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教育 中小学

男孩柔弱是因为父亲陪伴少?关注点已跑偏

澎湃新闻

关注

在传统育儿模式中,父亲往往较少参与养育孩子的过程。很多家庭都会处于迷茫的状态: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到底有多重要?男性“妹化”,说话细声细语、爱撒娇、动不动哭鼻子,这些现象与父亲角色的缺失有关系吗?本期问吧邀请伦敦国王学院媒介与性别文化专业博士候选人葛亮,一起聊聊孩子成长中的性别气质教育。

男孩“柔弱”,不比刚强勇猛低等@墨墨玩具:男孩变得阴柔,是否因为缺少父亲的陪伴?

葛亮:首先,如果更多男性能够主动分担抚养孩子的责任,而不是把家务负担都甩给妻子或孩子的外婆、奶奶,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情。

其次,性格的温柔与身体的柔弱并不相关。觉得“温和柔弱”对应女性气质,“阳刚勇猛”对应男性气质,这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此外即便柔弱,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比所谓刚强勇猛要低等。

如果是我,我不会希望我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不能哭”、“必须强硬”、“要当领导者”、“要自己承担所有责任”、“不能依赖他人”等等。他可以温柔,也可以坚毅;可以主动承担责任,也可以主动谋求和他人的合作。

@nshshui:父亲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男性气质?

葛亮:作为家长,其实最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所谓的男性或女性气质。如果他从小就是一个温柔的男孩,却要被强硬地灌输一套“必须顶天立地做个男子汉”、“必须随时随地坚强,无论如何不能哭”、“必须要成长为一个能承担一切的男人”这样的话语,那他从小会生活在怎样巨大的精神负荷下呢?

他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温柔气质而陷入自卑,甚至进而遭受到其他同学打着没有“阳刚之气”旗帜的嘲讽、霸凌、欺辱。他有可能会因为觉得温柔气质,对一个男孩来说是一种错误,因此产生自我谴责,并且在灌输下接受这种刻板逻辑而放弃反抗,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无论坚毅或者温柔,本身没有优劣之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同样没有高下之分。人本身的气质是多元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气质也应当是自由的。

香港大学文学院院长雷金庆教授,曾考察过中国的男性气质,并在2002年出版的专著中提出,中国历史中的男性气质有“文”和“武”之分。文人的男性气质体现在学识、修养、礼仪,无关阳刚或是阴柔的外部气质。武将的男性气质可以体现在外形、体能、武力,也可以体现在部署谋略,甚至可以真性情地挥泪恸哭。让每一个孩子保有“真性情”才是最重要的。无论文或武,无论阳刚坚毅或是温柔含蓄,如果能自由地成长,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气质,ta才会拥有更快乐充实的生活,也才能更清晰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如何理解男孩易装?@之升:人们是否有必要根据性别去生活,去表现自己的特征?

葛亮: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应该渐渐认识“性别”本身只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建构。中国前现代的历史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男女性别二元体系,这样的严格规训是随着西方现代化的范式被引进中国,之后逐渐建立和巩固的。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是汉语中“她”字出现得非常晚,直到新文化运动才诞生(可以参考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我们自己认同的性别可以和出生性别不一样,我们追求的气质也可以和被规定的性别气质不相符,甚至背道而驰。

@moonmeow: 如何看待某些男生热衷女装的行为?

葛亮:无论是跨性别认同还是易装(cross-dressing),都是在超越烙印在自己身体上的性别束缚,没有任何不好的地方。

加载中...