在课程构建是不够的,一定要到课堂教学的层面来研究。因为教学是最重要,最有产出性,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最终,老师要通过一节节课堂,去获得最终的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去研究课堂教学、教学行为。

仅仅从教学层面去反思当代小学语文教学,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

·很多老师把课程内容当做教学内容

·忽视教学的作用和专业性,认为自主阅读就可以。

·很多老师有课程意识,引进大量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东拉西扯,真正的教学,并没有发生。

·最严重的是,我们的很多课堂教学是目中无人的,没有儿童,只在知识层面、工具层面、策略层面。以为教语文就是教知识。在形式上只有讲授、问答和练习。

这就像叶澜教授所说的那样:“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这当然是极为错误的。

2、界定范围

我接下来的演讲内容,主要针对学校里的语文课,也就是日常教学,公开课也基本适用, 但不针对亲子教育。适用于线下,也适用于在线的大语文教学。主要针对阅读和作文课,识字、听说和综合性学习也基本适用。

3、教学:教师、儿童、课程内容

教学中有三个要素:教师、儿童、课程内容。我们要关注教?还是关注学?还是同时关注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我想,儿童、母语、教师应该“三位一体”的。

4、儿童本位的母语课堂的基本特征

① 亲近母语认为,儿童本位的母语课堂不仅仅是认知训练的课堂,更是完整的“人”的课堂。

② 儿童本位的母语课堂,是真实的,实践的,对话的,生长的课堂。

③ 课堂中,儿童—母语—老师三位一体,围绕着共同目标。

这个目标是什么呢?

5、教学目标

这个共同的目标是“育人”,培养人,培育未来的合格公民,亲近母语把它阐释为“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如果要做比较细的分析,教学的目标基本可以概括为——

① 基本知识和技能目标

基础知识:必须适当的语文训练,让孩子掌握字词句等必要的知识。

技能:听说读写。这些技能的养成不是靠知识训练达到的,而是必须依靠实践去完成。

② 核心素养目标:

如果语文课只达到第一个层面是不够的,我们要培育发展孩子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其实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综合性的核心素养,还有一个是学科的素养。

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感受力、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力和理性精神,去发展孩子的文化根基、视野,培养他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这样我们才可能有共同的价值观,未来才有可能去谈“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 “育人”目标:情感发育、人格养成、价值观培育

我们要关注儿童在课堂中的情感发育、人格的养成、价值观的培养。

但这三个层面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6、教学流程

这样的教学目标如何去实现呢?

浪漫——精确——综合,怀特海所说的这个教学过程,并不仅仅针对一堂课,也适用于每一个学习阶段,孩子们成长的每个生命阶段。

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杜威的五步学习法非常适用于理科,但是,如果做深入的学习,你会发现,也适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

7、不同的教学类型

小学阶段的母语教育,其实有两种大的类型——

① 为生活而学,为应用而教

20世纪以来,实用主义哲学理念特别注重为生活而学,为应用而教。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看到有很多应用性的阅读,包括信息类、生活类文本的阅读,例如言语交际,儿童的写作。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应突出情境性、功能性,要给孩子提供策略,提供工具,提供框架这是我们以前语文教学缺乏的。

因为今天我的演讲时间只有四十分钟,很可惜,在这里,不能提供一个教学案例来做进一步的展现。

② 为传承而教,为创造而学

在母语教育中,我们还要为传承而教,为创造而学。传承经典时,我们会面对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教经典?经典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如何学?

3

教学过程

我将用一种范式来做概括,这种范式是一种参考,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这么教。但是,我希望通过这个“范式”,来表达在一个完整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和孩子去进行一次次的探索和穿越?

1、导入和预习

① 导入(激发兴趣,建立连接)

② 预习:自学

我并不认为预习是一定要带回家的,我是主张在班级中,在课堂里进行。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a。把文本读正确、流利,没有阅读就没有后面的教学产生;b。 学习生字词,这个任务是孩子们可以自己完成的;c。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给他一些工具,给他一些学习单,让他自己去完成。

2、浪漫阶段——初读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我称之为——初读阶段,也就是怀特海所说的浪漫阶段。

在这个阶段,要让孩子在自读以后,说说初读的感受,然后借助于阅读学习单进行一些交流。完成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例如字词句的基本理解,文本的脉络的梳理,文本的内容的基础理解等等。

3、精确阶段——深入读

这个阶段有两个重点:

a. 围绕教材或者是这篇文本,做精确的知识和训练,实现语文学科素养提升,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要进入到技能层面,借助于这个文本让孩子去感受,去体验。

b. 从文体、风格、语言等方面出发,培养孩子的良好思维力、理性精神等,发展孩子的核心素养。

4、综合阶段

综合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育人”的阶段,重要的是联结、穿越、验证,激发和创造。老师通过自己的引领、参与、联结,让孩子们和文本产生深刻的生命的共鸣,让孩子这个小小的生命个体融入到“共同体”中去。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打开格局,他们学会和他人对话,和伟大的心灵对话,和自然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断地回到生命之源,他们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文化理解力不断在提高,生命的力量不断被激发,他们会逐渐成长为有信念,有力量的创造者。

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爱德华·斯普朗格说:“与人的生活和个体精神没有关联的知识是无生命的知识,知识必须转向人的内在精神才有意义。”孩子们在一个个文本中验证自己,找到自己的精神之源,他们实际上不仅仅在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在做自己生命的意义的建构。

5、拓展和延伸

这个环节并不是每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有,但是,如果你有课程意识的话,会有自己的建构和选择。

拓展和延伸,就是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把孩子带入更广阔的空间里去。让他们去更广泛地阅读,更丰富地实践。

例如二年级的《大禹治水》,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在《新编语文全阅读》中,给孩子提供了三个文本:

1、鲧窃息壤   

2、大禹治水  一个更符合儿童,更有血肉的神话故事

3、大禹治水的文言文

四年级的时候,再推荐孩子们去阅读《中国神话故事》《诸神的踪迹》,让孩子们进行文学的阅读,研究性的学习,去研究大禹,是如何疏通江河,治理水患,定九州,确定赋税等等,他的伟大功绩,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们像今天的芳草园小学、东郊小学一样,让孩子们把一个个经典文本进行艺术的演绎。

时间有限,我只能通过一个案例来做简单的阐释,但也不能充分展开。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就像这样一首诗,我们如果带孩子们去进入,可以在孩子自学朗读的基础上,在预习时,给孩子们提三个问题:第一,你觉得这首诗写在什么季节?写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第二,这首诗写到了哪些景物?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第三,这首诗在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再让孩子们看看,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大家能找到这个字吗?相信大家很容易会找到“愁”这个“诗眼”。

在初读阶段,跟孩子们一起,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可以结合以上问题,借助于一些注释和资料,跟孩子们初步理解这首诗。

但实际上,在理清语意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跟孩子们进入更深入的阅读。我们可以通过两个问题的探究来实现。

第一个问题,还是这首诗究竟写在什么季节,写的是一天中什么时间的情感,写在哪一年,诗人什么样的状态下。

其实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恰恰是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乌啼”,究竟是什么鸟?有人说是乌鸦,有人讲是乌雀,程千帆先生的弟子徐有富教授认为,其实这里写的是乌桕鸟,这种鸟黎明即啼,这首诗其实写的是诗人黎明时分,一夜未眠的羁旅情思。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张继的生平和他写这首诗时候的一些经历介绍给大家。我非常反对老师们一开始讲诗,就总是讲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千万不要那么做,在必要的时候和合适的时候,再给孩子们一些必要的资料和背景。让他们更好地走进诗人当时的心境,历史文化情境。天宝十二载,张继考中进士,在他还没有为官,毫无作为的时候,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奔蜀。天宝十五载,张继羁留苏州,在姑苏城外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有他的羁旅的愁思,更有他对家国之忧。

我们还可以继续往前走。让孩子们反复吟咏这首诗,让孩子们一起探究和发现,诗人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愁思的?这个并不难,孩子们在初读阶段,似乎已经找到了,但我们可以问孩子们:这里写到的“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是不是就是现实中的景物?这里我没法展开了。但实际上,在古典诗歌里,很多的景物并不仅仅是现实的景物,而是凝聚着情感和审美的文化意象。正像今天上午刘文颖老师和孩子们共读的诗歌《雨声说些什么》里的雨声一样,从台湾下到大陆,从童年下到今天,就像《枫桥夜泊》里的钟声,穿越千古,一直回响在我们耳边一样,我们可以跟孩子们一起,探索这些意象上凝结着的情感和文化含义,以及用这些文化意象来表达的妙处和审美趣味。

4

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母语老师

各位老师们,我们要做很多的探究,知识的训练、技能的训练、文学的穿越等等。但是,我认为,在所有一切之前,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母语老师。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优秀的老师也许风格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特质——

他们热忱地生活,追求自身的和谐和完整。

他们对儿童、母语和教育怀着永远的爱和热情。

他们相信专业的力量,在道学艺术的层面不断修炼提升自己。

他们愿意把好的童书以及更多的好书带给孩子,

他们愿意打开教室的门,把世界带进教室,

他们愿意和孩子真诚地对话和交流,

他们愿意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诸如此类的伟大事物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聚焦点。正如原始人一定曾经聚集在火堆周围,透过聚集在它们周围并尝试去理解它们,我们成为求知者、教师和学习者。若我们处于最高境界,表现出色,那就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

结 · 语

朋友们,我们是谁?

我们是这个时代里的母语老师,

我们是这个时代的点灯人,

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

用母语来阅读世界。

以母语构筑世界。

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国家,为世界的美好尽力。

(本文根据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于2019年11月15日在南京召开的“2019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上发表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略有删减,经本人审阅并授权发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